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種子可改變世界”博鰲論壇熱議糧食安全
“一顆種子可以改變世界。”海南省副省長陳志榮8日在博鰲亞洲論壇農業圓桌會議上表示,作為陸地小省,海南對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貢獻不在于產品糧的生產,而是有中國最好的種業園區南繁育種基地。 當日主題為“亞洲攜手,共同應對糧食安全”的農業圓桌會成為論壇熱門會議,中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世界貿易組織副總干事Alejandro Jara ,泰國政府副總理兼農業部長Yukol Limlamthong,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參會。 陳志榮說,全中國的農產品70%是通過海南育種,雜交水稻、玉米、抗蟲棉等糧種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涌現出了袁隆平等一批著名的種業專家。目前全國30個省份500家科研單位近5000名育種人員在海南從事工作,育種面積達到20萬畝,在保障國家糧食和種業安全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袁隆平說,水稻是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以稻米為主食,特別是亞洲的國家,90%的稻米生產在亞......閱讀全文
研究發現高營養水稻新型育種材料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與澳大利亞聯邦科學和工業組織合作,通過半粒種子篩選方法獲得了一個糊粉層增厚的水稻品系ta2,使水稻的維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纖維等營養品質因子得到普遍提升。這是國際上首次發現的一種可用于培育高營養水稻的新型育種材料。該成果日前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在線
發展超級雜交水稻-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我國現有13億多人口,很快就會達到14億,同時,我國的耕地在逐年減少,面對這種人增地減的嚴峻形勢,惟有通過科技進步大幅度提高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才能解決全國人民吃飽飯的難題。為此,我們正在實施三項糧食增產工程。 第一,選育每公頃產16噸稻谷的超高產雜交稻品種。追求作物高產、更高產是永恒的
水稻劍葉夾角測量儀與水稻的超高產育種
??? 水稻的優質高產一直以來是各國育種專家,乃至全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追求,而水稻劍葉夾角測量儀與水稻的超高產育種,乍聽之下,好像不存在必然的聯系,但是如果深入了解水稻劍葉夾角測量儀的作用之后,就會明白,水稻劍葉夾角測量儀的應用,對于水稻的超高產育種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 目前水稻是世界上種植
水稻分子設計育種有了“導航儀”
9月8日英國《自然》雜志在線刊發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國家基因研究中心韓斌研究組、黃學輝研究組聯合中國水稻研究所楊仕華研究組取得的一項成果,題為“水稻產量性狀雜種優勢的全基因組解析”,揭示了雜交稻雜種優勢的基因組結構特征。這是我國在水稻基礎理論和應用領域的又一重大成果。
高產優質水稻品種設計育種研究獲進展
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是我國60%以上人口的主糧。在糧食危機和人們生活水平日益增長的雙重壓力下,育種學家和稻米種業長期以來致力于培育“高產優質”型超級水稻新品種,但是傳統育種進展緩慢。隨著水稻功能基因組的發展,“品種設計育種”應運而生,其重要內容之一是將重要農藝性狀關鍵基因的優異等位形式高效聚合
我國耐鹽優質水稻育種取得新突破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385.shtm 中新網北京10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一周多之前耐鹽大豆新品系“科豆35”取得鹽堿地實收畝產超275公斤的重大進展之后,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
袁隆平:發展海水稻保障中國與世界糧食安全
“要通過海洋科技保證糧食安全,要‘開發利用鹽堿地、發展海水稻’來保障中國和世界的糧食安全。”9月7日在青島舉行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作如上表示。 袁隆平表示,水稻是眾所周知的最主要糧食作物,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預計到2030年全
基因組研究讓水稻育種走向精準設計
由中國主導的國際間科研大協作項目“3000份水稻基因組研究”26日結出碩果——北京時間當日凌晨1時,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正式發表《3010份亞洲栽培稻基因組研究》。該研究針對水稻起源、分類和馴化規律進行了深入探討,揭示了亞洲栽培稻的起源和群體基因組變異結構,剖析了水稻核心種質資源的基因組遺傳
水稻分子設計育種:“新綠色革命”的起點
