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口腔頜面部腫瘤的臨床表現
口腔癌按其發生部位可分為齦癌、唇癌、頰癌、舌癌、口底癌、腭癌、上頜竇癌等。一般認為口腔前部的癌腫分化程度較高,口腔后部的癌腫分化程度較低。 口腔癌常表現為潰瘍型、浸潤型和乳頭型三種。初起時常為局部潰瘍、硬結或小結節。一般無明顯的自發性疼痛,隨著癌腫迅速生長并向周圍及深層組織浸潤,可出現疼痛。硬結擴大、腫物外突、表面潰瘍、或邊緣隆起呈菜花狀,基底硬,中心可有壞死,有惡臭。常伴有感染,表面易出血。不同部位的癌腫因破壞鄰近組織、器官而出現不同的癥狀和功能障礙。如舌癌有明顯的疼痛和不同程度的舌運動受限、影響吞咽、說話等功能,惡性程度較高,發展快,早期即可有淋巴結轉移。齦癌常波及牙槽骨,易使牙齒松動或脫落,繼續擴展可侵犯頜骨,在上頜骨可侵入上頜竇,在下頜骨可累及下牙槽神經,引起疼痛或麻木。 口腔癌的轉移,主要是循淋巴引流至區域淋巴結,最常見的是頜下淋巴結和頸深淋巴結。少數可循血行轉移。晚期可有遠處轉移,常見的是肺,并可出現惡病質。......閱讀全文
簡述口腔頜面部腫瘤的臨床表現
口腔癌按其發生部位可分為齦癌、唇癌、頰癌、舌癌、口底癌、腭癌、上頜竇癌等。一般認為口腔前部的癌腫分化程度較高,口腔后部的癌腫分化程度較低。 口腔癌常表現為潰瘍型、浸潤型和乳頭型三種。初起時常為局部潰瘍、硬結或小結節。一般無明顯的自發性疼痛,隨著癌腫迅速生長并向周圍及深層組織浸潤,可出現疼痛。硬
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的臨床表現
口腔癌按其發生部位可分為齦癌(Carcinoma of gingivae)、唇癌(Carcinoma of lip)、頰癌(Carcinoma of buccal mucosa)、舌癌(Carcinoma of tongue)、口底癌(Carcinoma of floor of the mout
關于口腔頜面部腫瘤的簡介
口腔頜面部的惡性腫瘤以癌為常見,肉瘤較少。癌腫中絕大多數為鱗狀細胞癌,其次為腺性上皮癌,還有基底細胞癌、未分化癌、淋巴上皮癌等。 口腔癌大部分發生于暴露部位,且常有癌前病變過程,這對口腔癌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有利條件。所謂癌前病變是一種可能演變為癌的病理變化,如白斑、皸裂、色素斑、慢性潰瘍等
治療口腔頜面部腫瘤的相關介紹
應根據癌腫的病變情況(組織來源、分化程度、生長部位、病變大小、淋巴結轉移等)和病人的全身狀況來決定治療方案。治療措施有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化學藥物治療、免疫治療、冷凍外科、激光及中草藥治療等。多數病例應采用綜合治療以取得較好的療效。手術切除的目的仍是口腔癌的重要治療手段。局部病灶應采用根治性切除
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的臨床治療
應根據癌腫的病變情況(組織來源、分化程度、生長部位、病變大小、淋巴結轉移等)和病員的全身狀況來決定治療方案。治療措施有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化學藥物治療、免疫治療、冷凍外科、激光及中草藥治療等。多數病例應采用綜合治療以取得較好的療效。手術切除的目的仍是口腔癌的重要治療手段。局部病灶應采用根治性節除
關于口腔頜面部腫瘤的鑒別診斷介紹
1.舌部血管瘤 是舌部常見的良性腫瘤,多見于兒童和青年。以海綿狀血管瘤最常見,海綿狀血管瘤可發生在舌的任何部位,腫瘤初起時呈結節狀隆起高出舌表面,舌面呈紫紅色,患側舌部海綿淋巴血管瘤,舌體明顯增大,觸之腫物柔軟、邊界不清,壓之腫物縮小,當壓力解除后,腫物又迅速恢復原狀,腫瘤逐漸侵犯周圍舌組織腫
關于口腔頜面部腫瘤的檢查方式介紹
1.X線檢查 了解骨組織腫瘤及侵襲范圍。 如:牙源性囊腫、頜骨良惡性腫瘤等,常采用X線曲面平展片,上頜瓦氏位、下頜骨正側位、上頜咬合片等等。對惡性腫瘤常規作胸片檢查。通過腮腺造影可了解腮腺腫瘤的性質。 2.CT檢查 3.MRI檢查 適應于頸動脈體瘤、舌根腫瘤、涎腺腫瘤、淋巴結轉移的診斷
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的病因病理
口腔癌大部分發生于暴露部位,且常有癌前病變過程,這對口腔癌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有利條件。所謂癌前病變是一種可能演變為癌的病理變化,如白斑、皸裂、色素斑、慢性潰瘍等。并非所有這些病變都會發展為癌,還要取決于其他因素,最后演變為癌的僅為少數。為了預防口腔癌的發生,應積極治療上述病變,并消除各種不良
簡述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的發病機制
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均為繼發性,多由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擴散所致,創傷性、血源性及醫源性較少見。 常見的牙源性感染有:下頜第三磨牙冠周炎(主要引起咬肌間隙、翼下頜間隙、咽旁間隙和口底多間隙感染)、根尖周炎及牙槽膿腫(上前牙根尖周炎或牙槽膿腫可引起眶下間隙;上下頜后牙區根尖周炎或牙槽膿腫可引起顳下間
