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腦血流量的降低 正常成人每分鐘約有1200ml血液進人顱內,通過腦血管的自動調節功能進行調節。正常的腦灌注壓為9.3-12kPa (70-90mmHg)。如果顱內壓不斷增高使腦灌注壓低于5.3kPa(40mmHg)時,腦血管自動調節功能失效,腦血流量隨之急劇下降,就會造成腦缺血,甚至出現腦死亡。 ⑵腦移位和腦疝 ⑶腦水腫 顱內壓增高可直接影響腦的代謝和血流量從而產生腦水腫,使腦的體積增大,進而加重顱內壓增高。 ⑷庫欣(Cushing)反應 當顱內壓增高接近動脈舒張壓時,血壓升高、脈搏減慢、脈壓增大,繼之出現潮式呼吸,血壓下降,脈搏細弱,最終呼吸停止,心臟停搏而導致死亡。這種變化即稱為庫欣反應。 ⑸胃腸功能紊亂及消化道出血 部分顱內壓增高的病人可首先出現胃腸道功能的紊亂,出現嘔吐、胃及十二指腸出血及潰瘍和穿孔等。 ⑹神經源性肺水腫 病人表現為呼吸急促,痰鳴,并有大量泡沫狀血性痰液。......閱讀全文
⑴腦血流量的降低 正常成人每分鐘約有1200ml血液進人顱內,通過腦血管的自動調節功能進行調節。正常的腦灌注壓為9.3-12kPa (70-90mmHg)。如果顱內壓不斷增高使腦灌注壓低于5.3kPa(40mmHg)時,腦血管自動調節功能失效,腦血流量隨之急劇下降,就會造成腦缺血,甚至出現腦死亡
引起顱內壓增高的原因可分為三大類: ⑴顱腔內容物的體積增大如腦組織體積增大(腦水腫)、腦脊液增多(腦積水)、顱內靜脈回流受阻或過度灌注,腦血流量增加,使顱內血容量增多。 ⑵顱內占位性病變使顱內空間相對變小如顱內血腫、腦腫瘤、腦膿腫等。 ⑶先天性畸形使顱腔的容積變小如狹顱癥、顱底凹陷癥等。
⑴年齡 嬰幼兒及小兒的顱縫未閉合或尚未牢固融合,顱內壓增高可使顱縫裂開而相應地增加顱腔容積,從而緩和或延長了病情的進展。老年人由于腦萎縮使顱內的代償空間增多,故病程亦較長。 ⑵病變的擴張速度 當顱內占位性病變時,隨著病變的緩慢增長,可以長期不出現顱內壓增高癥狀,一旦由于顱內壓代償功能失調,則病
顱內壓增高(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是神經外科常見臨床病理綜合征,是顱腦損傷、腦腫瘤、腦出血、腦積水和顱內炎癥等所共有征象,由于上述疾病使顱腔內容物體積增加,導致顱內壓持續在2.0kPa (200mmH20)以上,從而引起的相應的綜合征,稱為顱內壓增高。顱
根據病因不同,顱內壓增高可分為兩類: 彌漫性顱內壓增高 由于顱腔狹小或腦實質的體積增大而引起,其特點是顱腔內各部位及各分腔之間壓力均勻升高,不存在明顯的壓力差,因此腦組織無明顯移位。臨床所見的彌漫性腦膜腦炎、彌漫性腦水腫、交通性腦積水等所引起的顱內壓增高均屬于這一類型。 局灶性顱內壓增高
通過全面而詳細地詢問病史和認真地神經系統檢查,可發現許多顱內疾病在引起顱內壓增高之前已有一些局灶性癥狀與體征,由此可做出初步診斷。應及時地作以下輔助檢查,以盡早診斷和治療。 1、電子計算機X線斷層掃描(CT) 目前CT是診斷顱內占位性病變的首選輔助檢查措施。它不僅能對絕大多數占位性病變做出定
1、一般處理 凡有顱內壓增高的病人,應留院觀察。密切觀察神志、瞳孔、血壓、呼吸、脈搏及體溫的變化,以掌握病情發展的動態。 2、病因治療 顱內占位性病變,首先應考慮作病變切除術。若有腦積水者,可行腦脊液分流術,顱內壓增高已引起急性腦病時,應分秒必爭進行緊急搶救或手術處理。 3、降低顱內壓治
頭痛 這是顱內壓增高最常見的癥狀之一,程度不同,以早晨或晚間較重,部位多在額部及顳部,可從頸枕部向前方放射至眼眶。頭痛程度隨顱內壓的增高而進行性加重。當用力、咳嗽、彎腰或低頭活動時常使頭痛加重。頭痛性質以脹痛和撕裂痛為多見。 嘔吐 當頭痛劇烈時,可伴有惡心和嘔吐。嘔吐呈噴射性,易發生于飯后
顱內壓監測是顱腔內容物對顱腔壁的壓力,需要將顱內壓檢測探測儀探頭置于顱內,將探頭置于額部及枕部,通過傳感器將顱內壓的波形傳至工作站,從而完整的了解顱內壓的變化情況。通過分析病人顱內壓的變化,可以幫助判斷患者的傷情腦水腫的情況,從而知道治療、估計預后。
不合宜人群: 有創傷,感染患者。 檢查前禁忌:注意保護腦,避免損傷。 檢查時要求:積極配合醫生。檢查時間要為2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