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業回歸自然,是時候了”。11月12日在武漢閉幕的第十二屆全國土壤微生物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全國微生物肥料生產技術研討會,再一次聚焦我國農業長期以來化肥、農藥用量過大,導致土壤板結退化、水體富營養化、溫室氣體排放嚴重等生態、環境問題,并在“農業回歸自然”上達成高度共識,即“我國農業迫切需要擺脫對化肥、農藥的過度依賴,重返有機肥(有機肥與化肥結合施用),構建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永續發展的新型無廢棄物農業”。 雙重壓力:又要馬兒跑得好,又要馬兒少吃草 與奧運周期類似的全國土壤微生物學術研討會四年一屆,幾乎囊括了國內農業微生物學界的所有精英。四年前的長沙會議,議題就已聚焦化肥在我國農業中的長期過度施用;四年后“舊話”重提,只因情況未有根本性改觀。 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文新院士介紹,過去30年,我國農業在利用占世界9%耕地成功解決了占世界總人口20%的13億國人的吃飯問題,到2013......閱讀全文
長期以來,作為作物賴以生存的基地,土壤的健康問題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也一直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日前,在湖北省武漢市舉行的“第十二屆全國土壤微生物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全國微生物肥料生產技術研討會”上,我國的農業專家再次聚焦土壤的健康問題,探討未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文新
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在土壤中生活有數量龐大的微生物種群,包括原核微生物如細菌、藍細菌、放線菌及超顯微結構微生物, 以及真核生物如真菌、藻類( 藍藻除外) 、地衣等。它們與植物和動物有著明確的分工,主要扮演“分解者”的角色,幾乎參與土壤中一切生物和生物化學反應,擔負著地球C、N、P、S 等物質循環的
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在土壤中生活有數量龐大的微生物種群,包括原核微生物如細菌、藍細菌、放線菌及超顯微結構微生物, 以及真核生物如真菌、藻類( 藍藻除外) 、地衣等。它們與植物和動物有著明確的分工,主要扮演“分解者”的角色,幾乎參與土壤中一切生物和生物化學反應,擔負著地球C、N、P、S 等物質循環
研究背景 土壤退化是一個及其嚴重的全球問題,長期連作和濫用化肥會造成土質變差。全球范圍內,每年約有40%的農業土壤發生嚴重退化,24%的土壤仍在持續惡化。在中國,農業化肥的濫用導致土壤退化,造成土壤養分失衡、土壤酸化、污染物積累和生物多樣性下降等現象。但是關于土壤微生物群落對土壤退化及生
研究背景 土壤退化是一個及其嚴重的全球問題,長期連作和濫用化肥會造成土質變差。全球范圍內,每年約有40%的農業土壤發生嚴重退化,24%的土壤仍在持續惡化。在中國,農業化肥的濫用導致土壤退化,造成土壤養分失衡、土壤酸化、污染物積累和生物多樣性下降等現象。但是關于土壤微生物群落對土壤退化及生
2013年12月,第68屆聯合國大會正式宣布,將2015年定為“國際土壤年”,其口號為“健康土壤帶來健康生活”。國際土壤科學聯合會還確定每年12月5日為世界土壤日。今年的土壤日到來之際,對“健康土壤”的熱議,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土壤是一個非常美妙的自然體。她是維持人類生活的主要支撐系統,
二、高通量測序在土壤微生物研究中的應用 1.1 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物種多樣性 微生物物種多樣性主要從對微生物類群即細菌、真菌和放線菌這三大類群的數量及其比例組成來描述微生物多樣性,或者按照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將其劃分成不同的功能群(function group),通過某
研究背景土壤退化是一個及其嚴重的全球問題,長期連作和濫用化肥會造成土質變差。全球范圍內,每年約有40%的農業土壤發生嚴重退化,24%的土壤仍在持續惡化。在中國,農業化肥的濫用導致土壤退化,造成土壤養分失衡、土壤酸化、污染物積累和生物多樣性下降等現象。但是關于土壤微生物群落對土壤退化及生態系統功能的反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耕作方式(免耕與翻耕)對亞熱帶稻田和旱地土壤自養微生物固定CO2功能與固碳微生物(細菌cbbL)數量的影響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土壤耕作作為農田管理的重要技術措施,是改善土壤耕層質量、培肥地力的重要途徑,對土壤生態環
