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偏振光入射到磁化媒質表面反射出去時,偏振面發生旋轉的現象。也叫克爾磁光效應或克爾磁光旋轉。這是繼法拉第效應發現后,英國科學家J.克爾于1876年發現的第二個重要的磁光效應。按磁化強度和入射面的相對取向,克爾磁光效應包括三種情況:極向克爾效應, 即磁化強度 M 與介質表面垂直時的克爾效應;橫向克爾效應, 即 M 與介質表面平行, 但垂直于光的入 射面時的克爾效應;縱向克爾效應, 即 M 既平行于 介質表面又平行于光入射面時的克爾效應在磁光存儲技術中主要應用的是極向克爾效應。極向和縱向克爾磁光旋轉都正比于樣品的磁化強度。通常極向克爾旋轉最大、縱向次之。偏振面旋轉的方向與磁化強度方向有關。橫向克爾磁光效應中實際上沒有偏振面的旋轉,只是反射率有微小的變化,變化量也正比于樣品的磁化強度。1898年P.塞曼等人證實了橫向克爾磁光效應的存在。克爾磁光效應的物理基礎和理論處理與法拉第效應的相同,只是前者發生在物質表面,后者發生在物質體內;前者......閱讀全文
線偏振光入射到磁化媒質表面反射出去時,偏振面發生旋轉的現象。也叫克爾磁光效應或克爾磁光旋轉。這是繼法拉第效應發現后,英國科學家J.克爾于1876年發現的第二個重要的磁光效應。按磁化強度和入射面的相對取向,克爾磁光效應包括三種情況:極向克爾效應, 即磁化強度 M 與介質表面垂直時的克爾效應;橫向克爾效
磁光效應是指強磁場對光和物質的相互作用的影響,隨著激光和光電子學等新的科學技術的出現和發展,磁光效應越來越受到重視,在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極大的提升。
當左、右旋圓偏振光在置于磁場中的媒質內傳播而有不同的吸收系數時,入射的線偏振光傳播一段距離后會變為橢圓偏振光,這個效應叫法拉第橢圓度效應或磁圓二向色性效應,簡記為MCD。法拉第橢圓度和法拉第旋轉均由媒質的介電張量非對角組元的實部和虛部決定。
指與電場二次方成正比的電感應雙折射現象。放在電場中的物質,由于其分子受到電力的作用而發生取向(偏轉),呈現各向異性,結果產生雙折射,即沿兩個不同方向物質對光的折射能力有所不同。 這一現象是1875年J.克爾發現的。后人稱它為克爾電光效應,簡稱克爾效應。
泡克爾斯效應(英語:Pockels effect)是指光介質在恒定或交變電場下產生光的雙折射效應,這是一種線性電--光效應,其折射率的改變和所加電場的大小成正比。
雖然法拉第早在 1845 年就發現了磁光效應,但在其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并未獲得實質性的應用,只是不斷在發現新的磁光效應和建立初步的磁光理論。直到 1956 年,貝爾實驗室②③在偏光顯微鏡下,應用透射光觀察到釔鐵石榴 單晶材料中的磁疇結構,才使得磁光效應的研究向應用領域發展?[2]??。特別是上世紀60
磁光效應是指處于磁化狀態的物質與光之間發生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各種光學現象。包括法拉第效應、克爾磁光效應、塞曼效應和科頓-穆頓效應等。這些效應均起源于物質的磁化,反映了光與物質磁性間的聯系。光與磁場中的物質,或光與具有自發磁化強度的物質之間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各種現象,主要包括法拉第效應、科頓-穆頓效應、克
波克爾斯效應和克爾效應的區別在于:波克爾斯效應是與電場大小成正比,而克爾效應則是與電場大小的平方成比例的。
磁光效應克爾磁光效應的最重要應用就是觀察鐵磁材料中難以捉摸的磁疇。因不同磁疇區的磁化強度的不同取向使入射偏振光產生方向、大小不同的偏振面旋轉,再經過檢偏器后就出現了與磁疇相應的明暗不同的區域。利用現代技術,不但可進行靜態觀察,還可進行動態研究。這些都導致一些重要發現和關于磁疇、磁學參數的有效測量。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890.shtm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史保森教授、丁冬生教授與合作者利用室溫下的原子系統,實現超越磁光效應的百兆赫茲帶寬單光子非互易傳輸。該成果于3月19日在線發表于《科學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