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費瑞德·穆拉德()9月30日表示,將與上海漢明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東方紅美國有限公司合作開展艾滋病病毒研究和新化合藥物研發,探索艾滋病臨床新療法。 費瑞德在北京結束的“支持中國艾滋病新藥研究會議”上稱,對上海漢明波生物公司研發的艾滋病新化合藥物非常關注,并愿作為其后盾,在藥物分析、臨床實驗、技術專利申報等方面提供指導和幫助,以推動該藥物盡快用于臨床,為艾滋病患者提供新的選擇。 據透露,由上海漢明波生物科技與東方紅美國合作研發的艾滋病新藥,采用新的作用機理和模式,已通過動物毒理實驗;小樣本臨床實驗研究表明,其療效優于其他治療方法和藥物。根據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和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要求,目前正對該藥進行設計申報和擴大臨床試驗。 美國國家科學院士、國家醫學院士費瑞德·穆拉德因發現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系統的作用而獲得1998年諾貝爾醫學獎,之后又參與研發開發......閱讀全文
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Scripps研究院等處的研究人員在感染了HIV-1病毒但能保持健康的個體人群中,發現了一種能至多中和98%艾滋病毒的抗體:10E8,這對于艾滋病疫苗的研發具有重要意義,相關成果公布在Nature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NIH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免
曾慶平 有很多非專業或跨專業人士對于人類為何數十年攻克不了艾滋病難題感到迷惑不解,那是因為他們不太了解艾滋病毒致病的“特洛伊木馬”機制。 艾滋病毒之所以能“摧毀”人類的免疫系統,是因為它們專門感染并殺死免疫細胞。不過,只要它們在免疫細胞內復制并產生新的病毒,人體都能立即識別它們并設法
Francoise Barre-Sinoussi,艾滋病病毒共同發現者、2008年度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在宣布退休的采訪中上發表一段爆炸式言論,她表示“治愈艾滋病,是不可能的任務。” Barre-Sinoussi博士在艾滋病治療領域建樹頗豐。她就職于巴斯德研究所,職業生涯幾乎一直付諸在尋找治愈艾
2009年8月2日下午3點整,由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協辦的,國際生命科學界的“奧運會”——第21屆國際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聯盟學術大會暨第12屆亞洲大洋洲生物化學家與分子生物學家學術大會(簡稱2009年
記者從今天閉幕的中國科技論壇“HIV治愈高層論壇”上獲悉,我國已正式加入HIV治愈全球計劃。 該計劃中國負責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專家邵一鳴介紹說,在艾滋病治療方面,基本問題已得到解決,艾滋病已從致死性疾病轉為像乙肝這樣可控制的慢性病。但艾滋病的治療須終生服藥,這種治療方式讓各
美國《紐約時報》6月4日文章:尋找HIV治療方法,作者巴黎巴斯德研究所抗逆轉錄病毒感染監控處主任、國際艾滋病協會當選主席、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弗朗索瓦·巴雷-塞努西(Fran?oise Barré-Sinoussi)。 5日是首批艾滋病病例出現30周年紀念日。自那時起,對艾滋病病毒(HI
作為艾滋病病毒的發現者之一、2008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預防與研究國際基金會主任盧克·蒙塔尼耶11日在上海接受采訪時透露,經過系列抗逆轉錄治療的艾滋病患者,可通過一項探測致病源DNA誘發的電磁波技術,檢測其體內殘留的艾滋病病毒,然后根據檢測結果,服用相關藥物可消
6月26日,“2011國際生物經濟大會”在天津隆重開幕。本次大會由科技部與天津市人民政府會同教育部、環境保護部、農業部、衛生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林業局、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外國專家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
《科學》雜志網絡版報道,美國科學家發現了兩種可有效中和艾滋病病毒的人體抗體,能阻止90%以上已知的艾滋病病毒菌株侵襲人體細胞。這兩種抗體可用于研發更有效的艾滋病疫苗,阻止艾滋病病毒感染人體細胞。 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疫苗研究中心領導的研究小組,借助附著在特定細胞上的新型分子設備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5日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7月20日,國際艾滋病大會在意大利羅馬閉幕。為期4天的會議匯集了世界各國的艾滋病專家、學者及醫護人員大約6000人。這次會議為全球艾滋病防治工作開啟了一些新的途徑,但要真正有效控制艾滋病,還需要更多時間和資金投入,全球艾滋病防治形勢依然嚴峻。 出席會議的法國病毒學家、2008年諾貝爾
從法國研究人員首次確定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是引起艾滋病的致病病毒至今,已過去了整整30年。現在醫學界的權威們對于打贏這場針對艾滋病的戰爭抱著樂觀的態度。 作為成功分離人類HIV三十周年紀念,在周一召開的為期三天,題為“想象未來”( Imagine the Future)的會議上。
