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生軟骨瘤是由成熟的透明軟骨形成的良性軟骨樣瘤,好發于骨髓腔,是兒童第二常見的良性軟骨性骨腫瘤,約占骨腫瘤的3%~10%,占良性骨腫瘤的24%。內生軟骨瘤多見于青少年患者,好發于手部的短管狀骨,然后是長管狀骨。目前國內外未見有報道兒童鎖骨內生軟骨瘤。本院收治1例發生于鎖骨的兒童內生軟骨瘤患者,且首次術后出現復發并進行二次手術刮除,現結合相關文獻,報道如下。臨床資料男性患兒,初次就診時3歲9個月,因“發現左鎖骨內側隆起1年余”于2010年6月30日入我院。專科體格檢查:站立時左肩略高于右肩,左鎖骨內側可見局部隆起畸形,質硬,無壓痛,左肩關節活動可。術前CT提示左側鎖骨近端骨質破壞(嗜酸性肉芽腫首先考慮)(見圖1~2)。于2010年7月2日請血液腫瘤科會診,會診意見:(1)局部手術活檢;(2)復查血常規。于2010年7月5日進行骨髓穿刺,結果提示:骨髓三系增生活躍,血小板成簇可見,排除血液系統疾病。排除手術禁忌后于2010年7月8日......閱讀全文
內生軟骨瘤是由成熟的透明軟骨形成的良性軟骨樣瘤,好發于骨髓腔,是兒童第二常見的良性軟骨性骨腫瘤,約占骨腫瘤的3%~10%,占良性骨腫瘤的24%。內生軟骨瘤多見于青少年患者,好發于手部的短管狀骨,然后是長管狀骨。目前國內外未見有報道兒童鎖骨內生軟骨瘤。本院收治1例發生于鎖骨的兒童內生軟骨瘤患者,且首次
骨外軟骨瘤又稱軟組織軟骨瘤,指發于骨和滑膜以外的軟骨瘤,最初由Stout和Verner于1953年報告并予明確的病理命名,是一種較為罕見的軟組織良性腫瘤,臨床上多為個案報告。本科于2017年收治1例小趾軟組織腫物患者,術后經病理檢查確診為軟骨瘤,現報告如下。病例報告患者,女,62歲,因“發現右小趾腫
病例介紹患者女,55歲。因“發現右足底腫物并增大2年,足麻木1個月”,于2020年5月8日入院。患者2年前發現右足底腫物,約花生米大小,無疼痛等不適,不影響行走,故未行診治;后腫物逐漸增大,影響行走,就診前1個月出現右足底腫物遠端及右足第1、2足趾跖側皮膚感覺麻木。入院檢查:右足底中部內側局部明顯隆
臨床資料患者,男,34歲,2018年4月3日走路時摔倒,致右膝關節酸脹疼痛、活動受限,在當地縣醫院就診。DR檢查:右側脛骨近端低密度區,考慮內生軟骨瘤,性質不明,疑似右脛骨近端腫瘤。經對癥處理后疼痛明顯減輕,但依然酸脹不適。2018年4月10日來我院就診。自受傷以來,飲食、睡眠、大小便未見異常,近期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發展,原發性小腦出血中高齡患者人數逐漸增多。高齡患者基礎疾病多,對開顱手術耐受性差,尤其在基層醫院,患者家屬往往拒絕開顱手術。 該文獻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對軟通道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齡小腦出血患者的效果進行探討。 該項研究結果對患者預后功能評分進行描述,術后隨訪3個月,GOS評分:5
近日,教育部出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其中“不給本科生上課的不得聘為教授”引發熱議。對此,光明日報發表的時評提出:“教授之所以不愿給本科生上課,根本原因有二:一是根據高校現行的評價體系,給本科生上課并不是對教授的必須要求;二是一些教授身兼各種校內外職務,即便有心,也可能
(1)早期腎功能(腎小球)損傷指標 如急性腎小球腎炎,在血清肌酐和尿素兩項指征還在正常范圍時,Ccr可低于正常范圍的80%以下。 (最先出現異常) 在腎功能受損,GFR下降到臨界水平時,血中肌酐濃度明顯上升,隨損害程度加重,上升速度也加快。 (2)反映腎小球損害程度: Ccr50~80m
內生肌酐清除率介紹:肌酐為肌肉中磷酸肌酸的代謝產物,人體肌肉以1mg/min速度將肌酐排入血中。嚴重控制飲食后,血漿內生肌酐濃度比較穩定。 肌酐主要從腎小球濾過,僅少量由近端小管排泌,不被腎小管重吸收,故腎單位時間內,把若干毫升血漿中的內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稱為內生肌酐清除率(Ccr)。內生肌酐
內生肌酐清除率介紹:肌酐為肌肉中磷酸肌酸的代謝產物,人體肌肉以1mg/min速度將肌酐排入血中。嚴重控制飲食后,血漿內生肌酐濃度比較穩定。肌酐主要從腎小球濾過,僅少量由近端小管排泌,不被腎小管重吸收,故腎單位時間內,把若干毫升血漿中的內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稱為內生肌酐清除率(Ccr)。內生肌酐清除
1.病歷摘要?男,64歲;因“頭暈伴四肢無力1個月余”入院。查體:神志清楚,精神可,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2.5mm,光反應靈敏;面紋對稱,伸舌居中;四肢肌力Ⅴ級-,雙側巴氏征陰性。閉目難立征陰性,輪替試驗及指鼻試驗正常。發病初期頭顱MRI檢查后,曾前往北京及上海多家醫院就診,考慮良性腫瘤可能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