在傳統育種過程中,由于株型和籽粒發育等控制產量性狀的關鍵基因克隆有限、調控網絡不明晰,使得育種方式以田間選擇為主,僅能針對個別位點開展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主要農作物產量性狀的遺傳調控網絡解析”支持下,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等責任專家指導下,研究人員對理想株型和籽粒發育調
“一顆種子可改變世界”-博鰲論壇熱議糧食安全
“一顆種子可以改變世界。”海南省副省長陳志榮8日在博鰲亞洲論壇農業圓桌會議上表示,作為陸地小省,海南對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貢獻不在于產品糧的生產,而是有中國最好的種業園區南繁育種基地。 當日主題為“亞洲攜手,共同應對糧食安全”的農業圓桌會成為論壇熱門會議,中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世界貿易組織副
長沙水稻育種試驗基地農田整理工程通過驗收
7月3日,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黨委書記李文祥等組成的工程驗收小組對該所長沙水稻育種試驗基地農田整理工程進行了現場驗收。在聽取工程施工方、分子生態中心負責人的工作匯報并進行現場察看后,驗收小組原則同意在施工方對工程施工中存在的有關質量問題進行整改完工后通過工程質量驗收。
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通過驗收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團隊最新研發的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28日通過“身份驗證”。湖南省農學會組織的驗收專家一致認為,這是理想的雜種優勢利用方式,它的應用推廣,有利于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進一步普及,有望為全球水稻種植帶來新“福利”。 當下,我國雜交水稻育種“主流”為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袁
給秧苗“吃小灶”:植物工廠水稻育種加速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7/482266.shtm 沒有陽光、雨水和土壤,能種出糧食來嗎? 農業科學家說:“能,而且長得更快!” 2021年10月,在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上,一幢泛著紅紫色柔光的玻璃小屋格外亮眼。
給秧苗“吃小灶”:植物工廠水稻育種加速器
沒有陽光、雨水和土壤,能種出糧食來嗎? 農業科學家說:“能,而且長得更快!” 2021年10月,在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上,一幢泛著紅紫色柔光的玻璃小屋格外亮眼。 這可是一座植物工廠。四層栽培架上,一排排水稻青苗齊整整扎在特殊的營養液里,在顆顆彩色LED節能燈的“撫觸”下,正奮力拔節
中科院李家洋團隊開辟水稻育種新途徑
“今年5月,我們的水稻材料就要在北京實驗田里試種了,未來有望推廣到更多地方。”說起手頭的工作,余泓眼睛里都是喜悅。余泓是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團隊的一員。他說的水稻材料,是該團隊快速從頭馴化的全新水稻品種。去年初,這一成果發表在科學期刊《細胞》上,被業界認為有望開辟一條野生植物馴化新
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的技術總結
雜種優勢是指兩個遺傳基礎不同的親本進行雜交,其雜交子一代在抗逆性、適應性、生長和產量等方面優于父母本的現象。水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20世紀70年代以來,“三系法”和“兩系法”利用雜種優勢培育雜交種,有效提高了水稻生產水平。但“三系法”種質資源有限,“兩系法”易受天氣影響,嚴重制約了雜
高產抗病雜交水稻找到基因“門牌號”-確保糧食安全
1月9日,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獲獎名單揭曉,南京農業大學萬建民教授團隊研究項目“水稻秈粳雜種優勢利用相關基因挖掘與新品種培育”,通過20年的系統研究,發掘出水稻廣親和、早熟和顯性矮稈基因,開發相應分子標記和育種技術,成功培育秈粳交高產水稻新品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項目組江玲教授告
全球水稻核心種質資源重測序在深圳啟動
由中國農科院、國際水稻所和華大基因研究院協作開展的“全球3000份水稻核心種質資源重測序重大科研項目”11月15日在深圳啟動,將在2012年年內完成并向全球發布。 這一項目的啟動意味著水稻全基因分子育種全面展開。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羅伯特·瑞格勒表示,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中國加強育種機制創新-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為重點
農業部今日舉行“推動種業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種業發展有關情況。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在會上表示,中國正在進行加強育種機制創新,以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為重點,近期農業部還將首次發布品種審定綠色通道試驗指南。 余欣榮表示,要實現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以我為主、立足國內,國
四川“十二五”水稻育種取得“三大突破”
