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陸朝陽等與來自華盛頓大學的許曉棟、香港大學的姚望合作,首次在類石墨烯單原子層半導體材料中發現非經典單光子發射器,從而將量子光學和二維材料這兩個重要領域連接起來,打開了一條通往新型光量子器件的道路。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自然—納米技術》雜志。同期“新聞視角”欄目撰文評論該工作“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據了解,石墨烯不具備可直接發光的電子結構,這限制了其在光電器件方面的應用。最近,一類新型類石墨烯材料單原子層二硒化鎢由于其獨特的光電性質受到廣泛關注。然而,此前國際上所有關于單原子層二維材料的研究都集中在經典光學領域,還未在實驗上觀察到量子光學現象。 由潘建偉、陸朝陽等領導的團隊在國際上首次通過實驗發現,二硒化鎢二維單原子層中的原子缺陷能變成發射單光子的器件,具有很好的單色性和偏振性質,并且可通過外加磁場大幅調控發光波長。與其他單光子系統相比,這種基于單原子層的單光子器件不僅利于光子的讀取和控......閱讀全文
半導體自組織InAs量子點因其具有“類原子”特性,是目前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器件研究最重要的固態量子結構之一。基于InAs量子點的高品質單光子的發射、讀取、操縱、存儲以及并行計算等是熱點研究方向。而InAs單量子點的可控制備(如精確定位、有序擴展、與光學諧振腔耦合等)是目前面臨的挑戰性問題。
超導量子計算平臺可集成多個量子比特,相干時間長、操控和讀出精度高,是實用化、可擴展量子計算主要技術路線之一。衡量量子計算平臺性能的一個標志性成果是多量子比特糾纏態的制備,特別是Greenberger-Horne-Zeilinger(GHZ)態的實驗制備,國際競爭尤為激烈。近期,由浙江大學王浩華課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于 2016 年正式落地中國,次年,“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Innovators Under 35)中國榜單正式發布!四年成長、四屆榜單,我們持續關注和發掘中國科技發展中不斷崛起的新興力量。從實驗室里最新的技術研發成果,到各前沿領域的科技創業者們所取得的里程碑式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與華盛頓大學許曉棟、香港大學姚望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在類石墨烯單原子層半導體材料中發現非經典單光子發射,連接了量子光學和二維材料這兩個重要領域,打開了一條通往新型光量子器件的道路。該工作于5月5日在線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上。同期的“新聞視角”欄目撰文評論該工作“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辦公廳(室): 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部署的、引領未來發展、對科學和技術發展有很強帶動作用的基礎研究發展計劃。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先進炭材料研究部博士研究生湯代明和助理研究員尹利長在研究員成會明、劉暢的指導下,與金屬所固體原子像研究部馬秀良研究員、韓國成鈞館大學Young Hee Lee教授等合作,設計并制備出一種碳納米管夾持的金屬原子鏈器件,實現了金屬原子鏈與碳納米管的有效連接,為金屬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封面故事: 冰層消退與北極科研條件的變化 北極的冰在融化,過去很多關于應該怎樣在北極圈內進行科研工作的假設也隨之消失了。在本期的一系列News Features和Comment文章中,我們對北極科研狀況的變化以及冰層消退所產生的政治及環境后果進行解讀。 海水來自哪里 地球
量子操控原子與光子國際研討會(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Quantum Manipulation of Atoms and Photons)于10月16日至22日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召開。此次會議是去年GDRI中法量子操控原子與光子合作網絡協議簽訂之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趙博等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參量下轉換光源,實現了基于線性光學的量子中繼器中的嵌套糾纏純化(nested purification)和二級糾纏交換(two-hierarchy entanglement swapping)過程。基于該技術,以往量子糾纏交換
如果你想建立一個量子計算機,你需要一種方法來構造一堆處于相同狀態的量子位,并實現這些量子位的邏輯運算。有沒有可能使自然界中不同能量、不同狀態的粒子,變成同一個量子狀態的拷貝?有沒有可能通過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操縱它們來進行簡單的量子計算操作呢? 讓原子“凝聚一心” 大量相同量子態的粒子拷貝可
項目啟動會議 1月3日,由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詹明生研究員作為首席科學家申請承擔的“量子調控”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囚禁單原子(離子)與光耦合體系量子態的操控”在武漢啟動。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司長張先恩、武漢物數所所長劉買利、湖北省科技廳副廳長鄭春白,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
一臺30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和一臺每秒萬億次浮點運算的經典計算機水平相當。據科學家估計,一臺50比特的量子計算機,在處理一些特定問題時,計算速度將超越現有最強的超級計算機。量子科技系列報道④◎本報記者 吳長鋒 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著名物理學家費曼提出了按照量子力學規律工作的計算
