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素瘤的預后相關介紹
依賴于診斷時的分期。局部、無淋巴結及遠處轉移者預后較好。Ⅰ/Ⅱ期女性生存率高于男性,軀干、頭頸部原發黑色素瘤比四肢的差。高齡與黑色素瘤存活率成反比,Ⅲ期黑色素瘤具有明顯不同的預后:潰瘍和淋巴結轉移數量多提示預后差,Ⅳ期黑色素瘤重要的預后因素是遠處轉移的位置,內臟轉移比非內臟(皮膚及遠端淋巴結)轉移預后差。......閱讀全文
黑素瘤的預后相關介紹
依賴于診斷時的分期。局部、無淋巴結及遠處轉移者預后較好。Ⅰ/Ⅱ期女性生存率高于男性,軀干、頭頸部原發黑色素瘤比四肢的差。高齡與黑色素瘤存活率成反比,Ⅲ期黑色素瘤具有明顯不同的預后:潰瘍和淋巴結轉移數量多提示預后差,Ⅳ期黑色素瘤重要的預后因素是遠處轉移的位置,內臟轉移比非內臟(皮膚及遠端淋巴結)轉
耳鳴患者預后的相關介紹
耳鳴可以自發性地改善。一項研究顯示,幾乎50%有明顯耳鳴的患者,5年后得到緩解。這些緩解的患者中,43%為完全緩解,57%剩余輕度癥狀。這種自發性改善,見于病程短、年輕、隨訪間隔時間長的耳鳴患者。 耳鳴嚴重程度變化不定。有些研究顯示55%的嚴重耳鳴患者,表示只有輕中度的心煩。另外一些研究則顯示
敗血癥的預后相關介紹
敗血癥病死率達30%~40%。 1.老年人和兒童病死率高。 2.醫院感染敗血癥的病死率較高。 3.真菌敗血癥和復數菌敗血癥的病死率較高。 4.有嚴重并發癥患者的病死率較高,如發生感染性休克者病死率為30%~50%,并發腎衰者病死率高達61.5%,發生遷徙感染者病死率也較高。 5.有嚴重
心源性休克的預后相關介紹
心源性休克住院病死率大多在80%以上。近年來開展各種早期冠狀動脈再灌注和維持血壓的措施使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心源性休克仍是目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來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中,由于及時發現致命性心律失常并給予有效的治療,死于心律失常者大大減少,泵衰竭已成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星形細胞瘤的預后相關介紹
星形細胞瘤經手術和(或)放療后,預后尚佳,一般認為腫瘤的病理類型、手術切除程度、發病年齡、病程、臨床表現均可決定患者的預后。腫瘤全切者5年生存率可達80%,而部分切除腫瘤或行腫瘤活檢者5年生存率僅為45%~50%。對40歲以上腫瘤次全切除的患者,放療可獲得滿意效果。腫瘤復發預后不佳,約半數腫瘤復
腦水腫的疾病預后相關介紹
腦水腫屬于繼發性病理過程,全身系統性疾病如嚴重洗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肝病、休克、中毒代謝性疾病等使機體內環境發生改變,引起腦組織缺血缺氧、腦的微循環與腦細胞代謝障礙,可可能引起腦水腫。所以它是具有普遍性意義的問題。在神經外科方面,腦病疾病如顱腦損傷、顱內占位性病變、炎癥、腦血管病、腦寄生蟲
弓形蟲病的預后相關介紹
本病預后和蟲株毒力及受感染者的感受性有關。 本病先天性的預后多較嚴重,不治療的病例的病死率約12%。最常見的后遺癥為視網膜脈絡膜炎,其次為腦內鈣化、精神障礙、腦積水、小腦畸形和抽搐等。 本病獲得性如及時治療,預后多較好。中等度急性獲得性如不治療,淋巴結腫大等癥狀可持續數月,但多無不良后果而自
馬方綜合征的預后相關介紹
病變發展速度個體差異很大,但總體看預后險惡。據Mardoch等調查,有1/3的馬方綜合征患者死于32歲以前,2/3死于50歲左右。1995年SilevermanJL報告平均年齡僅40歲。死亡的主要原因絕大多數是心血管病變造成的。最常見的是主動脈瘤破裂、心包壓塞或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和二尖瓣脫垂而致的
心肌炎的預后相關事宜介紹
心肌炎患者的預后取決于臨床表現如左室功能障礙、肺動脈高壓、血壓持續偏低、心率增快、心肌標志物變化情況。左室射血分數正常的急性心肌炎患者,預后較好,多可自愈且無后遺癥。血流動力學正常的暴發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長期預后佳,及早強化藥物治療和(或)機械循環支持患者的預后相對較好。類肉瘤病或巨細胞心肌炎
