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氏菌的檢驗方法(一)
李斯特菌(也稱李氏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以敗血病為主要癥狀,伴有內臟器官和中樞神經系統病變。李斯特菌是1926年英國南非裔科學家穆里在病死的兔子體內首次發現的,為紀念近代消毒手術之父、英國生理學家約瑟夫·李斯特(1827~1912),1940年被第三屆國際微生物學大會命名為李斯特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是一種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它能引起人畜的李氏菌的病,感染后主要表現為敗血癥、腦膜炎和單核細胞增多。它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食品中存在的單增李氏菌對人類的安全具有危險,該菌在4℃的環境中仍可生長繁殖,是冷藏食品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因此,在食品衛生微生物檢驗中,必須加以重視。李斯特菌在環境中無處不在,在絕大多數食品中都能找到李斯特菌。肉類、蛋類、禽類、海產品、乳制品、蔬菜等都已被證實是李斯特菌的感染源。李斯特菌中毒嚴重的可引起血液和腦組織感染,很多國家都已經采取措施來控制食品中的李斯特菌,并制定了相應的標準。其中單增李斯特......閱讀全文
李斯特氏菌的檢驗
李斯特菌(也稱李氏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以敗血病為主要癥狀,伴有內臟器官和中樞神經系統病變。李斯特菌是1926年英國南非裔科學家穆里在病死的兔子體內首次發現的,為紀念近代消毒手術之父、英國生理學家約瑟夫·李斯特(1827~1912),1940年被第三屆國際微生物學大會命名為李斯特菌。單核細胞增生李
李斯特氏菌的檢驗
實驗概要本文介紹了李斯特氏菌的檢驗方法。實驗原理李斯特菌(也稱李氏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以敗血病為主要癥狀,伴有內臟器官和中樞神經系統病變。李斯特菌是1926年英國南非裔科學家穆里在病死的兔子體內首次發現的,為紀念近代消毒手術之父、英國生理學家約瑟夫·李斯特(1827~1912),1940年被第三
關于李斯特氏菌的概述
其中單增李斯特菌是唯一能引起人類疾病的。單核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一種常見的土壤細菌,在土壤中它是一種腐生菌,以死亡的和正在腐爛的有機物為食。它也是某些食物(主要是鮮奶產品)中的一種污染物,能引起嚴重食物中毒。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是一種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
簡述李斯特氏菌的特點
1.分布廣:存在于土壤、水域(地表水、污水、廢水)、昆蟲、植物、蔬菜、魚、鳥、野生動物、家禽。 2.生存環境可塑性大:能在2-42℃下生存(也有報道0℃能緩慢生長)能在冰箱冷藏室內較長時間生長繁殖。 3.適應范圍大:酸性、堿性條件下都適應。 4.帶菌較高的食品有:牛奶和乳制品;肉類(特別是
李斯特氏菌的基本信息介紹
李斯特菌(學名:Listeria monocytogenes),又名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李氏菌,是一種兼性厭氧細菌,為李斯特菌病的病原體。李斯特菌是革蘭氏陽性菌,屬厚壁菌門,取名自約瑟夫·李斯特。它主要以食物為傳染媒介,是最致命的食源性病原體之一 。 李斯特菌在環境中無處不在,在絕大多數食品
簡述李斯特氏菌的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 健康成人個體出現輕微類似流感癥狀,新生兒、孕婦、免疫缺陷患者表現為呼吸急促、嘔吐、出血性皮疹、化膿性結膜炎、發熱、抽搐、昏迷、自然流產、腦膜炎、敗血癥直至死亡。 控制 單增李斯特氏菌在一般熱加工處理中能存活,熱處理已殺滅了競爭性細菌群,使單增李斯特氏菌在沒有競爭的環境條件下易于存
李斯特氏菌屬的基本信息
該菌屬主要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是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1926年由Murray首先發現,可引起兔子單核性白細胞急劇增加,后來發現可以起孕婦流產和腦炎。(一)生物學特性該菌為革蘭氏陽性短桿菌,大小約為0.5μmх1.0-2.0μm,直或稍彎,兩端鈍圓,常呈V字型排列,偶有球狀、雙球狀,兼性厭氧、無芽胞
關于李斯特氏菌的廣泛分布介紹
李斯特氏菌廣泛分布在自然界中,在腐爛的植物、土壤、動物糞便、污水、青貯飼料和水中均可找到其蹤跡。總體上說,李斯特氏菌可能存在于有乳酸菌、索絲菌和一些棒狀桿菌生活的地方。它們和奶制品、青貯飼料的關系,與乳酸菌與這些產品的關系一樣,是眾所周知的。在蘇格蘭進行的一項針對海鷗糞便、白嘴鴉和青貯飼料的研究
李斯特氏菌的檢驗方法(二)
4. 用涂抹棒、海棉或其它采樣設備收集環境樣本。濕潤采樣設備的液體應≤10 mL。濕潤劑可以是無菌水、緩沖蛋白胨水(Buffered Peptone Water, BPW),或中和緩沖液,如Letheen肉湯或Dey/Engley (DE)中和肉湯。5)挑取典型菌落接種于TSBYE肉湯管中,35℃培
