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科學家在石墨材料中開鑿納米“隧道”
德國卡爾斯魯爾技術研究院(KIT)和美國萊斯大學的科學家合作,利用鎳原子在石墨材料中成功“開鑿”出直徑為納米級別的“隧道”,有望為制備鋰離子電池高性能多孔石墨電極等提供新的技術手段。 研究人員首先將金屬鎳納米顆粒引入石墨材料表面,然后在充滿氫氣的環境中進行快速加熱,金屬鎳納米顆粒的表面將起到催化作用,使石墨中的碳原子脫離晶體柵格,與氫原子結合成氣態的甲烷。在此過程中,金屬鎳納米顆粒在毛細管效應作用下,將被“吸入”在石墨材料表面形成的微小“孔穴”中,并繼續催化化學反應從而逐漸深入石墨材料內部。 這種納米“隧道”結構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如通過這種工藝制備的多孔石墨材料作為鋰離子電池的電極材料,可大大縮短充電所需要時間;在醫藥領域,可用這種多孔石墨材料作為可長時間定向釋放藥品的載體。而如果用這種技術對與石墨具有相似的晶體結構但不具有導電性能的材料(如氮化硼)進行加工,所形成的“隧道”結構將可作為納米電子元件的支架材料,......閱讀全文
氣泡模板衍生法制備石墨烯多孔材料
最近,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朱宏偉教授團隊和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何利民研究員合作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發表文章,提出了一種在氣-液界面組裝制備石墨烯多孔材料的通用方法,該文入選了該期的內封底。 石墨烯多孔材料可兼具石墨烯優良的本征性質和多孔材料特殊的結構
國家納米中心多孔石墨烯制備研究取得進展
多孔石墨烯——片層具有納米級孔隙,一般通過理論計算進行研究。石墨烯片層的孔隙有助于提高物質傳遞,在許多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迄今為止,多孔石墨烯的制備方法,包括通過芳基-芳基偶聯反應的自下而上的化學方法和由高能量的技術方法,一般都是在基底上以有限的產率制備得到。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韓寶航研究員
碳納米材料家族增加新成員——彎曲納米石墨烯
繼球狀的富勒烯、筒狀的碳納米管和片狀的石墨烯之后,碳納米材料家族又有了新成員。日本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像馬鞍一般彎曲的碳納米分子,有望在電子元件和醫療等領域得到應用。 名古屋大學教授伊丹健一郎率領的研究小組在15日的《自然?化學》雜志網絡版上報告了這一成果,他們將這種碳納米分子命名
納米新材料導電性“秒殺”石墨烯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月11日報道,美國研究人員首次合成出層狀2D結構的電子晶體,從而將這一新興材料帶入納米材料“陣營”。研究人員表示,合成層狀電子晶體導電性能甚至優于石墨烯,有望用于研制透明導體、電池電極、電子發射裝置以及化學催化劑等諸多領域。新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化學會志》上。 電子晶體屬
納米新材料導電性“秒殺”石墨烯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月11日報道,美國研究人員首次合成出層狀2D結構的電子晶體,從而將這一新興材料帶入納米材料“陣營”。研究人員表示,合成層狀電子晶體導電性能甚至優于石墨烯,有望用于研制透明導體、電池電極、電子發射裝置以及化學催化劑等諸多領域。新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化學會志》上。 電子晶體屬
我國科學家成功研制石墨烯多孔氣凝膠新材料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吳忠帥團隊研發出一種三維高導電、親鋰性的MXene/石墨烯多孔氣凝膠新材料,并成功應用于高鋰載量、高容量、無枝晶金屬鋰負極,獲得了高比能、長壽命鋰金屬電池。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納米》上。 金屬鋰具有超高質量理論比容量(3860 毫安時/ 每
石墨烯納米復合材料可提升電池性能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27日報道,美國科學家制造出了一種由石墨烯和錫層疊在一起組成的納米復合材料,這種可用來制造大容量能源存儲設備的輕質新材料可用于鋰離子電池中,其“三明治”結構也有助于提升電池的性能。相關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能源和環境科學》雜志上。 該研究的領導者、勞倫斯
新型石墨烯納米抗菌材料研究獲進展
近日,美國化學會ACS Nano雜志報道了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學實驗室在新型石墨烯納米抗菌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Graphene-Based Antibacterial Paper. Wenbing Hu, Cheng Peng, Weijie Luo, Min Lv
石墨烯包裹納米線——柔性屏中新材料
普渡大學研究人員利用等離子體增強化學氣相沉積,將石墨烯包裹在銅納米線上,有效防止銅線被氧化,并顯著提高數據傳輸速度,降低傳導熱。這種材料在液晶和柔性顯示器中的應用前景很好。 Zhihong Chen是普渡大學電子計算機工程專業的一名副教授,他的一名博士研究生Ruchit M
新加坡國立大學:可變帶隙的納米多孔石墨烯的表面合成
調制納米多孔石墨烯的帶隙對于很多領域是被需求的,比如作為有機雜化器件中的電荷傳輸層。該領域的關鍵是能夠合成具有可變孔徑和可調帶隙的2D納米多孔石墨烯。這里,表面合成了具有可變帶隙的納米多孔石墨烯。兩種類型的納米多孔石墨烯通過分級C-C耦合合成,并通過低溫掃描隧道顯微鏡和非接觸式原子力顯微鏡進行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