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6-11-11 15:54 原文鏈接: 南京大學馬小松:潛心走入量子世界

      日前,由我國自主制造的全球首顆“量子衛星”成功發射;今年年底,全球首條量子通信保密專線——“京滬干線”將如期建成,這無疑將把量子通信領域的研究再度推向新的高潮,也標志著我國的量子通信的科研水平處于世界前列。

      量子是現代物理的重要概念,描寫微觀世界的物理理論就是量子力學。量子力學的基礎研究到量子通信,意味著基礎科學的研究成果正在逐漸轉化為有應用前景的前沿技術。這一成功,離不開來自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科技大學為代表的眾多科研團隊的努力,也離不開那些為數眾多、在該領域默默耕耘的年輕科研人員。這其中,來自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的年輕教授馬小松就是這一群體的典型代表。

      維也納歸來的年輕人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也是一切自然科學的帶頭學科。選擇物理學作為研究領域的人,一般都對這個世界有著足夠的好奇心。馬小松也不例外。

      “從初中起,我就對物理特別感興趣,喜歡動手做一些小實驗,驗證課本中的理論知識。加上高中的班主任無錫一中的倪亞青老師也是物理老師,所以后來我就選擇了南京大學的物理系”,馬小松笑言,自己可謂對物理學“從一而終”。大學畢業后,他前往荷蘭萊頓大學開始碩士的學習和研究。

      那么,馬小松為什么當初會選擇量子信息作為此后的研究重點呢?說起來,這還和科幻電影有關,他當時被電影《星球大戰》中的瞬間移動等科幻情節深深吸引。1998年,馬小松注意到一篇關于潘建偉院士及同事實現量子隱形傳態實驗的新聞報道,“當時我覺得很神奇,原來科幻電影中的情節可以在實驗室里實現。在此基礎上,我慢慢加深對量子信息的了解和學習,最終選擇從事這個領域的研究”。

      2005年,馬小松前往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師從Anton. Zeilinger教授開始博士的學習和研究,主要致力于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處理。畢業后在奧地利科學院開始博士后研究,延續拓寬之前的工作。

      2012年,馬小松入選“歐盟瑪麗居里學者”人才支持計劃,前往美國耶魯大學進行集成量子光學芯片方向的研究。2014年,他入選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隨后回到南京大學任教。

      為什么放棄國外的舒適生活和優厚待遇回國?馬小松坦言,南京大學是自己的母校。出國的12年間,自己一直與南大保持聯系,“特別是母校的祝世寧老師,對我的學習、工作一直非常關心,為我的研究方向也給予了很多指導”。同時,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是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也是南京大學一直想要發展的學科。國家和南京大學也為海外學子歸國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因此“回南大,義不容辭”。

      量子信息領域的后起之秀

      量子是物理學中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單位,許多物理學理論和科學如原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都是以量子力學為基礎。馬小松在量子力學的基礎理論研究日益深入后,其工作重心開始逐漸轉向量子通信,“科學不能總是高高在上,量子力學的成果也應該應用于大眾生活”。

      憑借著持續的努力,馬小松近年來在量子信息領域取得了不少新突破。

      比如,在實驗基礎量子物理學領域,馬小松團隊實現了名為“延遲選擇糾纏交換”的“思想實驗”,這項實驗由A·Peres于2000年提出。他們首次在實驗中證明,有關兩個粒子是否處于糾纏或分離的量子狀態,或許可以由這些粒子被測量后和不再存在時來決定,從而實現對過去事件的模擬和操縱。在非局域性的延遲選擇量子橡皮擦的實驗中,馬小松和他的同事們首次在實驗中實現了量子橡皮擦的非局域特性。這個實驗對于量子力學的基礎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鑒于馬小松在此方向的工作,今年3月,他受邀于權威期刊《現代物理評論》,撰寫了延遲選擇量子實驗方面的綜述長文,彰顯了中國科學家在該領域的影響力

      在量子通信的應用領域,2012年,馬小松和同事們憑借143公里的成績,打破了量子隱形態傳輸的最遠距離世界紀錄,也為建設一個基于衛星的全球性量子通信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理想中的量子通信網絡中,量子機械效應能夠大幅提高信息交換的安全性,進行確定計算的效率也要遠遠超過傳統技術,量子隱形態傳輸也將成為量子計算機之間信息傳送的一個關鍵協議。這項成果刊登在《自然》雜志上,也被美國《時代》雜志評為2012世界百大科學進展之一。

      在實驗量子模擬方面,馬小松和他的同事們首次在實驗中用多光子糾纏態實現了模擬自旋四聚體。他們的實驗利用了線性光學的精確量子調控和多光子干涉引起的光子-光子相互作用展示了量子糾纏的單調性,對于理解并且模擬量子多體問題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量子失諧是一種比量子糾纏更廣泛、更易于訪問的關聯性質。馬小松團隊首次在理論和實驗中展現了在遠程量子態制備中,量子失諧比量子糾纏更加重要,具有高量子失諧的量子態能夠制備保真度更高的遠程量子態。

