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大學系統生物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元英進領導的研究組3月10日在Science雜志上刊發兩篇文章,一篇文章報道了全化學合成重新設計的真核生物釀酒酵母十號染色體,長達707 Kb,創建了一種高效定位生長缺陷靶點的方法(pooled PCRTag mapping[PoPM]),解決了合成型基因組導致細胞失活的難題,并且提供了一種表型和基因型關聯分析的新策略,有助于延伸對基因組和細胞功能的認知。另外一篇文章首次報道了精確匹配設計序列的真核生物染色體的化學合成,驗證和評判了當前真核生物人工染色體的設計原則。同時,開發了定制化人工構建釀酒酵母環形染色體的方法,為研究染色體重排、癌癥、衰老、人類染色體異常疾病等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模型。 兩篇文章的通訊作者均為元英進教授,第一作者分別為天津大學博士生吳毅和 “國家優青獲得者”李炳志,以及博士生謝澤雄和李炳志。 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是繼“DNA雙螺旋......閱讀全文
本站訊 2018年5月22日,天津大學元英進教授帶領的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期刊同期發表三篇研究長文,文中介紹了精確控制基因組重排技術等一系列研究成果。該成果填補了基因組結構變異的技術空白,提高了細胞工廠的生產效率,加速了微生物的進化和生物學知識的發現。這是繼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打破非生
天津大學元英進教授帶領的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期刊同期發表《精確控制合成型單倍體和二倍體酵母基因組重排》《體外DNA重排》《雜合二倍體與跨物種基因組重排》三篇研究長文,文中介紹了精確控制基因組重排技術等一系列研究成果。該成果填補了基因組結構變異的技術空白,提高了細
大姑娘出嫁——頭一回!3月10日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以封面的形式同時刊發了中國科學家的4篇研究長文! 由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和華大基因分別完成的這4篇長文,介紹了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的系列重大突破: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要知道,釀酒酵母總
由天津大學系統生物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元英進領導的研究組3月10日在Science雜志上刊發兩篇文章,一篇文章報道了全化學合成重新設計的真核生物釀酒酵母十號染色體,長達707 Kb,創建了一種高效定位生長缺陷靶點的方法(pooled PCRTag mapping[PoPM]),解決了合成型基因組
天津大學合成生物學元英進教授團隊首次將自主設計合成的5號釀酒酵母環形染色體進行基因組重排,為探索環形染色體結構變異和功能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模型。17日,在最新一期上線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刊載了這一名為《環形5號染色體基因組重排》的論文。圖片來源于網絡染色體結構變
5月22日,天津大學元英進教授帶領的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期刊同期發表三篇研究長文,介紹了精確控制基因組重排技術等一系列研究成果。該成果填補了基因組結構變異的技術空白,提高了細胞工廠的生產效率,加速了微生物的進化和生物學知識的發現。這是繼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打破非生命物質和生命物質界限
5月8日,中國科協召開座談會,邀請專家共同探討基因編輯與合成生物學的新進展、新趨勢和新舉措。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主持會議。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中國科協黨組成員兼學會學術部部長、企業工作辦公室主任宋軍出席會議。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周琪,
5月8日,中國科協召開座談會,邀請專家共同探討基因編輯與合成生物學的新進展、新趨勢和新舉措。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主持會議。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中國科協黨組成員兼學會學術部部長、企業工作辦公室主任宋軍出席會議。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
3月10日,《科學》雜志在封面推介中國科學家的4篇論文,介紹了天津大學、清華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在合成生物學方面的重大突破:完成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人工合成。這意味著人類在設計并合成復雜人工生命的過程中取得重大進展。我國也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具備真核基因組設計與構建能力的國家。 繼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和重大項目(項目編號:21621004,21390203)等資助下,天津大學元英進團隊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向取得重大突破。該團隊完成了2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synⅤ、synⅩ)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相關研究成果分別以“‘Perfect’desi
9月14日下午,第五期“生物技術大講堂”在生物中心11層會議室舉行。 此次大講堂由天津大學元英進副校長作為主講人,元教授是基金委創新群體負責人,教育部科技委化學化工學部委員會副主任,國家基金委化學部咨詢委委員,973計劃首席科學家,《國家生物技術發展綱要》編寫組專家,系統生物工程教育部
9月14日下午,第五期“生物技術大講堂”在生物中心11層會議室舉行。 此次大講堂由天津大學元英進副校長作為主講人,元教授是基金委創新群體負責人,教育部科技委化學化工學部委員會副主任,國家基金委化學部咨詢委委員,973計劃首席科學家,《國家生物技術發展綱要》編寫組專家,系統生物工程教育部重點實
遺傳變異為物種進化提供了動力。但遺傳變異是如何發生的,又將如何影響物種遺傳性狀,改變物種進化方向?天津大學元英進團隊正在揭開物種進化的神秘面紗,該團隊首次發現了由人工基因組重排引發的不同尺度的雜合性缺失現象,揭示了基因組結構變異和非整倍體與酵母雷帕霉素耐受性的基因型-表型關系,為研究物種進化的遺
如今,在生物制造技術方面,合成生物技術已經成為綠色生物制造產業高速發展的引擎。利用合成生物技術改變傳統的工業生產方式,將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以更小的環境代價獲得高經濟產出,破解資源、能源、健康、環境、安全等重大難題。 在我國的“十三五”科技創新戰略規劃中,合成生物技術已被列為重點發展方向,到
12月8日,第十三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在京揭曉,天津大學教授元英進、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劉萬里、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楊輝等3人獲頒“杰出成就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教授杜杰獲頒“科技成果轉化獎”,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教授葉定偉等16人獲頒“學者獎”。 “這些