柯薩奇病毒的預后相關介紹
一般預后良好。即使病情較嚴重的腦膜炎、腦炎,大多數病例也于數日內迅速康復,僅少數患者的病程遷延數周之久。肌力減退雖較多見,但也迅速恢復。只有約5%的腦膜炎病例可有肌緊張和智力低下的后遺癥。嬰幼兒的全身性感染心肌炎、肺炎等,預后較差,病死率也較高。新生兒嚴重感染的病死率可達80%~90%。年長兒及
尤文氏肉瘤的預后相關介紹
女性無轉移患者較男性無轉移患者預后稍好,發病年齡越年輕預后越差。多數學者認為,其預后與患者的年齡、性別無密切關系,腫瘤部位是影響預后的一個重要因素。原發位于肢體者較位于骨盆、骶骨等軀干位預后好。就肢體腫瘤而言,位于肢體遠側者較肢體近側好。據統計,原發軀干部腫瘤患者3年無瘤存活率為53%,原發肢體
黃熱病的鑒別診斷和預后相關介紹
診斷 對于典型病例黃熱病的診斷不難,而對于散發的、早期或輕型病例不易確診,需借助于實驗室檢查。 鑒別診斷 在黃熱病的診斷過程中應注意:與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登革熱、病毒性肝炎、惡性瘧疾及藥物中毒性肝炎等進行鑒別。 預后 輕癥患者一般順利恢復,不留后遺癥。重癥患者的病死率隨每次流
顱內動脈瘤的預后相關介紹
顱內動脈瘤的預后與病人年齡、術前有無其他疾患、動脈瘤大小、部位、性質、手術前臨床分級狀況、手術時間的選擇、有無血管痙攣及其嚴重程度有關,尤其是動脈瘤病人蛛網膜下腔出血后伴有血管痙攣和顱內血腫者均是影響預后的重要因素。手術者的經驗和技術熟練程度、手術是否應用顯微手術、術后是否有顱內壓增高(減壓充分
小兒原發型肺結核的預后相關介紹
1.原發型肺結核預后大多良好,若免疫力強,治療合理、及時,病灶可在3~6個月后開始吸收。治療持續1年或1年以上者,大多于2年內可完全吸收愈合。原發病灶的愈合主要為鈣化,出現鈣化表示病變至少已有6~12個月,鈣化是小兒結核病的特點之一。 2.年齡幼小、反復感染、有大量細菌侵入或免疫力低下時,病變
腦炎的并發癥和預后相關介紹
并發癥 常見并發癥為支氣管肺炎,多見于昏迷或延髓麻痹的患者,此外為心肌炎及唇皰疹。若出現呼吸節律不規則或瞳孔不等大,要考慮顱內高壓并發腦疝可能。 預后 后遺癥主要是腦及延髓病變后所遺留的肌肉癱瘓最為多見,多為一側上肢癱瘓或雙上肢癱瘓。意識障礙,甚至去皮質狀態等不同程度意識改變。顱壓增高癥狀
白內障的預后相關內容介紹
掌握手術適應癥、選擇正確的手術方式、減少手術中和術后并發癥的患者,預后好,病人經抗炎治療恢復正常的視覺功能。避免劇烈運動,尤其注意避免眼部及眼周圍頭部的碰撞傷。術后3個月后,有些患者需要做驗光檢查,有殘留的屈光不正,需要配鏡矯正。
關于髓母細胞瘤的預后相關介紹
術后平均生存0.9年,成人的預后較兒童為好。隨著近年來臨床醫學和基礎研究的不斷發展,隨母細胞瘤病人的預后得到不斷改善。目前多數統計5年存活率均在30%以上,最高統計達80%。個別的可生存達十年以上。Quest認為療效的提高與術后重視對整個腦與脊髓軸進行放射治療是分不開的。Bruce認為,最近幾年
關于高尿酸血癥的預后相關介紹
1、高尿酸增加亞洲人群高血壓發生危險57%,增加總死亡風險8%,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21%。 2、高尿酸增加冠心病發生風險9%,增加冠心病死亡風險16%。 3、高尿酸增加腎功能降低風險21%,增加因慢性腎病死亡風險68%。 4、高尿酸增加腦卒中發生風險47%,增加腦卒中死亡風險26%。
霍奇金氏病的預后相關介紹
1.疾病的臨床分期:疾病分期越早,預后愈好。 2.組織學亞型:淋巴細胞為主型和結節硬化型較混合細胞型預后為佳,淋巴細胞耗竭型預后最差。 3.腫瘤細胞負荷大者差。 4.有全身癥狀者差。 5.年齡>45歲者較差。 6.疾病部位的數目、結外病變的數目以及有無骨髓病變。 7.性別:女性較男性
黑素瘤的病因分析
病因學尚未完全闡明。一些研究資料提示,其發生與下列危險因素有關:基因、環境及基因/環境共同因素。比如不典型(發育不良)痣或黑色素瘤家族史、光導致色素沉著的皮膚、不容易曬黑皮膚、紅色頭發人種、強的間斷日光暴露、日曬傷、多發黑色素細胞痣等。基因/環境多種因素導致黑素瘤惡性轉化。惡性轉化的關鍵細胞通路
什么是黑素瘤?
