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第三極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前沿科學中心揭牌
近日,“泛第三極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前沿科學中心”揭牌儀式暨建設方案論證會在蘭州大學舉行。 據介紹,該中心依托于蘭州大學,與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協同共建,針對泛第三極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以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為牽引,著力進行青藏高原隆升對泛第三極環境格局的影響、泛第三極環境形成和演變、泛第三極生態變化、泛第三極氣候變化以及亞洲水塔及泛第三極水資源變化等方面的研究。......閱讀全文
泛第三極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前沿科學中心揭牌
近日,“泛第三極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前沿科學中心”揭牌儀式暨建設方案論證會在蘭州大學舉行。 據介紹,該中心依托于蘭州大學,與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協同共建,針對泛第三極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以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為牽引,著力進行青藏高原隆升對泛第三極環境格局的影響、泛第三極環境
泛第三極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前沿科學中心揭牌
?? 近日,“泛第三極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前沿科學中心”揭牌儀式暨建設方案論證會在蘭州大學舉行。?? 據介紹,該中心依托于蘭州大學,與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協同共建,針對泛第三極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以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為牽引,著力進行青藏高原隆升對泛第三極環境格局的影響、泛第三極環境形
蘭州大學科研成果入選2021“中國生態環境十大科技進展”
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中國科協生態環境產學聯合體發布了2021年度“中國生態環境十大科技進展”。其中,由中國生態學會推薦,蘭州大學生態學院、草種創新與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鄧建明團隊與安黎哲、賀金生、劉建全等團隊合作研究的項目《中國旱區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隨環境梯度的變化規
量化青藏高原碳平衡研究獲進展
碳在多圈層的積累和流動,受到學界關注。青藏高原被稱為“亞洲水塔”,是水圈、冰凍圈、生物圈和大氣圈多圈層體現最全的區域之一,獨特的冰川、凍土、湖泊、河流和高寒濕地,為闡釋陸表水體相關碳過程提供了理想場所。近日,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西藏生態環境創新團隊聯合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特寫:珠峰科考“尋寶人”
5月初,珠峰腳下風雪頻仍。海拔5200米的大本營,來了一群“尋寶人”。每天天一亮,他們就從帳篷出發,拿著鏟子、鎬,以及各種大小形制的容器,走向冰川、荒野和一條條小河尋找看不見的“寶貝”。 “巔峰使命”珠峰科考正在進行,這支“尋寶人”隊伍來自蘭州大學泛第三極環境中心。作為此次珠峰科考的冰川微
“第三極”生態變化之憂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加劇,冰川退縮顯著、水土流失嚴重、珍稀生物資源減少等諸多警示性詞匯,開始越來越多地與青藏高原聯系在一起。 作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青藏高原是否依然固若金湯?它面臨著哪些威脅與挑戰?我們該如何應對?在日前于廈門舉行的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年會上,相關專家紛紛就“第三極”生態現狀
蘭州大學回應:消息不實!
地處西部的蘭州大學人才流失問題近年來屢次引起社會輿論關注。 澎湃新聞記者3月15日注意到,近期在微信公眾號、知乎、微博等網絡平臺上流傳一則消息稱“中國工程院院士、蘭州大學副校長王銳教授已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執行所長”,并指稱蘭州大學又一知名學者離職。 該辦工作人員明確表示,王銳教授離開
姚檀棟:為“一帶一路”提供科研支持
2013年,習近平主席以貫通古今的戰略眼光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拓寬國際合作領域的重要舉措。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科技合作是重要環節,科學研究要提供重要支持。 2015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推動共
第三極立體觀測布下“天羅地網”
“監測第三極水循環,除了跟蹤氣溫、濕度、氣壓,降水、風速等傳統氣象要素外,還需要通過測量大氣水汽中氫和氧穩定同位素比率來獲得更多關于水循環的信息。”第二次青藏科考首席科學家姚檀棟院士前幾天剛從西藏林芝科考現場回來,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科考隊這次用“極目一號浮空艇”垂直上升3000米左右,抵達海
第三極環境聯合科教中心在京揭牌
7月6日,中國科協國際聯絡部副部長王慶林一行前往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調研。調研期間,王慶林與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長、第三極環境聯合科教中心主任姚檀棟共同為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第三極環境聯合科教中心”揭牌。 為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中國科協于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