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自身免疫疾病和炎癥疾病的研究已經鑒定出了數百個與這些病癥相關的遺傳區域。同時,表達數量性狀基因座(eQTLs)的相關研究也揭示了正常人群中基因表達水平遺傳變異的豐度。目前科學家們大多認為大多數疾病相關基因座是通過基因表達中的調節性變化影響疾病風險,但這種假說并未得到驗證,尤其是大多數影響疾病風險的遺傳基因座是否也可以被eQTL檢測到。 為了驗證這一假說,來自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BWH)的研究人員分析大約270個與七種疾病相關的遺傳基因座,嘗試在關鍵免疫細胞中利用eQTL將它們映射致病基因上,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在高等生物中,許多重要生理性狀及復雜疾病都是數量性狀,如農作物的產量和人類的高血壓、糖尿病等,這些復雜性狀受到多個基因和環境因素的控制。為了有效地研究多基因控制的復雜性狀,數量性狀基因座(QTL)分析技術在2......閱讀全文
2019年9月24日科睿唯安發布了2019年的引文桂冠獎,迄今為止,已有50位“引文桂冠獎”得主獲得諾貝爾獎,其中29位在獲獎兩年內即斬獲諾獎,因此引文桂冠獎也成為名副其實的諾獎風向標。 來自美國國立猶太醫學中心的研究者John W. Kappler和Philippa Marrack就獲得了2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與大家一起學習!圖片來源:en.wikipedia.org 【1】Nature:新型基因片段有望幫助開發抵御癌癥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型療法 doi:10.1038/s41586-019-1228-x 近日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在炎癥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 【1】Sci Transl Med:科學家們利用炎癥來治療炎癥 doi:10.1126/scitranslmed.aau8217 加拿大基南生物醫學科學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在實驗室模型中發現了一種治療包括關節炎在內的
免疫系統是機體維持健康狀態的根本保證,免疫系統的異常會導致各種類型疾病的發生,包括癌癥、自體免疫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等等。針對近段時間以來科學家們在免疫系統紊亂以及引發的相關疾病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簡要的盤點,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1. J immunol:天然免疫紊亂促進多發性硬化 doi:
最近,由來自Wellcome Sanger研究所,葛蘭素史克和Biogen等機構與公司的研究者團隊做出的研究表明,與免疫疾病相關的,個體之間成千上萬的DNA差異與特定類型免疫細胞的活化有關。 該研究于9月23日發表在《Nature Genetics》雜志上,它將有助于縮小對涉及免疫疾病的分子靶
全球最大品牌管理咨詢機構Interbrand(國際品牌集團)旗下的Interbrand Health公司3月30日發布了《2016年最具品牌價值的制藥企業(Best Pharma Brands)》。 《2016年最具品牌價值的制藥企業報告》采用了Interbrand經過ISO認證的品牌價值評估
中樞和外周免疫器官(如骨髓、胸腺、淋巴結、脾臟等)的免疫學特性,與人體重要疾病高發組織器官(如肝臟、腸道、肺等)的免疫學特性存在較大區別。這些組織器官由于具有獨特的結構、生理功能和組織微環境,含有獨特的細胞亞群和功能分子,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區域免疫特性,而且組織器官的區域免疫特性
2019年1月11號,由弗吉尼亞梅森(BRI)貝納羅亞研究所的杰西卡·哈默曼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對此研究發現發現了一種獨特的細胞類型及其與危及生命的聯系病毒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并發癥。發表在《科學》 雜志上的該研究小組的發現,可能會導致全身性幼年特發性關節炎(SJIA),瘧疾和川崎病以及狼瘡患兒致命形
近年來,科學家們通過大量研究在炎性疾病研究上取得了多項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重要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 【1】Nat Immunol:好事過頭反變壞事 過度活躍的免疫細胞或會引發機體炎癥 doi:10.1038/s41590-019-0
炎癥是機體對致病因素及損傷因子產生的程序化防御反應,其理想轉歸是及時消退至機體恢復自穩,該過程由促消退脂類介質(Specialized Pro-resolving lipid Mediators, SPM;包括脂氧素lipoxins、消退素resolvins、保護素protectins、巨噬素m
1. Sci Sig:炎癥機制研究新突破 炎癥反應是機體應對損傷或者感染時發生的免疫反應,然而這一過程如果失控之后將導致疾病的發生。最近,來自莫納什生物醫學研發研究所的研究者們發現了炎癥反應過程中的關鍵生物學事件。該發現或許能夠促進新的治療炎癥疾病的療法的開發,例如動脈粥樣硬化、中風以及II型
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研究團隊在最新的研究中,揭示了炎癥與自身免疫疾病發生新機制,發現了組蛋白甲基化轉移酶Ash1l能夠通過表觀調控機制抑制炎癥性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6的產生而阻止炎性自身免疫疾病的發生發展。 為未來防治人類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潛在的新型靶點。9月21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
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研究團隊在最新的研究中,揭示了炎癥與自身免疫疾病發生新機制,發現了組蛋白甲基化轉移酶Ash1l能夠通過表觀調控機制抑制炎癥性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6的產生而阻止炎性自身免疫疾病的發生發展。 為未來防治人類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潛在的新型靶點。9月21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科學家18日說,他們開發出對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新療法,可在動物體內誘導出有效抑制致病炎癥細胞、而不會影響正常免疫反應的免疫調節細胞。如果這一技術能成功應用于人類,有可能幫助人類最終攻克自體免疫疾病。 人類有許多慢性病,像多發性硬化癥、I型糖尿病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由免疫系統以
自1月22日以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已先后公布了16個重大研究計劃2017年度項目指南,其中與生物醫學相關的共7個。具體如下: 備注:血管穩態與重構的調控機制重大研究計劃擬資助總直接費用并未在指南中直接標出,是根據信息計算所得 何為“重大研究計劃”? 據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于
