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成果亮相航天創新創業大賽
4月24日是第八個中國航天日。作為今年航天日的預熱活動,第四屆中國航天創新創業大賽今天(21日)在青島開幕,一批航天科技成果集中亮相。 這是一款能夠在距離地表10公里至30公里平流層內長期駐留的太陽能動力無人機,同時它還擁有對地觀測及通訊功能,可以與中低軌衛星進行功能互補,未來將成為新型中繼通信平臺。 太陽能準衛星搭載平臺項目負責人 李楊:我們這款太陽能無人機,搭載了我們團隊自主研發的自組網通信系統和攝像偵測系統,在無路、無電、無基礎通信的“三無”極端條件下,可以快速組建現場寬帶通信網絡、提供視頻偵測信號。是以太陽能為全動力,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超長航時。預計2024年我們團隊將推出首架平流層太陽能無人機,填補國內此領域的空白。 除了最新的搭載平臺,還有涉及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38項航天先進技術集中展示。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控制所研制的磁流體角運動傳感器,可以用來監測并獲取衛星拍攝過程中的“抖動”數據,進而對圖像......閱讀全文
航天科技成果亮相航天創新創業大賽
4月24日是第八個中國航天日。作為今年航天日的預熱活動,第四屆中國航天創新創業大賽今天(21日)在青島開幕,一批航天科技成果集中亮相。 這是一款能夠在距離地表10公里至30公里平流層內長期駐留的太陽能動力無人機,同時它還擁有對地觀測及通訊功能,可以與中低軌衛星進行功能互補,未來將成為新型中繼通
航天探索: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
最近,中國航天很火。通過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我們發現了月球上的新礦物“嫦娥石”。借助天問一號和“祝融號”火星車,我們發現火星上真的有水。有了中國空間站,我們的航天員不僅完成了多次出艙活動,還在太空進行“種菜”等科學實驗……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黨的十八大以
航天科技攜200多項目亮相航展
空間站組合體1∶1展示艙,重型運載火箭、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模型,彩虹-6、彩虹-7無人機……第十四屆中國航展11月8日至13日在珠海舉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攜200多項“高、精、尖”航天科技產品和項目集中亮相。 今年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30周年。在中國空間站即將全面建成之際,中
航天育種提升種業科技創新能力
記者從9月7日召開的“2011年航天工程育種論壇”上了解到,航天工程育種產業在我國農業、林業等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期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將承擔百顆衛星(飛船、探測器)的發射任務。該集團將通過加快空間航天育種技術的發展,聯合各方力量,加強現代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能力。
航天高科技用到危廢處理上
日前,國內首套等離子體爐渣氣化熔融技術在陜西省西安市研制成功。這項技術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11所源動力公司自主研發,填補了國內危險廢物領域爐渣無害化處理的空白,標志著危廢處理的“終極技術”等離子體氣化熔融技術在國內正式進入工程應用階段。 據介紹,等離子體氣化熔融工藝是新一代的危廢處理手
科技之傘護佑航天員天外歸來
6月4日清晨,萬眾期待中,一頂紅白相間的大傘如約綻放,守護著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穩穩著陸,“圓夢乘組”在完成6個月的飛行后平安“回家”。 這頂特大型降落傘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8所研制,傘衣面積達1200平方米,若在地面鋪展開來可覆蓋3個標準籃球場,是目前國內面積最大的航天器降落傘。 從
歐洲航天局增設載人航天等新部門
歐洲航天局3月22日宣布,該機構理事會日前召開會議,批準了機構改革方案,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增設載人航天等幾個新部門。 歐航局表示,這次機構調整旨在增強歐航局的效率和競爭力,從而為其成員國提供更多便利,新部門及其團隊將于4月1日正式投入運轉。新設的載人航天部將負責管理歐洲與國際空間站的合作事
世界航天日:致敬中國航天人!
