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18個月的爭論,正式定論在加利福尼亞莫諾湖發現的耐砷細菌不能在沒有磷的情況下生存。 2010年,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的微生物學家Felisa Wolfe-Simon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在《科學》(Science)雜志上發表報告稱桿狀鹽單胞菌科( Halomonadaceae)嗜極細菌GFAJ-1在關鍵生物化學物質DNA中用砷原子替換了磷。 所有已知的生命形式均依賴于至少6種元素:氫、碳、氮、氧、磷和硫。砷與磷有某些化學相似性,但它通常對生命是有毒的,因此對于它能夠維持生命的觀點激起了猛烈的質疑,在一場熱烈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會議上對于這一發現被揭示出來的途徑人們提出了各種批評。 各種爭論導致在去年的6月的Science雜志上,科學家們對Wolfe-Simon的論文同期發表了8篇技術評論。 加拿大格倫比亞大學的微生物學家Rosie Redfield著手檢測了這......閱讀全文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改造,使得它們通過吸收二氧化碳就可以生長。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Conversion of Escherichia coli to Generate All Biomass Carbon from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改造,使得它們通過吸收二氧化碳就可以生長。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Conversion of Escherichia coli to Generate All Biomass Carbon from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點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法國生物化學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生物化學家Jennifer Doudna,以表彰其在基因編輯方面做出的杰出貢獻。 CRISPR技術自問世以來,就一直被諾獎候選的光環所圍繞。為了CRI
費城—(商業新聞)—2009年6月1日,在第57屆美國質譜協會年會(ASMS)上,布魯克道爾頓宣布推出三大全新的高性能質譜平臺,應用于蛋白質組學、小分子的研究和應用市場以及在體外診斷的臨床研究和應用。隨著這三臺新型質譜和蛋白質組學解決方案的推出,布魯克道爾頓公司正著手大膽的提出在生命科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日報道,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研究人員在近期《自然·微生物學》雜志上發文稱,計算機模擬技術已經可以精確預測艾滋病病毒(HIV)的傳播,這將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該疾病的預防。 實驗室計算機生物學家、研究團隊主要成員之一的托馬斯·萊特納說:“我們在過去進行的計算機模擬實驗中篩選出
今年,中國南方一個成立不足4年的年輕科研團隊,十分罕見地吸引了來自美國工程院院士杰·基斯林的注意——后者因改造酵母生產青蒿素而聞名于世,被看作當代合成生物學的領軍人物。很快,杰·基斯林就和這支團隊開始了實質性合作,成立聯合實驗室,并列出一長串研究項目清單。這是他落地中國的第一個實驗室,而且有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鄧子新說:“我們有一百個一千個理由可以放棄:拿不到研究基金、不被人認可……但我們從來沒有放棄過,一直做下來了。” 2007年8月,鄧子新應邀出席在英國紐卡斯爾召開的第十四屆國際放線菌生物學大會,并作了DNA大分子上一種新的硫修飾的研究報告。&nb
病毒感染細菌,就像流感病毒感染人類一樣。 據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們領導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在人體腸道中發現了一些所謂的最大噬菌體,它們周期性地破壞細菌,就像季節性流感爆發使人體處于低谷一樣。 這些“巨噬菌體”的基因組比普通噬菌體大10倍,比人類先前發現的任何噬菌體大兩倍,它們只存在于食
國際抗體驗證工作組(IWGAV)是全球范圍內由研究方向各異的蛋白質生物學家組成的獨立工作組。IWGAV 9月19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披露,為滿足在抗體特異性、功能性和重復性的迫切需求,該工作組已于9月在《Nature Methods》在線發表了初步的戰略建議。“針對建立廣泛可接受的抗體驗證標準和
科研人員正利用雙光子-STED顯微鏡觀察樣品。 “現在做生物的,都盯著《科學》《自然》,儀器只要求用最好的,眼里沒有國產進口之分;做醫生的,更是絕對不希望因為儀器而延誤病人的診治。可大家傳統觀念里都覺得,國產儀器不好用。國產要真正替代進口,面臨著很大壓力,這怎么破?” 浙江大學教授王平拋出的這個
當一份開放獲取的期刊鼓勵注冊用戶對他們的撤稿發表評論時會發生什么?它得到了它所要求的東西。近期《PLoS ONE》雜志發布通告撤回兩篇中國學者發布的論文,作者和讀者們對此發表了評論,質疑了編輯的撤稿決定。 《PLoS ONE》雜志執行編輯Damian Pattinson說這是第一次
發現pR1SE的南極洲湖泊圖片來源:Alyce Hancock 一種罕見的南極微生物或許為破解進化過程中最大的謎題之一 ——病毒的起源提供了線索。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自然—微生物學》雜志。 病毒和其他生命形式不同。可以說,它們根本不算活著。所有其他生命都由細胞構成,而細胞是能獨立養活自己和繁
研究人員稱,他們發現了牛乳和母乳中一些曾被認為不能消化的成分是怎樣幫助嬰兒茁壯成長的,而這一發現可能幫助拯救一些重病的孩子。這項研究起始于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為什么母乳中約三分之一的成分嬰兒完全無法消化?原來,母乳中難消化的分子叫做糖蛋白,是由糖類和蛋白質組成的復雜分子,它也是人類腸道菌群的食物
只要一項活動,就可為你的科學方法帶來新生、提供做研究的寶貴資源并為國際關系做出積極貢獻嗎?科學家通常會說,他們可以從國際合作中獲得所有這些回報。 然而,這些回報卻需要對文化的適應。盡管各處的科研人員都擁有對科學的熱愛,但不同國家有著自己獨特的工作風格,在全球各地穿梭的科學家表示。他們對于這些風
