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重污染天氣不僅襲擊了京津冀,還影響了東北地區,而后沿哈大線一路向南延伸,直達山東半島、江蘇和安徽北部,共波及6個省份30多個城市,跨越1600多公里,多個城市空氣質量“爆表”。環保部專家組說,“污染程度之重、影響范圍之廣為歷年少有”。 為切實分析此次重污染成因,摸清重污染來源,研究出下一步防控建議,環保部11月6日組織召開了會商會議。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大氣室主任宮正宇研究員介紹說,11月2日~6日,我國東北、華北和華東地區出現大范圍重污染過程。東北地區相繼有10個城市的AQI(空氣質量指數)達到最高值500,其中黑龍江哈爾濱市、綏化市和大慶市等3個城市AQI達到500的持續時長分別為14小時、23小時和24小時。 哈爾濱市污染最為嚴重,11月4日,PM2.5日均值和小時值分別達到704微克/立方米和1281微克/立方米,大慶市PM2.5小時值也超過1000微克/立方米。 5日,東北地區的污染范圍......閱讀全文
2月27上午,環境保護部舉行2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環境保護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介紹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進展情況,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司司長、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發布會,通報近期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情況,三人共同回答了記者關注的問題。 劉友
昨日上午,亦莊企業文化園出現霧凇景象,一位老人騎著自行車觀賞霧凇。 針對當前空氣重污染情況,北京市環保局昨日通報稱此次重污染源自三個方面:污染物排放量大;極端氣象條件不利擴散;PM2.5區域污染傳輸。 三大原因造成重度污染 對此次重污染,北京市環保局解釋,直接誘因,是極端不利的
從3月2日開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持續出現大氣重污染過程,這已是今年以來該區域遭遇的第6次空氣重污染。環保部今天透露,對于此次空氣重污染成因,除了專家進行解析外,環保部已向“2+26”城市發重污染預警函并啟動督查。針對今年以來的大氣污染,環保部大氣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氣候不利外加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
人心齊,泰山移。“大氣十條”“土十條”“水十條”實施以來,各地各部門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調整能源結構,加大節能力度和考核,調整運輸結構,污染防治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污染防治的復雜性與艱巨性容不得有松口氣、歇歇腳的想法,要不斷推動綠色發展理念入腦入心,充分調動政府、企業、社會力量,
1月31日上午,環境保護部舉行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司司長劉志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副站長王業耀介紹國家環境監測工作進展情況,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司巡視員、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發布會,通報近期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情況,三人共同回答了記者關心的問題。 全國整體空氣質量大幅改善 劉友
據環保部消息,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領導小組組長、環保部部長李干杰14日在京主持召開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暨攻關項目啟動大會。會議在聽取總體專家組匯報后,討論并通過了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實施方案。 李干杰在主持會議時發表了講話。他指出,當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
各位朋友、各位同事,我給大家簡單回顧一下我國大氣防治這五年,也就是說大氣十條頒布以來的情況。我想分五個方面來給大家匯報。 一、大氣十條的頒布,為什么頒布大氣十條? 中國工程院和國家環保總局后來改名為環境保護部,共同完成中國環境保護宏觀戰略研究。在那個戰略研究當中有一部分內容是中國大氣環境保
在昨日環境保護部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科技標準司司長鄒首民介紹《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十三五”發展規劃》有關情況,并表示,針對霧霾的形成機理和治理手段,目前環境保護部正會同多個部門和單位組織編制實施方案開展前期研究,預計到明年兩會期間,會有一個初步的結論和說法。同時強調重污染天氣不是一時形成的,了解
日前,環境保護部已向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省(市)人民政府發函,通報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信息,要求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啟動相應級別預警,切實做好重污染天氣應對工作。同時,環境保護部對各大氣強化督查、巡查組發出了應對重污染天氣督查巡查2018第1號令。依據各地的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對
昨日,環境保護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環保部副部長趙英民在發布會上表示,關于大氣污染的成因和來源解析,一直是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焦點,近期組織了多個權威的專家團隊,對污染的成因,也是達成了一致的科學共識。污染成因這個事情,應該理性的、科學的從三個層面上來看這個問題。 趙英民指出,從宏觀層面上來看,以重
備受關注的我國北方地下水污染問題,首次有了一份較為權威和系統的調查報告。 由國土資源部下屬科研機構耗時6年初步完成的這項研究,對華北平原的地下水水質和污染狀況進行了深入調查。結果顯示,華北平原淺層地下水綜合質量整體較差,幾乎已無類地下水。可以直接飲用的-類地下水僅占22.2%。需經專門處理
今年3月,李克強總理參加全國人大陜西代表團討論時,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球環境所所長周衛健向總理建議,應集中多學科科學家攻克“中國北方霧霾的成因及應對”。李克強當即表示,如果有科研團隊能夠把霧霾形成機理和危害性真正研究透,提出更有效的應對良策,“誰攻克,重獎誰”! 李克強總理在答記者問時曾明確指
●12月18日,我國中東部持續大面積重污染天氣,日均濃度達到重度及以上污染的城市共有71個,其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城市共53個。多地空氣質量指數小時值“爆表” ●19—21日不利氣象條件持續,污染物擴散條件極端不利,重污染天氣影響范圍和污染程度呈逐步上升趨勢。22日,隨著冷空氣南下,污染情況有望
