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術切除仍然是目前治療腺樣囊性癌的主要手段。手術設計時應比其他惡性腫瘤擴大手術正常邊界,術中宜行冷凍切片檢查,以確定周圍組織是否正常。術后常需配合放療,以殺滅可能殘留的腫瘤細胞。術后可選用化療,以預防血道轉移。局部大塊切除是根治腺樣囊性癌的主要原則,即在功能影響不大的情況,盡可能切除腫瘤周圍組織。原則上腺樣囊性癌做腮腺全切,考慮到腺樣囊性癌具有較高的神經侵犯性,對面神經的保留不宜過分考慮;頜下腺者至少應行頜下三角清掃術;發生在腭部者應考慮做上頜骨次全或全切除術,如已侵犯腭大孔,應連同翼板在內將翼腭管一并切除,必要時可行顱底切除。 腺樣囊性癌的頸淋巴結轉移率在10%左右,但直接侵犯遠較瘤栓轉移為多。Allen及Bosch通過對腺樣囊性癌的區域淋巴轉移的研究,認為所謂淋巴結轉移都是腫瘤直接侵入淋巴結,其周圍軟組織都有瘤細胞浸潤,未見瘤栓轉移的病例。因此腺樣囊性癌患者不必做選擇性淋巴結清掃術。 復發性或晚期腫瘤除做廣泛切除......閱讀全文
外科手術切除仍然是目前治療腺樣囊性癌的主要手段。手術設計時應比其他惡性腫瘤擴大手術正常邊界,術中宜行冷凍切片檢查,以確定周圍組織是否正常。術后常需配合放療,以殺滅可能殘留的腫瘤細胞。術后可選用化療,以預防血道轉移。局部大塊切除是根治腺樣囊性癌的主要原則,即在功能影響不大的情況,盡可能切除腫瘤周圍
腺樣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過去稱“圓柱瘤”,是淚腺惡性上皮性腫瘤中最常見的,也是惡性度最高的,在淚腺上皮性腫瘤發生率中僅次于多形性腺瘤而居第2位。本病發展較迅速早期即可出現局部蔓延或遠處轉移。常見臨床表現為眼球突出并向內下方移位由于腫瘤浸潤血管、神經及骨組織和
1.實驗室檢查 組織病理學改變:無完整包膜,切面灰白或伴出血小囊性改變。光鏡下,柱狀基底樣細胞構成5種組織學圖像,包括①篩狀(瑞士餅樣);②管狀;③實體型;④粉刺型;⑤硬化型。 2.其他輔助檢查 (1)X線檢查 早期無特殊發現,晚期可見淚腺凹擴大及溶骨性骨破壞。 (2)超聲檢查 B超顯示
腺樣囊性癌和其他類型的涎腺惡性腫瘤一樣,術前診斷是一難題。涎腺腫塊早期出現疼痛及神經麻痹者,應首先考慮腺樣囊性癌的診斷。為進一步確診,可做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鏡下可見瘤細胞呈圓形或卵圓形,似基底細胞,并呈球團形聚集;粘液呈球團形,在其周圍有一層或多層腫瘤細胞。這種獨特表現是其他涎腺上皮腫瘤所沒有
腺樣囊性癌又稱圓柱瘤或圓柱瘤型腺癌。腺樣囊性癌占涎腺腫瘤的5%~10%,在涎腺惡性腫瘤中占24%。好發于涎腺,以發生在腭腺者常見。大涎腺雖然較少,但為頜下腺和舌下腺好發的腫瘤。在腮腺腫瘤中僅占2%~3%。男女發病率無大差異,或女性稍多。最多見的年齡是40~60歲。
腺樣囊性癌和其他類型的涎腺惡性腫瘤一樣,術前診斷較難。涎腺腫塊早期出現疼痛及神經麻痹者,應首先考慮腺樣囊性癌的診斷。為進一步確診,可做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鏡下可見瘤細胞呈圓形或卵圓形,似基底細胞,并呈球團形聚集;黏液呈球團形,在其周圍有一層或多層腫瘤細胞。這種獨特表現是其他涎腺上皮腫瘤所沒有的,
組織病理學改變:巨檢為無完整包膜,切面灰白或伴出血小囊性改變。光鏡下,柱狀基底樣細胞構成5種組織學圖像:①篩狀(瑞士餅樣)瘤細胞單層或雙層排列呈腺樣或篩網狀腔內含嗜堿性黏液,有纖維間隔形成小葉;②管狀,襯以多層上皮細胞的管樣結構;③實體型又稱基底樣型瘤細胞排列緊密呈片狀或實體狀其間有纖維組織間隔
腺樣囊性癌占涎腺腫瘤的5%~10%,在涎腺惡性腫瘤中占24%。好發于涎腺,以發生在腭腺者常見。大涎腺雖然較少,但為頜下腺和舌下腺好發的腫瘤。在腮腺腫瘤中僅占2%~3%。Eeroth報告2513例涎腺腫瘤,其中腺樣囊性癌119例,發生于腮腺者49例,占腮腺腫瘤的2%;頜下腺26例,占頜下腺腫瘤的1
腺樣囊性癌占涎腺腫瘤的5%~10%,在涎腺惡性腫瘤中占24%。好發于涎腺,以發生在腭腺者常見。大涎腺雖然較少,但為頜下腺和舌下腺好發的腫瘤。在腮腺腫瘤中僅占2%~3%。男女發病率無大差異,或女性稍多。最多見的年齡是40~60歲。 腫瘤早期以無痛性腫塊為多,少數病例在發現時即有疼痛,疼痛性質為間
1.一般治療 隔離,臥床休息,房內保持適當的溫度和濕度,常通風保持空氣新鮮。有畏光癥狀時房內光線要柔和;給予容易消化的富有營養的食物,補充足量水分;保持皮膚、黏膜清潔,口腔應保持濕潤清潔,可用鹽水漱口,每天重復幾次。一旦發現手心腳心有疹子出現,說明疹子已經出全,病人進入恢復期。密切觀察病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