      量子通訊逐漸步入實用

      盡管包括馬小松自己在內的眾多中國科學家近年在量子通訊方面取得系列成果,但馬小松仍然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國內的量子通訊研究水平處于世界領先,但在量子計算方面和世界一流研究者還有距離,需要繼續加強”。

      在馬小松看來,量子通訊和國計民生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過去的電子通信時代,信息安全十分脆弱,隨著計算能力的提升和數學的進步,基于計算復雜度的經典加密體系終將崩塌。量子通信以其絕對安全性等特點,得到全球科技界、產業界普遍重視,許多國家爭相將量子通信研究作為戰略項目。可以說,量子信息研究對于我國信息安全建設不可或缺。對于普通人的生活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比如能夠幫助我們實現個人的財務,身體健康信息的絕對保密”。

      目前,由潘建偉院士等人牽頭的京滬量子保密干線正在建設。對此,馬小松認為,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需要指出的是,量子中繼可以解決光子信號在光纖內指數衰減的重大難題,是未來實現超遠距離量子通信的重要途徑之一。為滿足遠距離量子中繼的實際需求,量子存儲器需要對單量子態進行長時間存儲且具備高讀出效率。下一步應該將量子中繼整合到這個網絡中。“盡管還有很多挑戰(特別是量子中繼),但目前量子通訊逐漸進入實用階段。樂觀估計,10年或許更短的時間內,這種新的通信方式能夠得到大規模推廣”。

      “科研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大部分時間是挫折和失敗,有時候甚至是90%的時間是不成功的。但剩下的10%是成功的碩果,而這10%的喜悅是其他所有東西都無法取代的”,馬小松坦言,這也是他能夠在量子力學和量子通訊領域堅守多年的原因。他的夢想,是希望依靠自己的努力,不斷在量子力學基礎研究和量子信息的應用領域取得突破,“希望有一天,憑著我們這些科學家的努力,能夠讓全世界的人都能夠共享量子互聯網帶來的便利”。

    相關文章

    微型激光芯片為量子通信增加新維度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志報道,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工程學院領導的研究小組發明了一種芯片,其安全性和穩健性超過了現有的量子通信硬件。他們的技術通過“量子電碼”進行通信,使任何一種以前的芯片上激光器的量子信息......

    天宮二號與地面站完成空—地量子保密通信試驗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科研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大學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長王建宇院士團隊,通過“天宮二號”和4個衛星地面站上的緊湊型量子密鑰分發(QKD)終端,實現了空—地量子保密通信......

    20毫秒!量子比特存儲時長創紀錄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2日報道,瑞士日內瓦大學研究人員將一個量子比特存儲在一個晶體內,持續時間長達20毫秒,創下新世界紀錄,為開發出長距離量子通信網絡奠定了重要基礎。量子通訊和量子加密技術已經成為提高通信......

    運用量子直接通信安全傳輸距離可達40公里!

    量子傳輸無需密鑰,即可直接在量子信道中傳輸秘密信息!上海交通大學陳險峰團隊和江西師范大學李淵華等人合作,在量子通信網絡取得重要突破,他們利用量子安全直接通信原理,首次實現了網絡中15個用戶之間的安全通......

    潘建偉等大牛助陣!西湖大學再出大動作

     9月5日,驕陽似火的杭州午后,西湖大學湖心講堂公開課第一講“跨越時空的糾纏”在未來科技城國際會議中心正式啟動。首場湖心講堂的現場,如同一個浩瀚的宇宙——頭頂是燦爛星河,周邊是星光環繞,人群......

    中奧學者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近期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團隊中的李傳鋒、柳必恒研究組與奧地利科學院馬庫斯·胡貝爾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的32維量子糾......

    八節點新型量子通信網試驗成功

     近日,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英國布里斯托爾市成功建立一個新型量子通信試驗網絡,實現了8個節點的密鑰集中生成和分發。這一新的網絡架構價格便宜,具有可擴展性,有望促進量子互聯網的發展。相關成果發表......

    《自然》雜志:量子中繼與網絡技術實現新突破

    中國研究團隊近日在《自然》雜志發表論文介紹,他們成功在兩個由50公里長光纖連接的量子存儲器間實現量子糾纏,為構建基于量子中繼的量子網絡奠定了基礎。這項研究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以及中科......

    我國學者實現超越標準量子香農理論的量子通信

    記者常河、馬榮瑞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通信實驗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超越標準量子香農理論的量子通信。香農理論是經典信息論的基礎,其中信息載體是經典系統。20世紀40年代......

    歐盟10國共同開展歐盟量子通信基礎設施計劃

    據歐盟官網消息,近期匈牙利、葡萄牙和波蘭加入歐盟量子通信基礎設施計劃(QCI),并與其它7個歐盟成員國一起,在未來10年內共同研發和部署歐盟量子通信基礎設施。QCI旨在提升歐盟在量子技術、網絡安全和產......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