環保部日前召開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會議在聽取總體專家組匯報后,討論并通過了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實施方案。會議決定,將成立28個跟蹤研究專家團隊,對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進行駐點指導。 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領導小組組長、環境保護部部長李干杰指出,當前京津冀
近日,環保部通報:2017年,京津冀PM2.5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了39.6%,其中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降至58微克/立方米,“大氣十條”確定的各項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全面實現。圖片來源于網絡 治理大氣污染,“人努力,天幫忙”,而“人努力”因素占了八成。環保部正在制定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
8日網傳華北、華東近日大規模霧霾,是由黑龍江省重污染氣團經長距離傳輸導致的。對此,黑龍江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副站長劉元海表示:“這個結論過于草率,并且缺少示蹤監測、模型分析的過程,缺少相關的科學依據。” 9日的科技日報也對此做了報道:“11月6日晚,環保部召開會議會商重污染成因,認為此次東北、華東
藍天保衛戰怎么打?必須要科學地打。 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開展由環境保護部牽頭,科技、中科院、農業、工信、氣象、衛生、高校等多部門和單位協作的集中攻關,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污染成因、重點行業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技術、居民健康防護等難題開展攻堅,減輕群眾呼吸之憂。 中科院、清
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開展由環境保護部牽頭,科技、中科院、農業、工信、氣象、衛生、高校等多部門和單位協作的集中攻關,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污染成因、重點行業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技術、居民健康防護等難題開展攻堅,減輕群眾呼吸之憂。 中科院、清華大學等機構專家指出,我國當前面臨的主
由環保部牽頭,科技部、中科院等多部門參與,針對霧霾的形成機理和治理手段的科研項目已啟動前期研究。23日,在環保部5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司長鄒首民向媒體表示,預計到明年兩會期間,這項研究會有一個初步的解釋和說法。 在今年3月初的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曾提出要“重獎”攻克霧霾治
2013年,在環保部每月發布的城市空氣質量排行榜上,較差的前10個城市中,超半數來自河北。最新數據顯示,去年河北空氣達標率僅3 5 .3 %, 重 度 污 染 以 上 天 數 逾20%。河北采取有力措施“壯士斷腕”治理霧霾,污染物排放得到抑制。然而,在高能耗促增長勢頭無根本改觀的形勢下,
“涉及范圍之廣,污染程度之重,持續時間之長,產生影響之深遠,是最近20年來沒遇到過的。”談到今年以來多地頻發并有可能再度爆發的重污染天氣,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簡稱“中國環科院”)副院長柴發合感嘆。為應對大氣污染防治的嚴峻形勢,他建議,應盡快啟動區域大氣污染防治科技專項(簡稱“大氣專
“涉及范圍之廣,污染程度之重,持續時間之長,產生影響之深遠,是最近20年來沒遇到過的。”談到今年以來多地頻發并有可能再度爆發的重污染天氣,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簡稱“中國環科院”)副院長柴發合感嘆。為應對大氣污染防治的嚴峻形勢,他建議,應盡快啟動區域大氣污染防治科技專項(簡稱“大氣專項”
黑龍江省11月11日召開重污染天氣應對工作會議,專題研究霧霾等重污染天氣預測預警和聯動應急響應工作。會議提出,今后將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嚴懲環境違法。建立“哈大綏”聯防聯控機制,同防同控同治重污染天。此外,哈爾濱市還將與環保部共同建設大氣超級實驗室,監測污染物來源走勢及立體分布,治理大氣污染。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答記者問 8日下午15:00,全國人大在梅地亞多功能廳舉行第六場記者會,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污染防治司司長趙英民、環境監測司司長羅毅、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司司長劉炳江出席了會議。會上,吳曉
圖為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會商現場 重污染天氣大范圍同時出現、區域性和復合型污染特征十分明顯、大氣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這是記者近日跟隨全國人大常委會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組在長三角地區檢查時的感受。
昨天下午,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江蘇代表團召開成立會議,江蘇省環保廳廳長陳蒙蒙請了假。 下午4時30分,全團會議結束時,他拖著行李箱出現在京西賓館電梯旁等候散會代表。 因為一個中美大氣合作項目的會議,他晚來了一點。這個項目由環保部指定江蘇與美方合作,今年已經是合作的第三年。 從美方那
當節日喜慶的硝煙散盡,全國多地卻仍籠罩在陰沉的霧霾之中。 重重霧霾加重了人們的疑慮——從“灑水抑塵”到“停工停課”,從“霧霾罰單”到“免職開除”,各地治理霧霾的措施多樣、語態堅決,為何效果并不明顯?政策在落實中又遭遇了哪些尷尬與問題?突破“十面霾伏”的癥結何在? “尷尬”的應急措施
今天是我國中東部地區遭遇此次灰霾污染的第5天。雖然衛星遙感數據表明,空氣污染較重的面積較昨天已經縮小,但根據現有氣象條件,直到2月27日冷空氣來臨,京津冀等重污染地區才有可能走出灰霾。 在此輪灰霾襲擊我國10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的過程中,環保部正好派出12個督查組對京津冀及其周邊地區的污
近日,北京師范大學水科學研究院程念亮等8人在2017年04期(8月10日)的《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期刊上發表了題為《馬克思主義在北京市臭氧檢測及分析中的應用》的論文。《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是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旗下的刊物。 論文摘要寫道:“本文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北京市大氣環境臭氧濃度監測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發布的信息顯示,2017年,全國臭氧超標率明顯增加,峰值濃度出現明顯抬升。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大氣室高級工程師孟曉艷接受《環境與生活》雜志記者采訪時說,從2013年以來,三大重點區域(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中,京津冀和長三角臭氧濃度有顯著的逐年上升趨勢,特別是2017年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