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缺損的再生修復一直是醫學研究的重要課題。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不遺余力地發展植骨材料,但已有的多種植骨材料在使用中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如自體骨來源受限且造成多種并發癥,同種異體骨和異種骨存在免疫排異以及潛在病源傳播風險,人工合成骨效果相對較差且多數材料不降解等。 誕生于中關村示范區的北京奧精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清華大學專利技術和十余年的自主研發積累,現已開發出一系列仿生礦化膠原人工骨修復材料產品,在人體多個部位的骨缺損修復中,都表現出良好的引導骨組織再生能力,為患者帶來了福音,彰顯了科技創新之于健康中國戰略的現實意義。崔福齋教授研發團隊 現實需求 為骨缺損尋找再生修復材料,提升植骨材料的生物安全性和臨床有效性,是科學家們重要的攻堅方向。 目前臨床上治療骨骼缺損的常用植骨材料包括自體骨、同種異體骨和異種骨、生物陶瓷或高分子合成人工骨等。盡管自體骨移植存在來源有限和造成供骨區多種并發癥的問題,但因其具有骨誘導又兼有骨遺傳......閱讀全文
華南理工大學校訓石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科技三會”吹響了把我國建設成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穿行于64載風雨鐫刻的時光隧道,以科教興國為己任的華南理工大學(下稱“華南理工”),始終著眼于國家和區域創新發展戰略需求,始終著眼于重大科技前沿問題,在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勇立潮頭,揚帆致遠,打造
骨骼雖為人體最大的組織器官,卻最容易引起缺損。在我國,每年因骨折、骨腫瘤等骨科疾病造成骨缺損或功能障礙的患者就超過300萬人。隨著納米與生物技術在醫用材料領域的不斷滲透,患者看到了“斷骨再生”的曙光。 從高分辨電子顯微鏡和原子力放大鏡分析,人體骨骼有一套非常精巧的結構:一束束膠原
口腔種植體的成功植入依賴于骨愈合機制、牙槽骨重建和種植體與新骨整合的能力。牙槽嵴足夠豐滿是種植體成功植入的前提。一些患者因牙周炎、外傷等因素,牙槽骨存在一定程度的丟失,選擇種植體修復缺失牙,常需要進行骨移植。現今對種植牙區骨量不足的處理主要有引導骨再生膜技術(guided bone regene
【1】Nat Commun:科學家開發出可再生口腔牙釉質的新型材料doi:10.1038/s41467-018-04319-0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生長礦化材料的新方法,這些材料或能再生諸
目前臨床上對于實體瘤的治療,通常采用以手術切除為主,化療、放療為輔的綜合療法。手術切除大部分骨腫瘤組織之后,在原發灶部位會造成大塊組織缺損,超過人體自愈范圍,因而需要植入組織工程支架進行誘導修復。同時,由于手術很難完全清除腫瘤細胞,為防止腫瘤復發,臨床通常會借助傳統化療和放療手段,而放療和化療對
來自北京大學口腔醫院的研究人員證實,MiR-34a通過RBP2/NOTCH1/CYCLIN D1共調控網絡促進了人類脂肪干細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向成骨細胞分化。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7月21日的《Stem Cell Reports》雜志上。 北京大學
人牙齒干細胞(dental stem cells, DSC)可分為牙齒上皮干細胞(Dental epithelial stem cells)和牙齒間充質干細胞(Dent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兩類。胚胎口腔上皮誘導牙形成(odontogenesis)。牙釉質是由牙齒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