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癥的發病機制
ATⅢ基因位于1號染色體長臂(1q23~25),在單倍體染色體基因組中為單拷貝,含7個外顯子,DNA全長14kb,采用人肝RNA啟動子延伸分析法已獲ATⅢmRNA起始位圖譜,ATⅢ轉錄起始于5’端距ATG啟動編碼子72bp處,3’端距終末編碼子49bp處,含AATKAA序列,該序列下游224bp處為酶解或多聚腺苷酸作用位點,基因表達有組織特異性,但對其調控機制為順式調控序列或逆式調控因子,尚不了解,已發現兩個調控元件,但在5’區中不能發現常見的TATA,CCAAT或GC等調控元件。......閱讀全文
遺傳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癥的發病機制
ATⅢ基因位于1號染色體長臂(1q23~25),在單倍體染色體基因組中為單拷貝,含7個外顯子,DNA全長14kb,采用人肝RNA啟動子延伸分析法已獲ATⅢmRNA起始位圖譜,ATⅢ轉錄起始于5’端距ATG啟動編碼子72bp處,3’端距終末編碼子49bp處,含AATKAA序列,該序列下游224bp
遺傳性凝血酶原缺乏癥的病因及發病機制
凝血酶原是由肝臟合成的維生素K依賴因子之一(其他有因子Ⅶ、Ⅸ、Ⅹ、蛋白C、蛋白S和骨γ-羧基谷氨酸蛋白質)。含579個氨基酸殘基的單鏈糖蛋白,分子量72,000.自N-末端起,有1個Gla區(1-40),2個環區(41-271)和1個催化區(271-579)。Gla區內含10個r-羧基谷氨酸殘基
遺傳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癥的概述
遺傳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癥是由1965年egeberg等首先報道本病。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男女患病機會相等,以雜合子多見;雜合子at水平40%~70%。父母患本病則子女發病可能性約59%。診斷需基于對患者全病史及家系的了解。陰性家族史者不能除外自發變異的先天性缺乏癥。當蛋白試驗結果不能肯定時,
激素缺乏癥的發病機制
大多數患者無明顯原因可查,謂之特發性GH缺乏癥(idiopathic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IGHD)。由于很多IGHD患兒有圍生期病變史(如早產、難產、窒息等),故IGHD(在有些文獻中孤立性GH缺乏癥也縮寫為IGHD)的發生可能與圍生期腦部的受損有關。IGHD患兒對
遺傳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癥的臨床表現
本病主要表現是靜脈血栓(60%),某些患者可伴有肺栓塞(40%)。50%以上的患者有1次以上的血栓病臨床表現。雖然各年齡都可發生,但67%患者初次發病年齡為10~35歲(中位數20歲),其中約1/3血栓發生無誘因。常見誘因為妊娠、分娩、長期臥床、口服含雌激素避孕藥、手術、創傷、感染等。血栓常見部
遺傳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癥的流行病學
估計發病率為1/2000或1/5000。本病在歐美的發病率接近于血友病。近年來采用較敏感的肝素輔因子試驗對4000名蘇格蘭獻血者的調查,發病率為1/350。
11β-羥化酶缺乏癥的發病機制
1.酶特性:CYP11B1酶位于腺粒體內膜,催化11-去氧皮質醇和11-去氧皮質酮(DOC)分別轉變為皮質醇和皮質酮。該酶缺陷導致皮質醇合成減少,ACTH分泌增多,酶催化反應步驟的前體類固醇11-去氧皮質醇、DOC和雄激素蓄積。 2.基因:CYP11B1基因定位于8q,有9個外顯子。在束狀帶表
遺傳性神經性肌萎縮的發病機制
CMT1型和CMT3型的周圍神經病理特點相似,主要表現為慢性脫髓鞘過程,即有髓纖維呈脫髓鞘、薄髓鞘和髓鞘再生改變,同時伴有施萬(雪旺)細胞增生,呈洋蔥頭樣肥大,膠原纖維增生,膠原囊形成。間質血管改變比較明顯,主要為內皮細胞增生,吞飲小泡增多(郭玉璞,1992)。尸檢病理發現脊髓前角細胞和后根神經
抗凝血酶Ⅲ的缺乏癥
1、遺傳性ATⅢ缺乏可分兩型:(1)CRM-型:即抗原與活性均下降。(2)CRM+型:抗原正常,活性下降。 遺傳性ATⅢ缺乏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本病患病率約1/5000,發病多在10-25歲,患者常在手術后、創傷后、感染后、妊娠或產后發生靜脈血栓,并可反復發生血栓。CRM-患者血漿中
遺傳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癥的流行病學及病理病因
流行病學 估計發病率為1/2000或1/5000。本病在歐美的發病率接近于血友病。近年來采用較敏感的肝素輔因子試驗對4000名蘇格蘭獻血者的調查,發病率為1/350。 病理病因 (一)發病原因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抗凝血酶Ⅲ缺乏。 (二)發病機制 ATⅢ基因位于1號染色體長臂(1q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