概述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的臨床表現
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常出現紅、腫、熱、痛、功能障礙(張口受限、呼吸困難等)和引流區淋巴結腫痛等典型表現,淺層間隙化膿性感染可捫及波動感,深層間隙感染局部有凹陷性水腫和明顯壓痛。由于感染部位和范圍不同,其表現的臨床癥狀亦有差異。 咬肌間隙感染:咬肌間隙感染的典型癥狀是以下頜支及下頜角為中心的咬肌區
治療口腔頜面部感染的概述
口腔頜面部感染的治療要從全身和局部兩個方面考慮,但對輕度感染,僅用局部治療即可治愈。 1、口腔頜面部感染局部治療:注意局部清潔,減少活動和不良刺激。炎癥早期可外敷藥物、針灸、封閉和理療,有消炎、消腫、解毒、止痛的作用。常用外敷藥有金黃散、六合丹,敷于患處皮膚表面,可使炎癥消散或局限。 2、口
關于口腔頜面部感染的簡介
口腔頜面部感染 [1] 是一種口腔科常見病。口腔頜面部感染既有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等感染的共同性,又因口腔頜面部的解剖生理特點,使感染的發生、發展和預后有其特殊性。感染(infection)是指由各種生物性因子,在宿主體內繁殖及侵襲,在生物因子與宿主相互作用下,導致肌體產生以防御為主的一系列
簡述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的并發癥
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常見的并發癥有敗血癥、膿毒血癥、酸中毒、心肌炎、心力衰竭、顱內感染、中毒性休克、肺膿腫、心包炎和縱隔膿腫。頜面部存著數十個潛在的生理間隙,由于各間隙的解剖特點不一,故其發生并發癥的概率也各異。如面部各間隙由于面部靜脈通常無靜脈瓣,直接或間接的與顱內海綿竇相通,而且靜脈走行于面部
口腔頜面部皮樣、表皮樣囊腫的臨床表現
1.好發于口底、頦下、眼瞼、額、鼻、眶外側、耳下等部位,多見于兒童及青年。 2.生長緩慢。 3.常為球形、深在、界限清楚、觸診有面團感,一般無自覺癥狀。
口腔頜面部異物滯留診療分析
口腔頜面部創傷是口腔頜面外科的常見病、多發病,且開放性損傷的創口內常有異物嵌入。頜面部解剖結構復雜,血管、神經豐富,異物侵入后若不及時清除,則可導致化膿性感染及相應的功能障礙。我院近期收治頜面部創傷術后創口異物滯留2例,后通過手術治療成功取出異物,現分析報告如下。?1病例資料?【例1】男,40歲。因
口腔頜面部軟組織肉瘤的簽章
口腔頜面部軟組織肉瘤(oral and maxillofacial soft tissue sarcoma)系一組起源于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以前被分別進行論述。由于其具有很多相同的生物學及臨床特征,故近年來常予以合并討論;1987公布的UICC腫瘤臨床分類分期中亦予以集中描述。
口腔頜面部感染的病原菌
口腔頜面部感染以化膿性細菌感染為主,常見的致病菌主要有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等;少見厭氧性腐敗壞死性細菌所引起的腐敗壞死性感染;偶見特異性感染如結核桿菌、梅毒螺旋體及放線菌等感染也可見到。感染可以由一種致病菌引起,也可由多種細菌所引起,一與頜面部腔竇相通的感染常是由需氧
簡述口腔頜面部郎格漢斯細胞病的發病機制
朗格漢斯細胞病主要為組織樣細胞(histiocyte-like cell),即朗格漢斯細胞的增殖,同時伴有不同數量的嗜酸性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多核巨細胞,并可同時伴有區域性壞死及出血。 免疫組化研究指出,朗格漢斯細胞對S-100蛋白染色呈陽性,也能與花生凝結素(peanut aggluti
口腔頜面部軟組織肉瘤的癥狀體征
臨床上,肉瘤的共同表現為: ①發病年齡較癌為輕; ②病程發展較快; ③多呈現為實質性(或有分葉)腫塊,表皮或黏膜血管擴張充血,晚期始出現潰瘍或有溢液、出血; ④腫瘤浸潤正常組織后可引起相應一系列功能障礙癥狀,諸如呼吸不暢、張口受限直至牙關緊閉等; ⑤一般較少淋巴結轉移,但常發生血行轉移
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的麻醉管理-3
2.1.4糖尿病病情評估?糖尿病是降低宿主免疫力的因素之一,可使局部組織對感染的反應減弱,并有助于厭氧菌生長。因此,糖尿病患者細菌感染的發生率和病死率遠高于其他患者。研究發現,口腔頜面部多間隙感染患者中,糖尿病患者住院時間增加,感染累及間隙以及切開引流數量會更多,更容易發生并發癥,甚至死亡;但嚴格控
關于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的簡介