惡性黑素瘤是由皮膚和其他器官黑素細胞產生的腫瘤。皮膚黑素瘤表現為色素性皮損在數月或數年中發生明顯改變。雖其發病率低,但其惡性度高,轉移發生早,死亡率高,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很重要。惡性黑素瘤大多發生于成人,巨大性先天性色素痣繼發癌變的病例多見于兒童。
怎樣診斷黑素瘤?
對于可疑皮損可采用ABCDE標準進行判斷。A(Asymmey)代表不對稱,B(Borderirregularity)代表邊界不規則,C(Colorvariegation)代表色彩多樣化,D(Diameter>6mm)代表直徑大于6mm,E(Elevation、evolving)代表皮損隆起、進展
藥物性肝病的預后和預防相關介紹
預后 絕大多數病人停藥后可恢復,發生臨床和組織學的改善,快的僅需幾周,慢的需幾年。少數發生嚴重和廣泛的肝損傷,引起暴發性肝功能衰竭或進展為肝硬化,如不進行肝移植,將發生死亡。 預防 1.對肝、腎病患者,新生兒和營養障礙者,藥物的使用和劑量應慎重考慮。 2.對以往有藥物過敏史或過敏體質的患
化膿性骨髓炎的預后相關介紹
按照I臨床標準分為4級:A級:創面有豐富的肉芽組織,逐漸愈合。可行創面縫合或者皮瓣覆蓋創面;B級:創面已有肉芽組織生長,創面清潔,但肉芽組織較少,尚不能進行縫合;C級:無新生的肉芽組織,沒有膿性分泌物,創面無法縫合;D級:有大量膿性分泌物。
復發性多軟骨炎的預后相關介紹
RP患者如能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有可能延長患者的存活期,復發性多軟骨炎的5年生存率及10年生存率。常見的死因是感染和心血管病,如系統性血管炎或血管瘤破裂。RP的患者的預后較難判斷。預后差的指標有:診斷時的患者年齡大、貧血、喉氣管累及、鞍鼻畸形、呼吸道癥狀、顯微鏡下血尿等,伴有血管炎和對口服激素反
類風濕關節炎的預后相關介紹
近十年來,隨著慢作用抗風濕藥的早期聯合應用,對關節外病變的治療以及新療法的不斷出現,使類風濕關節炎的預后已有明顯改善。大多數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病情可得到很好的控制,甚至完全緩解。研究發現,根據類風濕關節炎發病第一年的臨床特點可大致判斷其預后,某些臨床及實驗室指標對病情估計及指導用藥很有意義。此外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預后相關介紹
TIA為慢性反復發作性臨床綜合征,發作期間可出現明顯的局限性腦功能障礙表現。從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工作能力,不同程度地削弱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 一般認為:TIA后腦梗死發生率第1個月為4%~8%,第1年為12%~13%,在5年后達24.29%,第1個5年內每年的腦血管病的發生率為5.9%。罹
關于黑素瘤的治療簡介
對早期未轉移的損害應手術切除,應根據Breslow深度確定切除皮損周邊正常皮膚的范圍,如果是指(趾)惡性黑素瘤,可采用截指(趾)術。應切除受累淋巴結,但預防性淋巴結切除仍有爭議。肢體動脈灌注抗有絲分裂藥物治療肢體黑素瘤有一定療效。對于發生廣泛轉移者可采用聯合化療和放射治療。生物化學治療和分子靶向
惡性黑素瘤的形成原因
惡性黑素瘤是由皮膚和其他器官黑素細胞產生的腫瘤。皮膚黑素瘤表現為色素性皮損在數月或數年中發生明顯改變。雖其發病率低,但其惡性度高,轉移發生早,死亡率高,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很重要。惡性黑素瘤大多發生于成人,巨大性先天性色素痣繼發癌變的病例多見于兒童。
組織細胞增多癥X的預后相關介紹
疾病的自然病程和預后個體差異較大,約50%的患者預后好,癥狀及影像學呈現部分或完全緩解,30%~40%的PLCH患者病情逐漸持續進展,10%~20%的患者癥狀漸進性嚴重,如反復發生氣胸,合并呼吸衰竭和肺動脈高壓。PLCH預后不良的因素包括發病年齡高、全身癥狀持續存在、反復發生氣胸、肺外受累、肺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