許多科學成果證實了土壤溫度以及水分對植物芽期的生理機構是有影響的,這些影響具體到: 1.土壤溫度是直接或間接影響植物生長和發育的重要環境因子。許多生理過程(如氣孔導度、蒸騰、養分傳輸和二氧化碳的吸收)都與溫度密切相關,在這些生理過程中,土壤水分含量也同樣是直接影響著這個量的變化的,土壤水分溫度的監測
中國農業微生物研究在微生物修復等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記者從10月19日在長沙舉行的第十一屆全國土壤微生物學術討論會上獲悉,目前中國農業微生物領域在農用微生物資源、重要農用微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和微生物修復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 據中國微生物學會秘書長肖昌松介紹,目前中國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李德軍課題組在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過程及其養分限制性研究方面獲得新進展。喀斯特森林與非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過程和養分限制比較示意圖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生物地化循環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微生物生長及其一系列活動往往受養分有效性的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以下簡稱土壤所)成立已有63個年頭,從這里走出了三代從事土壤科學研究的工作者。他們將土壤所打造成我國現代土壤科學的發源地和研究中心、我國唯一專門從事土壤科學綜合研究的機構。 日前,土壤所所長沈仁芳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打趣地說:“雖然我們搞土壤研究的人看上去總
來自10個國家的1000份土壤樣本將成為撒哈拉以南非洲首個大規模土壤微生物調查的基礎。牽頭該項目的非洲土壤微生物工程,希望這些數據有朝一日能有助于規范該地區的農業操作,以及保護生態系統和農業。 “土壤至關重要,土壤健康與人類和動物生存息息相關。”該項目負責人、南非比勒陀利亞大學微生物生態和基
美國密蘇里州圣路易斯市 --孟山都公司和諾維信公司聯合宣布了未來十年微生物農業業務“生物農業聯盟”(The BioAg Alliance)的發展目標,計劃通過引入創新的微生物解決方案改變全球農業形態,到2025年將應用面積擴大到1-2億公頃,這大約相當于美國耕地的25-50%。目前生物農業聯盟
2016年至2021年,全球農業微生物市場預計將以復合年增長率15.14%的速度進行增長,到2021年市場價值達到50.7億美元。發展中國家對有機農產品的消費增長以及全球對高價值蔬果的需求拉動了增長。未來市場還將由新技術和符合成本效益、可利用于大田的創新農業微生物制劑產品繼續推動。 從類型來分,
2016年至2021年,全球農業微生物市場預計將以復合年增長率15.14%的速度進行增長,到2021年市場價值達到50.7億美元。發展中國家對有機農產品的消費增長以及全球對高價值蔬果的需求拉動了增長。未來市場還將由新技術和符合成本效益、可利用于大田的創新農業微生物制劑產品繼續推動。 從類型來分,
2016年至2021年,全球農業微生物市場預計將以復合年增長率15.14%的速度進行增長,到2021年市場價值達到50.7億美元。發展中國家對有機農產品的消費增長以及全球對高價值蔬果的需求拉動了增長。未來市場還將由新技術和符合成本效益、可利用于大田的創新農業微生物制劑產品繼續推動。 從類型來分,
一.植物與水 1.水分是原生質的主要成分 原生質的含水量一般在70%~90%,使原生質呈溶膠狀態,保證了旺盛的代謝作用正常地進行,如根尖、莖尖。 如果含水量減少,原生質便由溶膠狀態變成凝膠狀態,生命活動就大大減弱,如休眠種子。2.水分是代謝作用過程的反應物質3.水是植物對物質吸收和運輸的溶
“土壤免疫力”是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概念,用以描述土壤通過調節功能微生物的活動抵抗病原物侵染保持內部穩定性的能力。最近,王麗琨博士與李小方研究員在Critical Reviews in Microbiology發表概念論文,將土壤面臨病原菌侵害和污染物毒害后所表現的恢復能力統一納入到了“土壤系統恢