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亦稱頜面部間隙感染,是指口腔、顏面部、頜周組織及頸上深部化膿性炎癥的總稱。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均為繼發性感染,常見的感染來源包括牙源性感染和腺源性感染,創傷性、血源性及醫源性導致的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較為少見。在臨床上,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可以局限在某一個間隙內,也可能同時累及相鄰的
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的局部治療
局部治療方面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潔,減少局部活動,避免不良刺激,特別對面部癤或癰不能擠壓,以防止炎癥擴散。當感染較重并有明顯膿腫形成,或全身抗生素控制感染無效伴全身中毒癥狀時需要膿腫切開引流術進行治療。膿腫切開引流的目的在于: ①使膿液、壞死感染物迅速排出,減少毒素吸收; ②減輕局部腫脹、疼痛及
預防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的簡介
疾病預防: 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保持口腔的衛生,定期進行口腔體檢。對齲病、牙周病應及早治療,以預防和減少口腔頜面部牙源性感染的發生。
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的麻醉管理-1
1.患者資料?患者,男,64歲,身高167 cm,體質量75kg,主因“頦下口底腫脹3d”入院。患者3d前自覺喉部疼痛不適,之后出現頦下腫脹,1d前頦下腫脹突然加重,于當地醫院治療后效果不明顯,為進一步治療遂就診于空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既往史:糖尿病病史8年,行餐前胰島素治療,血糖控制在空腹約
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的麻醉管理-4
3.討論?口腔頜面部多間隙感染是口腔頜面感染的急重癥病之一,其中口底多間隙感染又被稱為口底蜂窩織炎,被認為是頜面部最嚴重而且治療最困難的感染之一。當口底多間隙感染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時,感染有可能沿頸深筋膜間隙向下擴散至頸部,更為嚴重的甚至擴散至縱隔形成縱隔膿腫。近年來,有關急性下行性縱隔膿腫的臨
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的麻醉管理-2
2.圍術期管理?2.1術前評估?患者因頜面部間隙感染急診入院,病情呈進行性加重。綜合現病史、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與輔助檢查提示合并膿毒癥,需緊急手術行膿腫切開引流,避免膿毒癥休克的發生。由于患者年齡偏大,合并多系統性疾病,圍術期存在氣管插管失敗、心肺功能不全、大量失血等風險。因此,須全面評估患者,充
口腔頜面部動靜脈畸形診療分析
動靜脈畸形(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s,AVMs),曾稱蔓狀血管瘤,是由于胚胎時期脈管系統發育異常,導致動、靜脈直接吻合形成的血管團塊,內含不成熟的動脈和靜脈,缺乏毛細血管。動靜脈畸形相對少見,在脈管性疾病中僅占1.5%左右。口腔頜面部是好發的部位,占所有動靜脈畸形的50
關于口腔頜面部軟組織肉瘤的預后介紹
一般說來,口腔頜面部軟組織肉瘤的預后要較癌為差。據國內一組資料報道70年代初期的統計資料,口腔頜面部軟組織肉瘤的3、5年生存率僅為38.9%和22.2%。近年來雖有明顯提高,但比鱗癌及腺源性上皮癌還要差很多。 不同病理類型的軟組織肉瘤,其預后差別較大,除病理因素外,還取決于其原發部位、病期
關于口腔頜面部感染的常見感染途徑介紹
1、牙源性感染,細菌通過病灶牙或牙周組織進人機體引起的感染。是目前臨床上最常見的口腔頜面部感染途徑。 2、腺源性感染,細菌經過淋巴管侵犯區域淋巴結,引起淋巴結炎,繼而穿破淋巴結包膜擴散到周圍間隙形成蜂窩織炎。多見于嬰幼兒,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 3、損傷性感染,由于外傷、黏膜破潰或拔牙創造成
關于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的預后介紹
局限的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在有效抗感染治療下一般能夠控制。如感染發展至膿腫階段,在局部膿腫切開引流和全身應用抗菌藥物治療下感染一般能夠得到控制。如感染病原菌毒力較強或患者自身抵抗力較差時感染可能難以控制,出現嚴重的局部和全身癥狀,甚至出現中毒性休克及昏迷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