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medicine:對抗病毒感染的強者
病毒通常是以一種混雜的模式在大腦內傳播,感染一些細胞但卻漏掉另一些。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新研究幫助解釋了這一原因。科學家們發現抵御病毒感染的天然免疫防御在一些腦細胞中開啟,而在另一些腦細胞中卻關閉。這一研究發表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雜志上。 “病原體感染的細胞是腦感染嚴重程度的主要決定因素。要想了解疾病的基礎,知道哪些大腦區域更容易感染及其原因非常的重要,”論文的資深作者、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醫學教授Michael Diamond博士說。 雖然一些腦感染是由細菌、真菌或寄生蟲引起,但通常病因為病毒感染,諸如西尼羅病毒、皰疹病毒或是腸道病毒等。 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將焦點放在了顆粒細胞神經元(granule cell neuron),一種很少受到感染的細胞類型上。他們將來自小腦的顆粒細胞基因表達譜與更容易受到感染的,大腦皮質神經元中的基因活性進行了比較。比較結果顯示出許......閱讀全文
中國科學家發現逆轉艾滋病病毒易感性機制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云南省重點項目和中科院“百人計劃”的資助下,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的科研人員發現能夠逆轉艾滋病病毒-1型(HIV-1)易感性的主要靶細胞的分子機制。該研究成果發表在《BMC醫學遺傳學》和《國際免疫學雜志》上。 據介紹,自1981年首次發現HIV以來,雖然歷經30多年的研
中國科學家發現逆轉艾滋病病毒易感性機制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云南省重點項目和中科院“百人計劃”的資助下,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的科研人員發現能夠逆轉艾滋病病毒-1型(HIV-1)易感性的主要靶細胞的分子機制。該研究成果發表在《BMC醫學遺傳學》和《國際免疫學雜志》上。 據介紹,自1981年首次發現HIV以來,雖然歷經30多年的研
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姚永剛課題組、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李玉葉、玉溪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文山州皮膚病防治所開展合作,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和British Journal
人類對虛假記憶的易感性
一項研究發現,即便是有著非凡記憶的人也容易受到記憶扭曲的影響,而這是針對虛假記憶的研究所發現的。為了更好地理解超常記憶和記憶扭曲,Lawrence Patihis及其同事比較了38名有典型記憶的人和被認為具有甚至能準確記住他們遙遠的過去的瑣事細節的獨特天才能力的20個人。??????? 此前
兒童肥胖遺傳易感性研究獲進展
近日,記者獲悉,首都兒科研究所在肥胖、代謝綜合征等疾病的遺傳易感性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據該所流行病學研究室主任米杰研究員介紹,該室圍繞肥胖、高血壓、血脂異常等復雜性疾病不斷深入和拓寬研究領域,從不同層面研究解決成人心血管病早期預防的健康問題。其研究結果表明,歐洲人群中發現的肥胖相關
口腔細菌牙齦卟啉單胞菌抑制干擾素產生增加病毒易感性
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和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口腔上皮細胞產生的蛋白如何保護人類免受病毒通過口腔進入身體的細節。他們還發現,口腔細菌可以抑制這些細胞的活動,增加感染的可能性。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PNAS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icrobiome-mediated incapac
清華,南醫大學Cell子刊腸道共生菌對病毒易感性的影響
許多蚊媒傳染病,如登革熱、寨卡熱、西尼羅腦炎等,是由蚊蟲感染病毒后再通過叮咬傳播給人類,已經對人類及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和負擔。蚊蟲腸道是這些蚊媒病毒首先接觸并感染的器官,其腸道屏障可有效決定蚊蟲對病毒的易感性。 許多蚊媒傳染病,如登革熱、寨卡熱、西尼羅腦炎等,是由蚊蟲感染病毒后再通
研究顯示焦慮易感性與神經機制有關
美國每日科學網站2月11日報道,一項新的研究結果顯示了人腦在一項恐懼條件反射實驗期間的焦慮狀況,并揭示了為何有些人更容易或者更不容易罹患焦慮癥。 這項發表在《神經元》(Neuron)月刊2月號上的研究結果揭示,神經機制可能與抵抗病理性恐懼和焦慮的能力相關。這項發現或許有助于改進慢性焦慮癥的
關于鸚鵡熱的人群易感性介紹
本病的暴發,多發生于與家禽和鳥類集市的經常接觸者,或有關的職業人群,在其生產活動或加工過程中,同時有大批人員受到感染,以至引起較大規模流行。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不一定產生免疫力,復發常見。從臨床上復發和患者的再感染表明,本病無持久可靠的免疫力,加上疫苗接種效果仍不理想,故對易感的健康人群尚少有效
藍青博士Nature子刊解析癌癥易感性
一個國際科學家研究小組確定了導致不吸煙的亞洲婦女易患肺癌的三個遺傳區域。這一研究結果進一步地證明了不吸煙婦女,尤其是亞洲婦女的肺癌風險有可能與某些獨特的遺傳性特征相關,從而能夠將其與吸煙者的肺癌區別開來。研究結果在線報告在11月11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