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物大分子結構的逐步解析,研究人員對細胞生理的認知也在不斷革新。 哈佛大學吳皓教授實驗室主要聚焦細胞抗感染和損傷性刺激的免疫信號通路中相關分子的結構生物學研究,于2015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這些工作首先解析結構并定義了信號小體(Signalsomes),即超分子組裝中心(supramolecular organizing centers,SMOCs)【1】,填補了經典細胞器和應激后瞬時組裝的分子復合體研究間的空白。吳皓教授的主要工作解釋了在炎癥通路中形成的SMOCs-如炎癥小體(Inflammasome)等-是如何組裝并發揮功能,為其藥物靶向治療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固有免疫中的SMOCs,引自:Nat Rev Immunol 14:821–826 北京序幕 吳皓教授生于北京,父母均為物理學家。在高中學習期間就對生物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并在高考后選擇進入北京協和醫學院進行臨床醫學學習。在北京大學進行醫學預科學習......閱讀全文
10月14日-15日,第九屆吳瑞紀念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舉行,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的李凱等13位博士研究生獲頒2017年度吳瑞獎,來自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的徐平龍教授獲頒2017顧孝誠講座獎。 “生命科學大有希望”|第九屆吳瑞紀念學會研討會側記 ?吳虹教
時間:2018年5月5-8日 地點:浙江?杭州年會簡介 中國化學會第31屆學術年會將于2018年5月5-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行。年會設立學術分會48個,學術交流形式包括大會特邀報告(PL)、分會邀請報告(I)、口頭報告(O)和墻報(P)。 年會期間將舉辦豐富多彩的學術論壇、繼續教育等系列活
序言:從我聽說和認識饒毅算起,已經有十五年了,但直到2005年才把他當作自己的朋友。而我們真正一起做事、我比較深入地理解饒毅的想法并成為莫逆之交,則發生在2008年我全職回國以后。在別人面前我常常主動提起饒毅,評論他和他做過的事情,因為我總覺得他留給大家的印象過于片面或偏激,他的另外一面很少為人
科學家,可能是最不愿意站在聚光燈下的一個職業群體。與政界領袖、演藝人士、體育明星等公眾人物相比,他們在大眾傳媒上相對較低的曝光度和關注率,從一個側面印證了這個判斷。 大部分時候,他們低調而務實,更愿意安心于各自的事業領域,與同行交流看法,切磋專業問題。然而,用知識創造、技術發明為人類社會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