《自然》刊物28日在線發表了一篇來自中國、美國和德國科學家的評論文章,呼吁建立國際微生物組計劃。“想搞清楚微生物如何影響人和地球的健康,需要啟動一個《國際微生物組計劃》。”中國上海交通大學生命學院教授趙立平、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動物學教授瑪格麗特和德國馬普海洋微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妮科爾認為,
由烏克蘭敖德薩國立大學生物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近日表示,他們研發出一種可凈化石油污染過的土壤和水質的新方法,這種新方法將極大地拯救目前世界上遭受石油污染的生態災難。 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化解石油有機化合物的藥物,該藥物可最終將石油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而且這種完全基于天然成分的藥
Pieter Dorrestein的方法能夠揭示微生物在復雜的社會里做了什么。 除了跑步機、辦公桌之外,Pieter Dorrestein位于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UCSD)的辦公室沒有什么特別的:一張圓桌旁圍著椅子,書架上放著期刊、報紙和書籍,此外還有兩三張他在工作中獲得的獎狀。 不過
2012年5月20~24日,第60屆美國質譜年會(ASMS 2012)將于加拿大溫哥華會議中心隆重召開。本屆會議將評出質譜杰出貢獻獎、Biemann獎章、Ron Hites獎以及ASMS研究獎這幾大重要獎項,以下是具體獲獎信息: 質譜杰出貢獻獎 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化學教
Christopher Doern博士是西南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兒科病理學助理教授,達拉斯兒童醫學中心臨床微生物學主任,該兒童醫學中心是美國第一家應用MALDI-TOF串聯質譜法鑒定微生物的兒科實驗室。2013年7月29日Christopher Doern博士于2013
很多被廣泛研究的細胞系繼續被Korch 背后的海拉癌細胞淹沒。 我希望自己的工作是在正確方向上的一個額外動力。我們所有人都希望文獻的金字塔能牢固地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 “我稱自己為校正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遺傳學家Christopher Korch說。他急切想校正的是已困擾生物醫學研究半個多世紀
一片丹心為蒼生 范云六,湖南長沙人。農業生物工程專家。1952年畢業于武漢大學。1960年獲蘇聯列寧格勒大學副博士學位。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國家973計劃專家顧問組成員;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重大科學工程學術委員會主任;國際HarvestPlus項目
2013年10月,Richard Young收到了一封措辭禮貌,但態度強硬的郵件。寄信人是“調查癌癥生物學領域近期一些論文可重復性的研究者團隊”中的一員。Young是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生物學家,他于2012年在《細胞》(C
作為一個平凡的小卒,對于行業中大神級別的人物總是充滿了膜拜之情。這些大神中更有出類拔萃者,在領域內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人們通常會給他們冠以"……之父"的名號,以此來形容其獨一無二的江湖地位。在生物領域里面,也有這樣一些令人崇敬的"爸爸"們,他們的大名和科研
BioArt按:今年10月底,BioArt在第一時間發布了杰出的生物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HHMI研究員和MIT教授Susan Lindquist不幸因罹患癌癥離世的消息,詳見BioArt此前的報道《【深切哀悼】杰出的生物學家、MIT教授Susan Lindquist》。筆者最近注意到,盡管Su
2013年10月,Richard Young收到了一封措辭禮貌,但態度強硬的郵件。寄信人是“調查癌癥生物學領域近期一些論文可重復性的研究者團隊”中的一員。Young是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生物學家,他于2012年在《細胞》(C
如果有一天,自然界中的各種生物可以直接用來充當生產產品的機器或者車間,那么,工業生產或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如今,這一完美的構想正在逐步落地。 自從生物產業被列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加以培育后,生物制造業也加快了取代化工產業的步伐。而合成生物學由于能夠通過人工設計和構建自然界中不
近年來,科學創新日漸進入"大數據"時代,各種高通量的分析手段以及各類"組學"的發展,使得我們對生命科學的基本原理以及與人類健康有關的疾病發生機制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針對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科學家們利用"大數據"的手段產生的科學進展,我們
克里克研究所 圖片來源:Annthea Lewis 15年前,Paul Nurse有一個他現在稱為“愚蠢的主意”。這位曾獲得諾貝爾獎的遺傳學家提議將英國倫敦兩家最大的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合并在一起。他建議在位于倫敦南部格林威治半島的千禧巨蛋(周長1千米、高52米的開放式展覽中心)里建立一個巨型實
當前的微生物學研究如同‘盲人摸象’,由于各國的研究方法和標準不統一,使得數據難以比較及整合,這種‘碎片化’現狀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 具有獨特生理代謝優勢的微生物,在解決地球各類危機中所起到的作用已完全超乎我們的想象——從污水處理到氣候變暖,人類如今所面臨的能源短缺、環境污染、糧食安全、疾病流
同濟大學校長、生物學家裴鋼講了他目前遇到的一個小小困難:“我們實驗室想招幾個生命科學專業本科畢業生或者碩士畢業生的實驗人員,發布招聘信息有三四個月了,一直都沒招到合適的人才。我們要求不高,只要能把工作踏踏實實地做好就可以了,可是這個目的也不容易實現。” 目前生命科學學科每年畢業的學生有4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