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現場:“零距離”接觸美麗磷蝦
澳大利亞南極局科研人員在介紹200年前南極冰核的塵埃、化學物質和二氧化碳含量。 坐落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首府霍巴特郊外的澳大利亞南極局,其明麗的現代建筑風格分外引人矚目。這個具有百年歷史的部門既是澳南極科學考察的后方科研基地和后勤部,又是與各國開展南極科考合作的官方機構。本報記者近日走進該機構。 記者隨研究人員來到檢疫區,該區內有一直徑約2米,高約1.5米裝滿冰水的水池。冰水里,密密麻麻的小蝦在歡快地游動著。它們周身玲瓏剔透,泳姿奇異有趣,這就是聞名遐邇的南極磷蝦,也稱美麗磷蝦。 檢疫區首席研究員斯歐?卡瓦古奇指著一池美麗磷蝦說,全世界共有磷蝦80多種,分布廣泛,這種南極磷蝦分布在南冰洋中。南極磷蝦資源豐富,南冰洋中保守估計有磷蝦數億噸。南極磷蝦是藍鯨、長須鯨和很多魚類的重要食物來源,也是人類漁業的捕撈對象。以挪威為主的許多國家每年從南極海域捕撈磷蝦50多萬噸。各國對南極磷蝦的需求......閱讀全文
澳大利亞科學家南極發現罕見微生物:為病毒起源提供
英國《自然?微生物學》雜志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稱,科學家在南極發現一種獨特且罕見的微生物,對該微生物的分析能為進化中最大的奧秘——病毒的起源提供極其重要線索,有助于解決病毒如何首次出現的謎團。 病毒不同于其他生命形式。所有其他的生命形式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復雜的機器,可以獨立生存和繁
科學家:東南極 危!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11日發布公報說,該校科研人員參與的一個國際團隊預測,若《巴黎協定》目標未能達成,東南極冰蓋會因氣候變化影響而加快融化,到2500年可能導致海平面上升約2到5米。相關論文已發表在英國《自然》雜志上。 公報說,東南極冰蓋是世界最大的冰蓋,擁有地球上絕大部分的冰川冰。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科學家用海豹研究南極冰蓋變化
科學家用海豹研究南極冰蓋變化。圖片來源:Lars Boehme 一群棲息在西南極洲海岸的海豹正在為科學家提供數據,從而有助于改善對未來海平面上升的評估。 研究人員裝備了這種像不倒翁一樣的海洋哺乳動物——它們身上的傳感器可以測量南極阿蒙森海的溫度和鹽度。這片遙遠且未被充分研究
南極?南極洲?南極大陸
根據《南極條約》的界定,南極或南極地區,是指南緯60度以南的海洋、冰架和陸地,即南極洲和南大洋的總稱,面積約5200萬平方千米。 南極洲包括南極大陸及其周圍島嶼,總面積約140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第五大洲。南大洋又名南極洋,包括南緯60度以南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域,面積約3800萬
鳥類生活或為揭示氣候變化提供線索
路透悉尼10月21日電---科學家們表示,海鳥在南極的秘密生活可能會為全球氣候變化提供有價值的線索。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計劃通過在雪?腿上安裝微型追蹤器,來更多地了解南極的生態系統,包括它是如何變化的。雪?是為數不多的幾種在南極繁衍的鳥類之一。 澳大利亞南
第一現場:“零距離”接觸美麗磷蝦
澳大利亞南極局科研人員在介紹200年前南極冰核的塵埃、化學物質和二氧化碳含量。 坐落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首府霍巴特郊外的澳大利亞南極局,其明麗的現代建筑風格分外引人矚目。這個具有百年歷史的部門既是澳南極科學考察的后方科研基地和后勤部,又是與各國開展南極科考
南極高密度底層水大幅減少將影響全球洋流格局
最近,由50多名澳大利亞和美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在澳大利亞南極區開展了深部海洋變化的觀測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在遠離南極大陸海岸的地方,南極底層水的量已經大幅減少了。 研究者搭乘一艘名為“南極光”的航船先行至南極東岸的聯邦灣,后向西沿南極海岸而行,最后返回到弗里曼特爾。經過25天
科學家向南極運送冰芯保護冰川樣本
人們關于古氣候的大多數知識來自困在冰川中的氣泡。但是由于現代氣候日益變暖,全世界范圍內的冰川正在融化,破壞了珍貴的科學和歷史資源。 英國《衛報》報道稱,現在,研究人員正在嘗試通過向南極點附近的一個倉庫運送冰芯來拯救樣本冰川,即便是在斷電情況下,它們也能夠在那里保持冰凍狀態。倉庫中的第一個
科學家提議設南極海洋保護區
300多名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成員代表和科學家10月23日在澳大利亞東南部城市霍巴特召開會議,討論是否通過在南極周邊建立世界最大自然保護區的提議。 此前,一些西方國家提議在南極周邊建立兩個海洋保護區,總面積約350萬平方公里。其中,澳大利亞和法國等提出在南極東部海域建立面積約1
科學家公布南極冰層鉆探項目細節
一個14人小組將于今年晚些時候前往南極洲東部冰蓋,開始鉆探幾公里深的冰芯。這些研究人員來自一個耗資1300萬歐元的歐洲項目,將利用冰芯內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氣體氣泡,了解地球過去的氣候。 在日前于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歐洲地球科學聯盟會議上,這個名為“超越EPICA”項目的細節被公布。該項目希望找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