李斯特氏菌的檢驗方法(一)
李斯特菌(也稱李氏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以敗血病為主要癥狀,伴有內臟器官和中樞神經系統病變。李斯特菌是1926年英國南非裔科學家穆里在病死的兔子體內首次發現的,為紀念近代消毒手術之父、英國生理學家約瑟夫·李斯特(1827~1912),1940年被第三屆國際微生物學大會命名為李斯特菌。單核細胞增生李
李斯特氏菌顯色培養基操作步驟
??? 名稱:李斯特氏菌顯色培養基??? 規格:BR10ml??? 包裝:20支/盒??? 用途:用于李斯特氏菌的顯色培養,單增李斯特氏菌顯藍色,外圍有一不透明環??? 溫馨提示:僅供科研實驗,不得用于其它用途!歡迎來電咨詢。??? 配方:(g/L)??? 營養物質 70.0??? 顯色劑 1.0?
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及檢驗
??? 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是一種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它能引起人畜的李氏菌的病,感染后主要表現為敗血癥、腦膜炎和單核細胞增多。它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食品中存在的單增李氏菌對人類的安全具有危險,該菌在4℃的環境中仍可生長繁殖,是冷藏食品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因此,在食品衛生微生物檢驗中,必須
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簡介
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簡稱單增李斯特菌,革蘭氏陽性小桿菌,大小為(0.4-0.5)μm×(0.5-2)μm,直或稍彎,多數菌體一端較大,似棒狀,常呈V字型排列,有的呈絲狀,偶爾可見雙球狀。在22℃-25℃環境可形成4根鞭毛。本菌對理化因素抵抗力較強
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及檢驗
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是一種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它能引起人畜的李氏菌的病,感染后主要表現為敗血癥、腦膜炎和單核細胞增多。它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食品中存在的單增李氏菌對人類的安全具有危險,該菌在4℃的環境中仍可生長繁殖,是冷藏食品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因此,在食品衛生微生物檢驗中,必須加以
簡述李斯特氏菌的致病性的介紹
單增李斯特菌進入人體是否得病與菌量和宿主的年齡免疫狀態有關,因為該菌是一種細胞內寄生菌,宿主對它的清除主要靠細胞免疫功能,因此,易感者為新生兒、孕婦、40歲以上的成人,免疫功能缺陷者。 潛伏期 在感染后3-70天出現癥狀,健康成人可出現輕微類似流感癥狀,易感者突然發熱,劇烈頭痛、惡心、嘔吐、
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生化反應
該菌觸酶陽性,氧化酶陰性,能發酵多種糖類,產酸不產氣,如發酵葡萄糖、乳糖、水楊素、麥芽糖、鼠李糖、七葉苷、蔗糖(遲發酵)、山梨醇、海藻糖、果糖,不發酵木糖、甘露醇、肌醇、阿拉伯糖、側金盞花醇、棉子糖、衛矛醇和纖維二糖,不利用枸櫞酸鹽,40%膽汁不溶解,吲哚、硫化氫、尿素、明膠液化、硝酸鹽還原、賴
李斯特氏菌聚合酶免疫檢測方法
聚合酶免疫檢測方法 用酶免疫方法檢測食品中的李斯特氏菌,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已有許多商品化產品供應于市場。 AOAC 公定方法996.14可應用于檢測在乳制品、紅肉、豬、禽類產品、水果、堅果、海產品、意大利面制品、蔬菜、奶酪、動物肉類、巧克力和蛋品中的單增李斯特
簡述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培養特性
該菌營養要求不高,在20-25℃培養有動力,穿刺培養2-5天可見倒立傘狀生長,肉湯培養物在顯微鏡下可見翻跟斗運動。該菌的生長范圍為2-42℃(也有報道在0℃能緩慢生長),最適培養溫度為35--37℃,在pH中性至弱堿性(pH9.6)、氧分壓略低、二氧化碳張力略高的條件下該菌生長良好,在pH3.8
關于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來源介紹
李斯特氏菌是1926年英國南非裔科學家穆里在病死的兔子體內首次發現的。為紀念近代消毒手術之父、英國生理學家約瑟夫·李斯特(1827-1912),1940年,在第三屆國際微生物學大會上將其命名為李斯特氏菌。
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形態與染色
該菌為革蘭氏陽性短桿菌,大小約為0.5μmх1.0-2.0μm,直或稍彎,兩端鈍圓,常呈V字型排列,偶有球狀、雙球狀,兼性厭氧、無芽胞,一般不形成莢膜,但在營養豐富的環境中可形成莢膜,在陳舊培養中的菌體可呈絲狀及革蘭氏陰性,該菌有4根周毛和1根端毛,但周毛易脫落。 [2] 幼齡培養物為革