北京,2019年12月8日——今日,第十三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在北京公布評選結果,天津大學元英進、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萬里、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楊輝等3人獲頒“杰出成就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杜杰獲頒“科技成果轉化獎”;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葉定偉等16人獲頒“學者獎”。
圖1.精確控制合成型單倍體和二倍體酵母基因組重排圖2.體外DNA重排圖3.雜合二倍體與跨物種基因組重排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1750001,21621004)等資助下,天津大學元英進教授帶領
來自天津大學的元英進教授帶領的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系列原創的基因組重排技術和策略,在化學再造酵母應用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這些成果分別以“Precise control of SCRaMbLE in synthetic haploid and diploid yeast”(精準控制合成型單
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新加坡國家研究基金會合作研究項目批準通知 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新加坡國家研究基金會(NRF)“合成生物學”和“地學 ”領域合作研究項目,經過公開征集、雙方分別評審以及雙方機構共同協商,以下9個項目獲得批準,項目執行期限為3年(2019
生物 醫學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田學科(本報駐美國記者)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
科技部2月27日在北京公布了“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實現星地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和密鑰分發及隱形傳態;將病毒直接轉化為活疫苗及治療性藥物;首次探測到雙粲重子;實驗發現三重簡并費米子;實現氫氣的低溫制備和存儲;研發出基于共格納米析出強化的新一代超高強鋼;利用量子相變確定性制備出多粒子糾纏態;
科技部關于發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18年結題項目驗收結果的通知國科發基〔2019〕308號 各有關項目依托部門: 按照《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管理辦法》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專項經費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科技部組織完成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2
近日,科技部發布了2018年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結題驗收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規定了項目結題驗收的時間、驗收重點等,詳情如下: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關于2018年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結題驗收工作安排的通知 國科基函〔2018〕38號各項目依托部門: 國家重點基礎研
10月18日上海訊 我們的衣食住行無不與化學息息相關,我們生活在化學的世界里。化學和化學品給我們的生活錦上添花,卻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等社會問題,如何通過化學創新,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是化學生物學領域科學家們致力研究的方向。17日下午在上海開幕的第六屆國際化學生物學會年會,就有包括諾貝爾化學獎獲得
DNA測序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我們可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方便地“閱讀”生物體的遺傳編碼序列,但是很多復雜生命信息很難單純通過DNA測序獲知,如果能夠人工合成染色體,實現DNA認知從“閱讀時代”到“書寫時代”的轉變,將有助于對復雜生命現象的理解。近日Chem Soc Rev雜志刊登了天津大學元英
3 蛋白質組學、功能基因組學與基因進化 蛋白質組學分析 北京大學朱玉賢研究組利用 2-DE、 MALDI-TOF MS 和 ESI-MS/MS 等蛋白質組學的方法研究了擬南芥中的 cp29A 和 cp29B 蛋白。cp29A 和 cp29B 是擬南芥8個葉綠體核糖核蛋白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由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舉辦,截至2018年已舉辦13屆。研究進展由《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五家編輯部推薦,由兩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咨詢組專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專家學者經過初選和
該項活動旨在加強對我國重大基礎研究進展的宣傳,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熱情和奉獻精神,促進公眾更加理解、關心和支持科學,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該項活動已成為我國基礎研究傳播工作的一個品牌,在科技界產生了良好反響。 1、實現星地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和密鑰分發及隱形傳態“墨子號”衛星實現千公里級
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瑞典科研與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合作交流項目初審結果的通知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瑞典科研與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STINT)的雙邊合作協議,雙方在2015年共同資助中國與瑞典科研人員之間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開展的合作交流項目。2015年7月,我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6年1月4日,科技部公示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2014年立項173個項目后三年預算安排初步方案,總經費達人民幣1,708,013,700元,專項經費達人民幣1,676,450,000元。 公示如下: 經過中介機構評估、預算管理部門的綜合審查,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