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科學》網站發表文章稱,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法國科學家Jules Hoffmann受到其實驗室前研究人員Bruno Lemaitre的質疑。 Lemaitre上周建立了一個網站(www.behinddiscoveries.com);他在上面聲稱,自己上世紀90年代在Hoffmann實驗室工作的時候,正是Hoffmann獲諾獎的成果完成的時候,而且事實上是他完成了所有研究工作,他是1996年體現該成果的《細胞》文章的第一作者。Hoffmann本人當時對此工作幾乎沒有興趣,但是當工作的重要性顯現的時候,Hoffmann就聲稱這全是他自己的成果。 Science Insider于16日聯系Hoffmann,Hoffmann拒絕對此評論,因為他覺得“不會感到一點內疚” 。 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以來已經受到諸多質疑,包括在公布之前就已經逝世的Ralph Steinman是否應......閱讀全文
近日,諾貝爾獎官方網站列舉了關于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一些數據: 一、自1901年起,該獎項已頒發了103次。從1901年到現在這段漫長的時間里,其中有九年沒有向任何人頒發獎項。原因可能是那些年份里,該領域可能并沒有足夠重要的發現和突破,因此自動順延到下一年。 二、自1901年至2
2009年諾貝爾獎頒獎禮上巾幗閃耀。女性獲獎者不僅破天荒升至5人,還首度摘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新聞媒體則因在頒獎典禮報道上受到更多限制而不大樂意。 五朵金花 在12月10日舉行的諾貝爾獎慶祝宴會上,美國經濟學家埃莉諾·奧斯特羅姆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杰克·紹
據英國廣播公司4月5日新聞報道,2002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悉尼布倫納(Sydney Brenner)已經去世,享年92歲。 科學界的巨星隕落,夜空中多了一顆璀璨恒星 。 布倫納是科學界的傳奇人物,他是公認的當代最偉大的生物學家之一。他的研究從DNA編碼、基因測序到胚胎發育、生物進化
專家呼吁增設“全球環境和公共衛生獎”,擴展“生理學或醫學獎”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本年度揭曉儀式將于10月5日起陸續舉行。與去年相同,今年諾貝爾獎每項獎金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 據諾貝爾基金會介紹,今年諾貝爾獎各獎項的具體揭曉時間如下: 湯姆森-路透公司
“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曾分文不取,幫助北京生命研究所站穩腳跟。如今,作為北生所所長的王曉東是否實現了他當初的理想?他和北京生命研究所有著怎樣的淵源?如何帶領班子走到今天?北生所面臨著哪些問題,未來的路在哪里?請看王曉東和北京生命研究所的前世今生。” 2013年9月28日,由香港求是基金會舉辦的
屠呦呦 今年10月5日,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和其他兩位外國科學家共同獲得2015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應諾貝爾獎委員會邀請,今天(4日)下午,屠呦呦將啟程赴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于當地時間12月7日進行《青蒿素的發現:傳統中醫獻給世界的禮物》主題演講,并于當地時間12月10日參加諾貝爾獎頒獎典
2019年10月9日,日本化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因在鋰離子電池的發明和應用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與美國科學家 John B. Goodenough、英國科學獎 M. Stanley Whittingham 一起榮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吉野彰成為日本第27位諾貝爾獎得主。
2019年10月9日,日本化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因在鋰離子電池的發明和應用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與美國科學家 John B. Goodenough、英國科學獎 M. Stanley Whittingham 一起榮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吉野彰成為日本第27位諾貝爾獎得主。
“人是這次大會的宗旨,而不是簡單的文章羅列” 6月28日,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得主大會在德國小鎮林道(Lindau)開幕,來自67個國家的580名才華橫溢的科研新秀有機會在為期一周的時間里親自與23位諾貝爾獎得主面對面交流。其中來自歐洲293名,亞洲147名,北美99名,拉美15名,澳大利亞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2015年諾貝爾獎揭曉儀式將于10月5日起陸續舉行。 今年諾貝爾獎各獎項的具體揭曉時間如下: 1、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不早于斯德哥爾摩時間10月5日11時30分(北京時間5日17時30分); 2、諾貝爾獎物理學獎:不早于斯德哥爾摩時間10月6日11時45分(北京時間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總是在我們現行的職場奉行最好的合作方式。然而,科學世界里面卻有著無數多為了科研奉獻一生的頂級科學家。讓我們來看看科學史上單身頂級科學家(男、女)雙“TOP10”。世界科學史上頂級男單身科學家TOP10 1牛 頓 牛頓是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時至今日全人類最多只有2-3位科學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5日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第61屆林道諾貝爾獎獲獎者大會6月26日在德國博登湖畔的小城林道開幕。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和生理學或醫學獎的24位科學家將在為期6天的會議中與來自全球80個國家的570位青年科學家進行各種形式的交流和探討。本屆會議的主題是“全球健康”,重點關注醫藥的研究。 隨著越來越多的菌株對抗生素這一現代醫
美國時間4月24日,博雅控股集團下屬美股上市公司賽斯卡醫療(Cesca Therapeutics Inc., Nasdaq: KOOL)宣布與美國頂尖學府北卡羅來納大學萊恩伯格高級細胞治療中心達成了CAR-TXpress?技術平臺評估協議,針對賽斯卡醫療的自動化、全封閉細胞處理專利平臺CAR-T