簡述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傳播途徑
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主要以食物為傳染媒介,是最致命的食源性病原體之一,造成二至三成的感染者死亡,其致死率甚至高過沙門氏菌及肉毒桿菌。人主要通過食入軟奶酪、未充分加熱的雞肉、未再次加熱的熱狗、鮮牛奶、巴氏消毒奶、冰激凌、生牛排、羊排、卷心菜色拉、芹菜、西紅柿、法式餡餅、凍豬舌等而感染。約80%
概述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防治方案
1、預防 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在一般熱加工處理中能存活,熱處理已殺滅了競爭性細菌群,使單增李斯特氏菌在沒有競爭的環境條件下易于存活,所以在食品加工中,中心溫度必須達到70℃持續2min以上。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所以即使產品已經過熱加工處理后充分滅活了單增李斯特氏菌,但有
關于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種類介紹
國際上公認的李斯特菌共有以下七個菌株: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綿羊李斯特菌(Listeria iuanuii)、英諾克李斯特菌(Listeria innocua)、威爾斯李斯特菌(Listeria welshimeri)、西爾李斯特菌(Lister
關于李斯特氏菌的流行病學的介紹
單增李斯特氏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不易被凍融,能耐受較高的滲透壓,在土壤、地表水、污水、廢水、植物、青儲飼料、爛菜中均有該菌存在,所以動物很容易食入該菌,并通過口腔-糞便的途徑進行傳播。據報道,健康人糞便中單增李氏菌的攜帶率為0.6-16%,有70%的人可短期帶菌,4-8%的水產品、5-10%的
關于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分型介紹
根據菌體(O)抗原和鞭毛(H)抗原,將單增李斯特氏菌分成13個血清型,分別是1/2a、1/2b、1/2c、3a、3b、3c、4a、4b、4ab、4c、4d、4e 和“7”13 個血清型。致病菌株的血清型一般為1/2b、1/2c、3a、3b、3c、4a、1/2a和4b,后兩型尤多。該菌與多種革蘭陽
概述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致病性
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是一種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它能引起人、畜的李氏特菌病,感染后主要表現為敗血癥、腦膜炎和單核細胞增多癥。 [3] 單增李斯特菌一般導致腸道感染,通常潛伏期為8~48小時。患者會出現發熱、肌肉酸疼、惡心、嘔吐等癥狀,幾天即可痊愈。它也能入侵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潛伏長達2~12
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細菌培養法介紹
該菌營養要求不高,兼性厭氧,最適在含有CO2的微需氧環境中生長,生長溫度范圍—1.5℃-45℃,最適溫度為30℃-37℃,能在普通冰箱冷藏室生長,是一種典型的耐冷性細菌,同時還具有耐鹽性。LM在普通瓊脂平板上呈細小直徑約0.2-0.4μm、半透明露水樣菌落。在血瓊脂平板上有β溶血環。在顯色培養基
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風險控制措施
①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分離純化及保菌操作應在生物安全柜內進行,若發生磁珠管破損、磁珠掉落時,應立刻對所涉及的器物進行消毒處理,并按《二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與管理》中“意外事故處理辦法章節規范”處置。 [3] ②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標準菌株的使用、保存嚴格按照《菌(毒)種管理規程》( XJK
關于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分布范圍介紹
單增李斯特氏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不易被凍融,能耐受較高的滲透壓,該菌在土壤、地表水、污水、廢水、植物、青儲飼料、爛菜中均有存在,所以動物很容易食入該菌。
李斯特菌的特點
1.分布廣:存在于土壤、水域(地表水、污水、廢水)、昆蟲、植物、蔬菜、魚、鳥、野生動物、家禽。2.生存環境可塑性大:能在2-42℃下生存(也有報道0℃能緩慢生長)能在冰箱冷藏室內較長時間生長繁殖。3.適應范圍大:酸性、堿性條件下都適應。4.帶菌較高的食品有:牛奶和乳制品;肉類(特別是牛肉);蔬菜;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