“十二五”期間,四川省水稻育種攻關在品種選育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育成并通過省級及以上審定的雜交水稻新品種近180個次,育成品種數量、質量居全國前列和西南稻區主導地位,特別是中秈育種水平居全國領先。 一是育成品種產量取得突破。“十二五”被農業部認定為超級雜交稻組合4個。35個國審品種區試顯示,
中國誕生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芯片
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下屬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北京大學近日共同研制出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芯片,將大幅提高種子真實性檢測準確性,有助提高育種效率,杜絕假種子危害。 中種公司生命科技中心喻輝輝博士表示,目前業內判斷水稻種子真實性通常采用國標推薦的24個SSR標記檢測結果,
中國科學家主導國際大協作助力水稻精準育種
英國時間4月25日,《自然》雜志長文報道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牽頭,聯合國際水稻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華大基因、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安徽農業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等16家單位共同完成的3000份亞洲栽培稻基因組研究。 該研究針對水稻起源、分類和馴化規律進行了深入探討,揭示了亞洲栽培稻
利用PLSM定向進化可為水稻育種提供遺傳新種質
遺傳變異是作物育種基礎。盡管近年來功能基因組研究為作物分子育種提供了大量主效改良位點/基因;但由于傳統誘變靶向性不足、突變隨機性較大等技術問題,在多數情況下,挖掘和鑒定主效基因最適等位型仍較為困難。如何在體內實現重要基因關鍵位點的飽和氨基酸突變是該類研究的難點問題。 2021年6月10日,安徽
科學家揭示水稻雜種優勢遺傳機制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國家基因研究中心韓斌院士研究組、黃學輝研究組聯合中國水稻研究所楊仕華研究組,在水稻雜種優勢研究中獲重要突破,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自然》。專家表示,論文對高產雜交稻雜種優勢的遺傳基礎有新發現,將有助于優化設計育種的戰略以應對全球糧食安全的需求。 雜種優勢
李家洋院士:分子育種具有定向高效優勢
4月12日,首屆中國(三亞)國際水稻論壇開幕。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發表題為《水稻品種設計的分子基礎與實踐》的演講。他說,水稻育種創新是水稻科技創新的核心,對提升我國水稻產業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分子育種利用現代信息和生物技術,對生物體從基因到整體不同層次進行設計和操作,實現從傳統“經驗育種”到定向
612萬公頃“綠色超級稻”惠及亞非18國農戶
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的最大國際農業科技扶貧項目“為非洲和亞洲資源貧瘠地區培育綠色超級稻”,2日在京結題。項目實施11年,高效培育出一大批高產、多抗(抗旱、耐鹽、耐淹、養分高效等)綠色超級稻新品種,累計在亞非18國推廣新品種78個、612萬公頃,使160萬農戶收入顯著增加;同時完成了代表水稻科學研究
袁隆平留下的這粒種子,我們如何傳承?
原題:袁爺爺留下的這粒種子,我們如何傳承 “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的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種子健康了,事業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 致力于雜交水稻研究的袁隆平院士,用一生詮釋著這句話。 有人說,從此春種秋收均與懷念有關。袁院士的逝世,讓人們緬懷與痛惜。他留給世間彌足珍貴的
國家級水稻科技創新平臺在黑龍江落成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898.shtm9月5日,我國首個國家級北方水稻重大科研平臺——中國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在黑龍江省寶清縣正式落成。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黑龍江省政府副秘書長韓庫出席會議。
俄羅斯將設立俄中水稻蔬菜育種聯合實驗室
俄羅斯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政府新聞處發布消息稱,2017年在全俄水稻科研所基礎上將開設一個俄中水稻蔬菜育種聯合實驗室。 消息說:”科研中心看到蔬菜育種的前景。我們正在擴大研究工作,與外國同行交流經驗。今年全俄水稻科研所將開設一個俄中聯合實驗室。” 預計,俄羅斯和中國的科學家將分別從事水稻和蔬菜
大米新品種來了!水稻分子設計育種獲新進展
?? 9月17日至18日,國審稻新品種“中科804” 現場會在黑龍江五常市舉行,在3000畝示范片中“中科804”在產量、抗稻瘟病、抗倒伏等農藝性狀中表現突出,現場品嘗食味與外觀品質優異,豐收在即。 水稻是世界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國60%以上人口的主糧。東北地區是我國最主要的糧倉,而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