今天(4月12日)是世界航天日。61年前的今天,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實現人類首次太空飛行,為人類的空間探索開辟了新途徑。2011年4月7日,第65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的4月12日確定為國際載人航天日,也就是世界航天日,以慶祝人類空間時代的開始。20多年前,以美國為首的16個國家研制國際空間
從航天可視化到可視化航天
自9月28日進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在歷時12天的緊張工作中,石家莊鐵道大學校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趙正旭教授及劉展威、佟寬章、王威4人圓滿地完成了嫦娥二號三維可視化前期任務。向全球展現了嫦娥二號發射任務的實時精彩仿真。 “以前是航天可視化,現在是可視化航天。”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
吃太空蔬菜、穿航天員“同款”……航天科技走入尋常百姓家
4月24日,我們將迎來第8個中國航天日。近年來,我國航天事業取得飛速發展和進步,從“嫦娥”奔月到“天問”探火、從“北斗”造福人類到“天宮”開門納客,中國航天用一項項科學技術創新突破著人類探索宇宙的邊界。不過,當我們暫時離開浩瀚星空、看向身邊,可能會發現其實諸多“高大上”的航天科技早已經“下凡”來到你
國家航天局:多舉措培養航天人才
今天(1月28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新聞發言人許洪亮介紹,航天事業的發展需要引入更多新生力量加盟,在人才培養方面:第一,通過重大工程牽引,不斷加強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創新團隊的培養,也包括大國工匠等。第二,強化人才交流機制,不斷規范和引導人才交流。第三,
戚發軔專訪:傳承航天精神,續寫航天新輝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172.shtm 空間站“T”字形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嫦娥五號或找到月球有“本地水”證據,長征八號運載火箭一箭22星創造新紀錄……乘著“航天強國”夢想的翅膀,中國航天六十余載負重前行、厚積薄發,
堅持鑄就航天名匠
低調沉穩,是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副主任薛長斌給人的第一印象。 曾先后擔任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和嫦娥四號任務有效載荷分系統總設計師的他,將自己的成就歸結為“運氣好”,“我覺得個人是一方面,幸運的還是趕上了整個時代發展的大潮。” 在這些光環背后,他既是眾人眼中雷厲風行的總設計師,
專家解析后航天飛機時代俄美航天戰略
■ 今年4月12日,是世界上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飛天50周年——1961年的這一天,蘇聯“東方一號”宇宙飛船發射成功,該國航天員尤里·加加林乘這艘飛船繞地球飛行一圈,歷時108分鐘,而后安全返回地面。為紀念人類首次太空飛行,4月7日,第65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4月12日確定為國際
托舉航天的青春力量!走進80、90后航天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145.shtm
托舉航天的青春力量!走進80、90后航天人
在中國取得的一系列航天成就背后,有這樣一組數據:嫦娥團隊平均年齡33歲,天問一號團隊平均年齡35歲,北斗團隊平均年齡31歲。《面對面》專訪航天五院副總設計師黃震、航天一院緊固件室副主任馮韶偉、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調度鮑碩。 黃震,80后,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設計部型號副總設計師,也是我國載人航
陜西省航空航天科技實力全國領先
?? 陜西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院的綜合統計分析表明,目前陜西省航空航天領域科技實力全國領先。 統計數據顯示,陜西省航空制造業綜合競爭力在全國排名第一。同時,陜西省也是我國航天領域中實力最雄厚的省份之一,在衛星服務業、衛星制造業和地面設備制造業三大方向科技水平和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據統計,全省現有5
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主要領導調整
4月24日,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召開領導干部大會,宣布八院主要領導調整的決定。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吳燕生,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工作黨委書記程鵬等出席會議。 集團公司相關部門領導宣讀了任免文件:孫剛同志任八院院長、黨委副書記;王波蘭同志任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
