為保障項目按照任務書的內容有序開展,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承擔的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重點專項項目“綜合極端條件下的新型關聯電子材料及量子態調控”和青年科學家項目“異核簡并氣體的雜質物理和新奇量子物態”,于2018年8月9日在北京召開項目啟動會。會議由專項總體專家組項目責任專家主持,來自中科院物理所、中國科學院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吉林大學等單位的11位專家,以及項目承擔單位領導、高技術中心專項辦公室、各項目課題負責人和研究骨干等參加了會議。 項目負責人和各課題負責人圍繞著任務書的內容和階段目標介紹了項目實施方案。專家們從科學問題的進一步凝練、研究路徑可行性、任務分解的合理性、團隊的合作與協同、風險分析與防控等方面對項目提出了建議,希望項目在完成任務指標的基礎上,進行重點突破,爭取做出更有創新性、突破性的成果。......閱讀全文
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研究是當代物質科學與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前沿,是在認識量子現象和規律的基礎上,通過開發新材料、構筑新結構、發現新物態以及改變外場條件等手段對量子現象和規律實現調控和開發應用,突破經典調控的極限,建立全新的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技術,開發實用化的全量子器件,為構建未來信息技術奠定理論、技
按照《國務院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國發[2014]64號)文件的精神,為加強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方面的研究,保持在量子研究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我國在2016年設立了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重點專項。該專項總體目標是瞄準我國未來信息技術和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圍繞經濟與社
“他們使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因而也是整個中國,牢牢地在量子計算的世界地圖上占據了一席之地。”英國《新科學家》雜志曾這樣評價中國科大潘建偉教授領導的團隊。 潘建偉的團隊是中國科大量子調控領域四個主要團隊之一。所謂量子調控,就是通過技術手段去操縱光子、原子、分子等微觀粒子的狀態和相互作用
量子計算和量子信息是受到普遍關注的研究前沿。經典信息可以被精確拷貝,但是一個未知的量子態不可以被精確克隆(拷貝),這就是“量子非克隆原理”。它是量子力學和量子信息的一個基本原理,在量子信息的研究中有廣泛的應用。建立在量子密鑰分發基礎上的安全通信是量子信息的重要應用,它的安全性就是建立在量子非克隆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辦公廳(室): 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部署的、引領未來發展、對科學和技術發展有很強帶動作用的基礎研究發展計劃。
1、“納米科技”重點專項 根據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納米科技”重點專項2020年度申報項目評審工作安排,茲定于2020年8月27日召開“納米1組”、“納米3組”等2個評審組的項目答辯評審會。此次評審采用視頻答辯評審方式,評審專家按照國家科技計劃項目評審專家選取和使用的統一要求,從國家科技專家庫中
國科發資〔2016〕30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主管司局,各有關單位: 根據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國發[2014]64號)的總體部署,按照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組織管理的
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基礎研究專項規劃的通知國科發基〔2017〕162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教育廳(委、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 為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加快推動基礎研究發展,科
5月11日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以“Experimental Two-dimensional Quantum Walk on a Photonic Chip”為題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研究團隊最新研究成果,報道了世界最大規模的三維集成光量子芯片,并演示了首個真正空間
這兩年我們國家量子科學研究喜遇豐收好年景,我國研制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量子衛星順利升空,利用“墨子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彭承志等帶領的團隊在國際上率先成功實現了千公里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并于此基礎上實現了空間尺度下嚴格滿足“愛因斯坦定域性條件”的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
從清華大學獲悉,該校段路明研究組在量子信息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了25個量子接口之間的量子糾纏。相比于先前加州理工學院研究組保持的4個量子接口之間糾纏的世界紀錄,糾纏的量子接口數目提高了約6倍。 此項研究成果證明了多個量子接口間的糾纏具備實現的基礎,將對量子信息領域產生重要影響,被審稿人評
近日,科技部和各官方機構網站發布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合成生物學”等4個重點專項2020年度視頻評審專家名單。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35個重點專項進入視頻答辯階段,其中25個項目發布了視頻評審專家名單。 以下為“合成生物學”、“重點基礎材料技術提升與產業化”、“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戰略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凝聚態理論和計算重點實驗室的范桁研究員與合作者一起在量子信息和量子計算等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分別在《物理評論X》、《物理評論快報》和《物理報告》刊登了研究成果。 量子計算和量子信息處理是人們利用量子力學的疊加性和量子糾纏等特性對量子態進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科技部發布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納米科技等重點專項2016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包括“納米科技”重點專項;“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重點專項;“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蛋白質機器與生命過程調控”重點專項等9