承載著國人百年期盼的第29屆北京夏季奧運會終于圓滿落下帷幕。在這屆奧運會上,中國體育健兒取得了突出成績,金牌數第一,達到51塊,總獎牌數為100塊,僅次于美國,是新中國自1984年首次參加奧運會以來最好的成績,大大提高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也為奧林匹克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差不多和顧拜旦提出舉辦現代
一年一度的全球科學盛宴——諾貝爾獎揭曉儀式即將在10月初陸續進行。美國時間9月21日上午,專業信息服務提供商湯森路透旗下的知識產權與科技事業部也發布了最新的“引文桂冠獎”名單,以預測在今年或不久的將來可能獲得諾貝爾獎(以下簡稱諾獎)的科學家。這是諾獎開獎前一項頗為有趣的活動,也成為科學圈這段時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終于向中國科學家拋出了橄欖枝,中國科學家屠呦呦與國外兩名同行分享了這一獎項。 這應該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科技發展和科研努力的一份重要承認。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我國科學事業曾長時間處于爬坡狀態,在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道路上艱苦跋涉,但頗有一些中國科學家與諾貝爾獎之間曾經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本年度揭曉儀式將于10月5日起陸續舉行。北京時間今日17時30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將揭曉,以此拉開今年諾貝爾獎的頒獎序幕。 全球最大的金融新聞和數據提供商湯姆森-路透公司近日發布預測稱,有關端粒和端粒酶的發現、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發現等6項成果,有可能幫助其研究人員摘得
河北省政府網站信息顯示,5日,河北省省長許勤在石家莊會見了諾貝爾獎獲得者、科學聯盟主席科學聯盟一行,雙方均表示愿意探討在雄安新區設立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科學實驗室。 許勤表示,河北將聚全國之力建千秋之城、聚全球智慧建未來之城。河北愿與諾貝爾獎獲得者科學聯盟共同探討在雄安新區設立諾貝爾獎獲得者科學
資料圖:當地時間2016年12月10日,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和經濟學獎頒獎儀式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 據外媒報道,本月25日,瑞典的諾貝爾基金會宣布,將今年諾貝爾獎各獎項的獎金提高1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82萬元),向獲獎者給予900萬克朗(約合人民幣
梅 -布里特·莫澤約翰·奧基夫赤崎勇愛德華·莫澤中村修二天野浩生理學或醫學獎垂青“大腦GPS” “這簡直不太可能,我從未預料到,這是一項崇高的榮譽。”10月6日,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之一約翰·奧基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仍然非常激動。當得知獲獎時,他正在家里的辦公桌前像以往一樣
作為參加本次歐美同學會年會的外國人,愛德華·莫索爾的名氣可是響當當的。他是挪威科技大學教授,從事腦機理方面的神經科學研究,2014年獲得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 他這樣解釋自己的研究內容:“在一個空間里,人們總是能夠找到方位,這是人類最基礎的能力。但大腦的巡航系統是在哪里呢?”通過研究,他
2014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為:美國科學家John O"Keefe(約翰-歐基夫),挪威科學家May Britt Moser(梅-布萊特-莫索爾);以及挪威科學家Edvand Moser(愛德華-莫索爾),以獎勵他們在“發現了大腦中形成定位系統的細胞”方面所做的貢獻。 我們如何知道
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成為繼腫瘤手術治療、放化療及靶向治療之外的革命性治療手段,特別是基于PD-1、CTLA-4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治療方案表現尤為突出。即便如此,腫瘤的免疫治療仍面臨巨大挑戰,如療效不確定性、總體有效率低、耐藥抵抗及檢測生物標志物缺乏等都制約了對患者的精準治療。
2015年7月,家在倫敦的道格拉斯·沃特斯(Douglas Waters)先生患上了嚴重的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wAMD)。當視力漸漸模糊,86歲的他常把鼻尖貼在每樣東西上,為了看清哪怕一點輪廓。他的視力一度惡化得非常厲害,右眼視力甚至完全喪失。放在以往,像他這樣的晚期患者結局是可以預想的,那
85歲的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屠呦呦開啟了諾獎之旅。北京時間12月7日晚,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諾貝爾大廳,屠呦呦用中文發表題為《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的演講。10日,她還將出席頒獎典禮,實現中國大陸科學家諾獎零的突破。 屠呦呦獲得諾獎,使一向被質疑“不科學”的中醫,終于吐氣揚眉
我國的五所高校剛剛共同啟動了一項重大的科學研究,計劃通過對一種叫做“端粒”的分子的研究,為人類防治癌癥和延緩衰老提供理論依據和研究思路。 該研究全稱為“端粒相關蛋白對人類重大疾病作用機制的研究”,由杭州師范大學衰老研究所所長劉俊平領銜,杭州師范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南開大學5
魂牽夢縈:還一個多年的心愿 蒲慕明是美籍華裔科學家,但他卻有一顆純正的中國心。這位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的首任和現任所長,多年來一直兢兢業業、孜孜以求,對中國科學的發展,做了最真誠、最實質、也是最為具體的工作。 大陸出生,臺灣長大,美國留學,又回到中國來
Ig分子是由三個不連鎖的Igκ、Igλ和IgH基因所編碼。Igκ、Igλ和IgH基因定位于不同的染色體上(表2-5)。編碼一條Ig多肽鏈的基因是由在胚系中多個分隔的DNA片段(基因片段)經重排而形成的。1965年Dreyer和Bennet首先提出假說,認為Ig的V區和C區是
新華網北京10月5日電 (記者王思北、吳晶) “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對防治瘧疾等傳染性疾病、維護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青蒿素的發現是集體發掘中藥的成功范例,由此獲獎是中國科學事業、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個榮譽。”這是5日晚間,剛剛摘取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