俄航天集團今年啟用“東方”航天發射場機場跑道
當地時間3月25日,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總裁德米特里·羅戈津表示,該集團計劃于2022年啟用“東方”航天發射場機場綜合體跑道。
航天任務連戰連捷:相約浩瀚太空,逐夢航天強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7051.shtm 核心閱讀 從航天任務連戰連捷到重大航天工程深入推進,從空間科學探索到航天科技成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10年來,一次次振奮人心的火箭騰飛,一項項令人驚嘆的航天成就,勾勒出航天人接
北京航天飛控中心:航天器“體檢”進入“快”時代
隨著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踏上地月轉移的征途,一組組反映其各系統運行狀態的“生理參數”,匯集到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這里,遙測崗位的科技人員正用一套自行研發的軟件系統破譯、輸出、監控這些參數,為飛行試驗器做著“體檢”。該中心專家介紹,該軟件系統包含遙測快速處理、信息快速監控和故障快速診斷
中國航天:全面開啟航天強國建設新征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航天堅定道路自信,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航天事業發展的戰略支撐,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實現密集突破,我國航天強國建設正在闊步前行。神舟十四號航天員 劉洋:每前進的一小步,都是夢想的一大步,中國空間站永遠值得期
俄飛船發射遇險航天員生還,專家詳解載人航天逃生
一艘俄羅斯載人飛船11日發射失敗,所幸飛船上的兩名航天員成功逃生并平安著陸,已被救援人員找到。 據報道,北京時間11日16時40分,載有俄國航天員阿列克謝·奧夫奇寧和美國航天員尼克·黑格的聯盟MS-10飛船,在拜科努爾發射場由聯盟-FG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起飛約119秒后,火箭第一級分離,位于火
航天技術助節能
??? 當前,航天技術越來越多地向民用化發展。由北京衛星制造廠研發的“神舟北極”高效集成冷凍站產品項目,采用“系統集成專項技術”和“前饋關聯控制技術”兩大核心技術,年均運行效率較傳統冷凍站提高20%—50%,從而降低整個空調系統的能耗。目前,“神舟北極”高效集成冷凍站已在武漢琴臺音樂廳
航天器雷達簡介
航天器雷達 (spacecraft radar) 裝載在航天器上的雷達,常用于跟蹤、控制、引導和探測等目的,由機載雷達發展而來。航天器常載有多種雷達,按應用功能區分有:空間交會雷達、著陸雷達(包括登月雷達)、探測雷達和射頻敏感器等。射頻敏感器用于航天器姿態控制(見航天器姿態敏感器)。用以對地球、
航天科技登上環保列車 京津冀治污帶來機會
? 前晚,航天科技在互動平臺證實,公司參股航天益來公司2012年獲得北京市科委授牌“北京市氣環境監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航天益來在北京環保監測領域有一定的競爭優勢與技術支持。 子公司益來高速成長 公開資料顯示,益來公司為航天科技控股子公司,主要從事環境監
航天科技LNG汽車國產化低溫閥打破國外壟斷
近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遠征公司為陜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研制的LNG汽車配套的氣瓶供氣系統的低溫增壓調節閥和低溫經濟閥順利通過試驗檢測。檢測表明產品達到國外同類技術水平,可替代國外進口產品,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國外技術壟斷。 LNG汽車是以液化天然氣為燃料的新一代天然氣汽車,其優點是LNG能量密
航天領域代表委員熱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120.shtm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近年來,中國航天成功實施探月、探火各項任務,全面建成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之航天:海上發火箭,中國來了
? ?? 中國大型海工裝備的迅猛發展為海上發射奠定了雄厚基礎。圖為國產世界最大、最深的鉆井平臺“藍鯨1號” 可能擔綱中國海上發射“首秀”的長征十一號 “海上發射”公司三大子系統:指揮船、發射平臺和火箭 約北緯19度19分,東經109度48分,這是中國海南文昌發射場的位置坐標。這一低緯度航天發射
首屆“領航杯”航天器科技創新設計大賽落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790.shtm5月16日,首屆“領航杯”航天器科技創新設計大賽決賽暨中國火箭系列IP發布會在京舉辦。本次大賽圍繞“可重復使用航天運載器”主題,共有來自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全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