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別診斷 1、皰疹性口腔炎,其特點為任何季節均可發病,呈現更大的,持續更久的潰瘍。 2、復發性口瘡和貝氏(Bednar)口瘡很少發生于咽部,而且一般無全身癥狀。 3、柯薩奇A組10型病毒也會引起類似病變(淋巴結性咽炎),但口咽部損害突出,呈現白色到黃色小結,治療為對癥處理。 預后 大多數為輕型病例,有自限性(1~2周),預后良好。偶有腮腺炎、心肌炎等并發癥。極少數病情進展迅速,可合并腦炎、肺水腫、肺出血等嚴重并發癥。......閱讀全文
鑒別診斷 1、皰疹性口腔炎,其特點為任何季節均可發病,呈現更大的,持續更久的潰瘍。 2、復發性口瘡和貝氏(Bednar)口瘡很少發生于咽部,而且一般無全身癥狀。 3、柯薩奇A組10型病毒也會引起類似病變(淋巴結性咽炎),但口咽部損害突出,呈現白色到黃色小結,治療為對癥處理。 預后 大多
檢查 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和分類大多正常。如白細胞總數增多,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C反應蛋白明顯高于正常,應考慮合并細菌感染。 取咽部皰液或糞便,經組織培養或接種于乳鼠可得致病病毒,同時可取急性期及恢復期血清進行特殊的中和抗體、補體結合或血凝抑制試驗,以助確診。 診斷 在疾病流行期間,根據
皰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發熱和咽峽部皰疹潰瘍為特征的急性傳染性咽頰炎,以糞-口或呼吸道為主要傳播途徑,傳染性很強,傳播快,遍及世界各地,呈散發或流行,夏秋季為高發季節,主要侵犯1~7歲小兒。臨床以發熱、咽痛、咽峽部黏膜小皰疹和淺表潰瘍為主要表現。為自限性疾病,
大多為柯薩奇病毒所引起,A組2、4、6、9、16、22型皆可引起此病,B組1~5型也可致病,但較少見。此外,埃可病毒3、6、9、16、17、25型和腸道病毒70型也可引起本病。 皰疹性咽頰炎患者及隱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可直接經由腸道、呼吸道傳播,也可間接經污染的手、食品、衣服、用具等傳
【一般資料】男性,2歲【主訴】發熱1天【現病史】患兒于2018年07月28日起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體溫最高38.9℃,口服克感敏,肛用退熱栓后體溫可降至正常,但反復,2-3個高峰/日,不伴咳嗽,無嘔吐、皮疹及異常哭鬧,自服“阿莫西林等”后,無明顯緩解,為求進一步診治,入住我科。患兒自發病以來,精神食
皰疹性咽峽炎傳染性較強,應注意隔離治療,患兒用過的餐具、玩具等進行消毒處理,防止交叉感染。患病期間注意休息,多飲溫開水,多吃新鮮蔬菜及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強身體抵抗力。忌食刺激性食物,不吃過熱、過冷的食品。 目前對腸道病毒感染尚無特效療法,主要是對癥治療。注意口腔衛生,保持口腔清潔。可用
潛伏期為2~4天。常急劇發熱,熱多為低度或中等度,偶見高達40℃以上,甚至引起驚厥。熱程大都2~4天。年齡較大的患兒可訴咽痛,咽痛重者可影響吞咽。嬰幼兒則表現為流涎、拒食、煩躁不安。有時伴頭痛、腹痛或肌痛,5歲以下小兒有1/4可伴發嘔吐。 典型癥狀出現在咽部。表現為咽部充血,起病2日內口腔黏膜
臨床表現特點加上有結核病接觸史,血沉增快,結核菌素試驗陽性等可助診斷。 與其他原因引起的結膜炎相鑒別,本癥有典型的結膜皰疹和其他原發的活動性結核感染病灶易于鑒別。
根據癥狀、局部檢查、血常規,一般診斷不難。若要明確 致病菌,可進行咽拭子涂片及培養。應注意是否為急性傳染病(如麻疹、猩紅熱、流感和百日咳等)的前驅癥狀或伴發癥狀,在兒童期尤為重要。還應與某些全身性疾病所引起的咽峽炎相鑒別,以免漏診較嚴重的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癥、猩紅熱、白喉等。
??? 胃泌素瘤的診斷??? 以下情況可以高度提示胃泌素瘤的診斷:十二指腸第一段遠端的潰瘍;上消化道多發性潰瘍;通常的潰瘍治療無效;潰瘍手術后迅速復發;患者有消化性潰瘍并腹瀉或難以解釋原因的腹瀉;患者有典型的消化性潰瘍家族史;患者有甲狀旁腺或垂體腫瘤的病史或相關家族史;消化性潰瘍患者合并泌尿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