8月26日,從科技部獲悉,2011年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申請的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囚禁單原子(離子)與光耦合體系量子態的操控”獲得科技部立項批準,項目首席科學家為該所詹明生研究員。 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支持包括蛋白質研究、量子調控研究、納米研究、發育與生殖研究、干細胞研究和全球變化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單分子科學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通過發展與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相結合的單光子檢測技術和分子光電特性調控手段,首次清晰地展示了空間位置和形貌確定的單個分子在電激勵下的單光子發射行為及其單光子源陣列。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9月18日發表了這項成果。 單光子源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李傳鋒研究組,在固態系統中實現了目前世界上最高保真度的量子存儲器,保真度高達99.9%。研究成果發表在5月11日出版的美國《物理評論快報》上,并被美國物理學會網站Physics Synopsis欄目作為亮點報道。
1月4日,山西省副省長王一新到山西大學量子光學與光量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調研,并就如何整合資源,支持山西大學爭創“雙一流”,提升科技創新競爭力在光電研究所進行了座談交流。省政府辦公室主任趙光國、省科技廳廳長衛英慧、省國資委主任馮志君、大地控股董事長屈忠讓、云時代公司總經理陽軍以及校領導王仰麟、黃桂田
Science: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量子力學再取新突破 實現對量子系統的調控是人類認識并利用微觀世界規律的必然訴求,也是諸多前沿科學領域的核心要素。自旋作為一種重要的量子調控研究體系,在世界各國的量子計劃中均被列為重點研究對象。開展單自旋量子調控研究有助于人們在更深層次上認識量子物理的基礎科學問題,
近日,科技部網站發布《科技部基礎研究司關于2015年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結題驗收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中提到,178個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將于今年8月底實施期滿,進行結題驗收。通知全文如下:科技部基礎研究司關于2015年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結題驗收
12月3日,中國科學技術部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布“關于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預算安排初步方案的公示”稱,2013年973計劃啟動的184個項目,專項經費預算為29.9313億元人民幣。 這184個項目涵蓋糧食生產、作物多樣性、遺傳與基因、天氣變
Ce基非晶合金的形成機理研究進展 非晶形成的機理以及熱力學、動力學和結構對非晶形成能力的影響是材料科學的重要問題之一,目前也是非晶材料和物理領域研究的重點方向之一。物理所汪衛華小組與美國North Carolina大學Wu Yue研究小組合作,采用核磁共振NMR 27Al 方法系統研究了微量元
8月26日至28日,第十三屆全國超導薄膜和超導電子器件學術研討會圓滿召開。本次研討會由中國電子學會超導電子學分會主辦,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中科院上海超導中心和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來自全國近30個科研機構的186名代表參加了本次學術研討會。20家相關領域的企業以贊助商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孫獻平、羅軍和詹明生申請的“使用原子濾光器的量子通信裝置(Free-space quantum communication device using atomic filters)”,經過長達六年的評審,最近獲得美國專利授權(專利號:US 8031873)。 當需
磁性量子材料的缺陷工程及其局域量子態自旋的調控,有望用于構筑未來實用化的自旋量子器件,是目前凝聚態物理研究的熱點領域之一。近年來,基于過渡金屬的籠目晶格(kagome lattice)化合物成為揭示和探索包括幾何阻挫、關聯效應和磁性以及量子電子態的拓撲行為等豐富物理學性質的新穎材料平臺。在這些近
近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亞林領導的量子功能材料和先進光子技術研究團隊在量子功能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副研究員翟曉芳、副教授傅正平等人,與美國勞倫茲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博士Jinghua Guo、中國科大教授趙瑾、湖南大學教授馬超等合作,在研究新型高溫、高對稱性鐵磁絕緣體過程中,把高質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與華盛頓大學許曉棟、香港大學姚望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在類石墨烯單原子層半導體材料中發現非經典單光子發射器,連接了量子光學和二維材料這兩個重要領域,打開了一條通往新型光量子器件的道路。該工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志子刊《自然·納米技術》上。同期的“新聞視角”欄目撰文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與華盛頓大學許曉棟、香港大學姚望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在類石墨烯單原子層半導體材料中發現非經典單光子發射器,連接了量子光學和二維材料這兩個重要領域,打開了一條通往新型光量子器件的道路。該工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志子刊《自然·納米技術》上。同期的“新聞視角”欄目撰文
由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和萊斯大學領銜的一個科研團隊創造了一種通用的縮放比例法來幫助調整用于光電子器件的二維鈣鈦礦材料的電子性質,這可能會促進低成本鈣鈦礦光電子領域的發展。圖片來源: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 他們的研究可以創建一個規模化尺度器件,通過這個器件,實驗室可以確定任何厚度的鈣鈦礦量子
據來自劍橋大學的消息,該校研究人員日前找到了能夠控制半導體量子點中原子核排列的方法,從而為開發量子存儲器提供了可行途徑。 量子點是由數千個原子組成的晶體,每一個原子都與被捕獲的電子發生磁相互作用。如果不干涉的話,這種擁有核自旋的電子相互作用,限制了電子作為量子比特(量子位)的作用。劍橋大學卡文
據來自劍橋大學的消息,該校研究人員日前找到了能夠控制半導體量子點中原子核排列的方法,從而為開發量子存儲器提供了可行途徑。 量子點是由數千個原子組成的晶體,每一個原子都與被捕獲的電子發生磁相互作用。如果不干涉的話,這種擁有核自旋的電子相互作用,限制了電子作為量子比特(量子位)的作用。劍橋大學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