11月19日,物理學國際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在線刊發了物理學院蔡建明教授團隊在固態單自旋量子調控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固態單量子自旋的佛洛凱-拉曼躍遷現象的觀測》(Observation of Floquet Raman transition
華東師范大學物理系系主任、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長江學者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繼2006年獲得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量子調控計劃首批項目后,今年聯合山西大學、吉林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等單位再度申請量子調控計劃的重大項目“冷原子分子系綜的量子調控和量子信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建立了在量子系統中實現基于非厄米哈密頓量的量子調控普適理論,并通過對金剛石量子比特的高精度量子操控,首次在單自旋體系中觀測到宇稱時間對稱性破缺。該研究成果以Observation of parity-time sy
日前,由我國自主制造的全球首顆“量子衛星”成功發射;今年年底,全球首條量子通信保密專線——“京滬干線”將如期建成,這無疑將把量子通信領域的研究再度推向新的高潮,也標志著我國的量子通信的科研水平處于世界前列。 量子是現代物理的重要概念,描寫微觀世界的物理理論就是量子力學。量子力學的基礎研究到量子
記者日前從清華大學獲悉,該校交叉信息研究院段路明研究組在量子信息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25個量子接口之間的量子糾纏, 刷新了量子接口糾纏數量的世界紀錄。該成果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量子接口用于實現量子信息在光子和存儲粒子(通常為原
Science: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量子力學再取新突破 實現對量子系統的調控是人類認識并利用微觀世界規律的必然訴求,也是諸多前沿科學領域的核心要素。自旋作為一種重要的量子調控研究體系,在世界各國的量子計劃中均被列為重點研究對象。開展單自旋量子調控研究有助于人們在更深層次上認識量子物理的基礎科學問題,
量子力學是微觀物理學依賴的基本理論框架。自其提出一百多年來,在物理學基礎與應用的方方面面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功。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施郁將量子信息和量子操控等方面發生著的改變稱為“繼續量子科學革命”。在這場科學革命中,中國科學家正在努力攀登,在某些領域已經占據鰲頭。 量子科學革命正在發生 早在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納米科技”等5個重點專項2016年度擬立項項目進行公示。5個重點專項分別為“納米科技”、“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蛋白質機器與生命過程調控”以及“全球變化及應對”。詳情如下:關于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納米
近日,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管習文量子可積課題組與美國馬薩諸塞大學教授Adolfo del Campo、浙江大學教授Gentaro Watanabe合作,在一維冷原子系統量子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并于10月17日在《自然》的共創子刊《NPJ:量子信息》(NPJ:Quantu
量子調控研究是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戰略規劃的重要內容。近日,中科院物理所納米物理與器件實驗室高鴻鈞研究組與謝心澄研究員及英國利物浦大學Werner A. Hofer教授合作在單分子自旋態的量子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他們發現在酞菁鐵分子Kondo效應中由于分子中心鐵原子在金屬表面的吸附位置不同對Kond
完結量子系統調控是人類知道和利用微觀世界的重要途徑,關于量子核算與量子傳感至關重要。自旋作為重要的量子調控系統,如安在單自旋系統中完結非厄米哈密頓量的操控是量子調控領域中一個嚴重應戰。 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要點專項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銜的研討團隊面向這一應戰,建立了在量子
根據《國務院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1號)、《國務院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國發[2014]64號)、《科技部、財政部關于印發<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國科發資[2017]152號)等
16日凌晨,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中國在量子科學領域的這一“領跑動作”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因為這不僅標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更有媒體預測,伴隨著量子信息技術逐漸走向實用化,其衍生出的量子通信技術,被譽為是繼微電子信息之后,最有可能引發軍
5光量子比特糾纏、6光量子比特糾纏、8光量子比特糾纏、10光量子比特糾纏,18光量子比特糾纏…… 在位于中國科技大學東區理化大樓中編號為“01003”的實驗室內,密布著錯綜復雜的管線及各類光學和電子設備,中科大教授潘建偉和他的團隊在這里不斷攻關,刷新著光量子比特糾纏數目的世界紀錄。日前,潘建偉
量子光源是量子信息和量子光電集成芯片不可或缺的量子器件。實現高亮度、高糾纏保真度和高不可區分性的“三高”量子光子源一直是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的一個重大挑戰。 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重點專項項目負責人、中山大學王雪華教授帶領的團隊瞄準這一國際前沿重大挑戰,基于量子光輻射控制理論,提出一種能克服光子側向和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在量子精密測量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袁海東在一般非對易信道參數測量中,通過量子控制主動調控非對易的量子信道,國際首次以海森堡精度實現一般非對易信道參數的測量。該研究成果于7月26日在線發表于國際期刊《物理評論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