專家呼吁增設“全球環境和公共衛生獎”,擴展“生理學或醫學獎”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本年度揭曉儀式將于10月5日起陸續舉行。與去年相同,今年諾貝爾獎每項獎金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 據諾貝爾基金會介紹,今年諾貝爾獎各獎項的具體揭曉時間如下: 湯姆森-路透公司
科學像其他領域一樣,在在整個歷史長河中,男性科學家一直占大多數,但是也有一些杰出的女科學家,在化學到計算機等各個科學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一起看看有哪些杰出的的女科學家。 10.阿達·洛芙萊斯(1815-1852年) 英國著名數學家阿達·洛芙萊斯,被珍視為“第一位給計算機寫程序的人”,計算機程
8月20日,Nature Biotechnology雜志公布了2014年度轉化領域最頂尖的20名研究者排名,并列出了2010-2014年引用率最高的專利及焦點領域。 此次的研究者排名是根據專利分析公司IP Checkups對2014年申請專利最活躍的科學家進行分析統計的結果。此外,還列出了過去
2013年5月是法國巴斯德研究院的科研團隊,在《科學》雜志發表文章首次證實逆轉錄病毒(HIV)是導致艾滋病的罪魁禍首30周年。這一重要發現使科學家呂克·蒙塔尼和弗朗索瓦茲·巴爾-西諾西榮膺2008年諾貝爾醫學獎。為了紀念這一發現,5月21日至23日,法國巴斯德研究院聯合法國國家艾滋病研究署(AN
2011年,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生物學家們證實,一種高度有效的方法可將抗HIV抗體傳遞到小鼠體內,保護小鼠不受經靜脈注入的一種實驗室HIV病毒株感染。現在研究人員證實相同的方法能夠同樣有效地對抗存在于現實世界的一種HIV病毒株,甚至是在病毒通過粘膜表面傳播之時。 這些在線發表在2月9日《自然
在對抗感染的戰場上,免疫細胞是機體的一道進攻和防御線——一些細胞發起進攻,而另一些細胞阻止侵入的病原體。很早以前人們就已經知道,定位在骨髓的造血干細胞生成了所有的免疫細胞。但大多數科學家們都認為,造血干細胞是以一種延遲的方式,只在免疫細胞耗盡之后對第一線的免疫細胞予以補充來參與抗感染戰斗。
圖 1 歐洲描繪“黑死病”的繪畫(圖片來源于網絡) 一 引 言 傳染病的滋生和流行一般都離不開住宅擁擠、通風不暢、食物污染、營養不良等條件,因而貧苦人群常常成為入侵對象。可是“白色瘟疫”似乎“偏愛”那些充滿浪漫氣息的文學藝術家,波蘭鋼琴家和作曲家肖邦、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我國著名文學家魯迅以
一般認為,神經遞質是大腦中的神經元用于傳輸信號的作用分子,因此才有了神經遞質這一名稱,然而最新一項研究指出被稱為T細胞的免疫細胞也含有神經遞質,這不禁令人稱奇。 這項研究是由人類前沿科學計劃聯盟(Human Frontier Science Program consortium)組成成員完成,
第一節 概述 聚合酶鏈反應或多聚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又稱無細胞克隆技術(“free bacteria”cloning technique),是一種對特定的DNA片段在體外進行快速擴增的新方法。該方法一改傳統分子克隆技術的模式,不通過活細胞,操作
1人乳頭瘤病毒感染與宮頸癌因果關系的揭示 20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與兩個病毒有關:人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分別導致宮頸癌和艾滋病。德國科學家哈拉爾德·楚爾
或富裕,或貧寒,盡管出生的背景不同,但她們卻同樣摘得了科學領域的最高桂冠。 從1901年到2017年,女性共獲得諾貝爾獎49次,獲獎者48位。其中,有17人共18次獲得諾貝爾獎科學領域的獎項——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12次、諾貝爾獎物理學獎兩次、諾貝爾獎化學獎4次。 她們通過個人的貢獻改變與影
RNAi 技術的機理與應用 關于 RNAi 技術 RNA 干擾(RNA interference,RNAi)是指在進化過程中高度保守的、由雙鏈 RNA( double-stranded RNA,dsRNA) 誘發的、同源 mRNA 高效特異性降解的現象。 RNAi 受到追捧的
首先,外源的或體內產生的長雙鏈 RNA(long double stranded RNA, dsRNA) 首先被 Dicer 酶降解為長 21 ~ 23bp (堿基對)長度的小分子雙鏈 RNA (稱為小干擾核酸, 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 這是一個依賴 A
2014年分析測試行業精彩回顧:國家政策與十二五、十三五 201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發現的抗瘧疾藥物青蒿素舉世矚目。那么,青蒿素到底是什么藥物? 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德法三科學家因發現人類乳突淋瘤病毒致宮頸癌和HIV病毒而獲獎 德國科學家Harald zur Hausen 法國科學家Fran?oise Barré-Sinoussi 法國科學家Luc Montagnier 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5點30分,2008年諾貝
為美免疫遺傳學先驅;1980年獲諾獎;享年90歲Baruj Benacerraf, MD 美國達納-法伯癌癥研究所8月2日說,美國免疫遺傳學先驅、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巴魯赫·貝納塞拉夫(Baruj Benacerraf)當天清晨因肺炎在位于波士頓的家中去世,享年90歲。
逆轉錄病毒(Retroviruses)最為人所知的就是,能夠引起諸如如艾滋病一類的傳染性疾病或偶然引發癌癥。而現在來自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和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的研究人員發現,內源性逆轉錄病毒(ERV)也在機體對常見細菌和病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