近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帶領的團隊揭示了炎癥與自身免疫疾病發生的新機制,為防治人類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潛在新型靶點。該成果日前發表于《免疫》。 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影響生活質量的慢性炎癥性疾病,目前臨床上仍缺少對該病的根治性療法。因此,人們對于炎癥性自身免疫
原生家庭,最近變成了一個很火的詞匯,因為從心理學上說,它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最近的一項醫學研究還表明:一個人童年時的生活環境,包括原生家庭,會給他的基因烙上印記,調節炎癥的水平,進而影響成年時的健康狀況 ! 具體說來就是,童年時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低、缺少父母的陪伴,都會使某些炎癥調
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他們慢慢發現人類機體多種疾病的發生都與機體炎癥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于是很多研究者就重點對炎癥和某一疾病的發生進行了大量研究,當然他們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比如來自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就通過研究深入解讀了癌癥、老化及機體炎癥發生三者之間的分子機制和關聯。 本文中
中樞和外周免疫器官(如骨髓、胸腺、淋巴結、脾臟等)的免疫學特性,與人體重要疾病高發組織器官(如肝臟、腸道、肺等)的免疫學特性存在較大區別。這些組織器官由于具有獨特的結構、生理功能和組織微環境,含有獨特的細胞亞群和功能分子,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區域免疫特性,而且組織器官的區域免疫特性與所在區域的眾多疾
鼻炎、傷口感染、腸胃發炎……很多人都會被炎癥所困擾。但是你知道嗎?炎癥這種看似不嚴重的“小毛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治療,將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很大影響。近年來研究表明長期或過度炎癥狀態可導致癌癥。7月31日,Nature在線發表了一篇論文表明,抑癌基因p53缺失會引發WNT信號轉導通路依賴的全
來自La Jolla過敏與免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及其合作者取得了一項重要的研究發現,為癌癥免疫治療景觀圖添加了一個新的藥物靶點。 這一研究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它揭示出了阻斷免疫抑制檢查點受體CTLA-4功能的一條新途經。由于其具有抗癌潛力,制藥界和一些研究團體對CTLA-4抱有極大的興趣。
近年來納米技術變得越來越火,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在各種疾病的診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腫瘤化療、放療及免疫治療、免疫學疾病的干預、疫苗運輸及增效等。在此,小編為大家盤點了納米技術如何助力各種疾病的免疫療法。 【1】Nano Res:納米金顆粒可明顯增強細胞因子抗癌療法的效力
腸道內的微生物達萬億計。在這些微生物中,宿主與健康腸道微生物之間是互利共贏的關系,宿主為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環境,而微生物則幫助宿主更好的生長發育、防御病原體以及促進新陳代謝。 但是在人體和微生物共生的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過程——那就是建立免疫系統和良好菌群之間的聯系,防止在免疫過程中良好的腸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英國和瑞典的研究人員仔細地分析了來自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免疫細胞,揭示出一個新的T細胞亞型通過與其他的免疫細胞合作來促進外周組織中的炎癥產生。這項研究是利用能夠對少量細胞進行詳細分析的技術開展的。它為研究這種疾病生物學機制打開一個關鍵的窗口期,并且提示著一種用于開發更
ResearchAndMarkets發布研究報告稱,到2026年,細胞療法市場預計將達到97.6億美元,從2018年到2026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7.2%。細胞療法是一種依靠以健康功能正常的細胞替代患病或功能異常的細胞的技術。主要用于這種先進療法的細胞是干細胞,因為它們具有分化為修復受損或有缺陷的組織
11月,國際著名雜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大醫學院健康所免疫與疾病組最新研究論文 Modulation of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through T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總醫院(MGH)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在有機體中構建抗體的方法:在兩種自身免疫疾病動物模型中,將攻擊“自我”組織的自身抗體轉化為抗炎性抗體。相關研究結果于2017年12月21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Engineered Sialylation of Pa
炎癥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牛皮癬,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多發性硬化癥(MS)是全世界的主要醫療負擔。然而,雖然人們對疾病的機制了解很多,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并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案。 然而,最近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項研究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提供了希望。在大阪大學的研究人員的帶領
對于機體健康來說,T細胞是至關重要的。這些細胞在提供免疫力的同時,需要對自身和共生體抗原保持免疫耐受。從胸腺持續生成的T細胞克隆會與現有克隆展開競爭,因此T細胞克隆的多樣性在一生中是不斷演化的。 杜 克大學和第三軍醫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發表文章,為人們展示了健康
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進行了一個浩大的工程,對引發克羅恩病、多發性硬化癥和關節炎等炎癥疾病的T細胞進行了研究,揭示了這種細胞的分化過程及其影響臨床癥狀的機制。 “我們發現了數百個與T細胞功能和發育有關的新基因,”文章共同作者,紐約大學基因組和系統生物學中心的副教授Richard 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