土壤微生物調控土壤養分循環過程與植物生產力,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標。在農業生態系統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細菌、真菌、線蟲等)以多營養級微食物網形態共存,尤其在根-土界面(根際微環境)中發揮重要作用,直接或間接影響作物健康和產量。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穩定性、多樣性影響作物產量的作用機制,可為農業可持續性
近年來,隨著工業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其中,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尤為突出,嚴重威脅著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研究和治理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變得十分重要。圖片來源于網絡 目前,治理方法包括物理修復、化學修復和生物修復,生物修復以技術成本低、處理效果好、無二次污染等優勢越來越受到廣泛
提高土壤肥力的四個有效方法生長在地面上的植物及根系、土壤、土壤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構成了土壤的生態系統。土壤生物是土 壤生物系統中及其重要和最為活躍的部分,在土壤養分轉化循環、系統穩定性和抗干擾能力,以及土壤可持續生產力中占據主導地位。土壤生物及其過程一旦受到嚴 重干擾和損害,土壤養分轉換循環的生
11月17~18日,由中國微生物學會農業微生物學專業委員會、農業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種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上海交通大學共同主辦的第十三屆全國土壤微生物學術討論會暨第六屆全國微生物肥料生產技術研討會,在上海拉開帷幕。會議以“創新驅動學科與產業發展”為主題,重點交流近幾年我國微生物肥料等產業發展
微生物是土壤物質轉化的驅動者,微生物多樣性越高通常被認為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越強,然而微生物多樣性與土壤碳氮元素轉化及利用效率的關系并不明確,嚴重影響優質土壤資源保護和中低產田改良。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謝祖彬團隊利用土壤學、穩定性同位素生態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了土壤微生物特性與碳氮資源利
微生物是土壤物質轉化的驅動者,微生物多樣性越高通常被認為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越強,然而微生物多樣性與土壤碳氮元素轉化及利用效率的關系并不明確,嚴重影響優質土壤資源保護和中低產田改良。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謝祖彬團隊利用土壤學、穩定性同位素生態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了土壤微生物特性與碳氮資源利
許多科學成果證實了土壤溫度以及水分對植物芽期的生理機構是有影響的,這些影響具體到: 1.土壤溫度是直接或間接影響植物生長和發育的重要環境因子。許多生理過程(如氣孔導度、蒸騰、養分傳輸和二氧化碳的吸收)都與溫度密切相關,在這些生理過程中,土壤水分含量也同樣是直接影響著這個量的變化的,土壤
“稻田生態系統持續生產力與生態功能協調機制研究”通過驗收 3月15日,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員主持的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項目“稻田生態系統持續生產力與生態功能協調機制研究”通過了課題驗收。專家組由華中農業大學、中科院南京土壤所、中科院生態環境中心等單位組成。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研究員李德軍團隊在喀斯特農田管理措施對土壤微生物養分限制狀態影響方面的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為提高作物生產力或改良土壤,喀斯特地區農業生態系統長期采用不同農業管理措施(包括不同的農田轉化措施和施肥措施)。這些措施直接或間接地改變了土
江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90)項序號項目名稱主要完成人(單位,職務,職稱)主要完成單位提名單位12-氨基-1,3-丙二醇的合成工藝研究朱中華(江西東邦藥業有限公司,經理,工程師);王貴斌(江西東邦藥業有限公司,經理,工程師);姚金偉(江西東邦藥業有限公司,副經理,助理工程師);李雪鋒;遲樂樂;王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