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由中國科學院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制項目“深紫外固態激光源前沿裝備研制項目”在北京通過驗收。該系列前沿裝備中的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與器件平臺、深紫外全固態激光源平臺,以及基于這兩個平臺研制的8臺新型深紫外激光科研裝備各項既定目標全面完成,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能夠制造實用化深紫外全固態激光器的國家。 目前,8臺科學儀器已經在石墨烯、高溫超導、拓撲絕緣體、寬禁帶半導體和催化劑等一系列重大研究領域中獲得了重要結果。據悉,深紫外激光是指波長短于200納米的光波,具有能量分辨率高、光譜分辨率高、光子通量密度大等特點,非常利于在科研中觀測新現象、獲取新數據。深紫外技術與裝備在物理、化學、材料、信息、生命等學科領域均有重大應用價值,將促進交叉學科多領域的發展。該系列前沿裝備的應用,有望使我國科學家在一系列前沿探索研究中占據制高點,發現別人無法發現的新現象,為重大原創科研成果的取得提供裝備保障。 ......閱讀全文
關于2011年度院科研裝備研制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 各研究室、支撐單元: 為了提高科研裝備的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原始性科技創新成果的產出,院里每年安排專項經費用于支持科研裝備研制項目。為做好2011年度院科研裝備研制項目的申報工作,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院科研裝備研制項目重點支持創新性強
探索重大科研裝備自主研制組織管理新機制 3月28日,財政部和中科院在京召開重大科研裝備自主創新試點項目啟動會,正式啟動了深紫外全固態激光源前沿裝備研制、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的脈沖風洞研制、綜合極端條件實驗系統、海底流動地震觀測臺陣、超導成像頻譜儀、VLBI數字機帶轉換器、同步輻射納米成像設備、中能
“用別人的槍、走別人走過的路、打別人打過的鳥。”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長徐濤用這句簡單易懂的話,概括了中國科研領域依賴外國科研儀器裝備的現實情況。 徐濤通過對諾貝爾獎的統計,指出了科研儀器裝備與科研成果之間的緊密聯系。“科研儀器裝備是支撐科技創新的原動力,諾貝爾獎有1/3
為提高我國科研裝備的自主創新能力,財政部和中國科學院3月28日正式啟動八項具有明顯自主創新特點、意義重大的科研裝備研制項目。 這八個項目包括深紫外全固態激光源前沿裝備研制、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的脈沖風洞研制、綜合極端條件實驗系統、海底流動地震觀測臺陣、超導成像頻譜儀、VLBI數字基帶轉換器
中廣網北京4月10日消息 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幫助企業應對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科學院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科研裝備開放服務平臺”開通儀式。這標志著中國科學院應對金融危機向企業免費開放通用科研裝備,為企業提供分析測試服務工作正式開始。 為了響應中央“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號召,中科
2017年6月19日,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制項目“深部資源探測核心裝備研發”驗收會2017年6月19日,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制項目“深部資源探測核心裝備研發”順利通過驗收2017年6月19日,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制項目“深部資
論證會現場 7月20日,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科研裝備專項建設實施方案通過專家論證。中科院計劃財務局、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相關領導,海西研究院研究所領導,科技處、財務資產處和支撐中心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參加了論證會。 福建物構所所長助理郭國聰代表建設單位海西研究院做了實施方案報告。專家組
四月的海南,艷陽高照,姹紫嫣紅。習近平總書記于百忙中視察了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全國海洋界倍受鼓舞。總書記的視察既是對海洋事業的關心關懷,又是對走向深海、經略海洋的指導鞭策,高屋建瓴,催人奮進。 南國邊陲,一個年輕的海洋科研機構,展示了自主研發的“海翼”號深海滑翔機、“海斗”號深
2014年12月2日,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組織實施方案發布。 其中提出,由條財局、前沿局、重大任務局、科發局負責自主研制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高端科研儀器裝備,成為國家科研裝備研制創新高地,逐步改變我國科研儀器裝備嚴重依賴國外的局面。 中科院現有研究所也將分為創新研究院、卓越創新中心、大科
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黨組副書記白春禮在會上作報告 在1月25日召開的中國科學院2011年度工作會議上,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黨組副書記白春禮表示,中科院科教基礎設施達到發達國家中等水平,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了有力支撐。 白春禮介紹,中國科學院作為我國科技創新事業的
由中科院承擔的深紫外固態激光源系列前沿裝備日前通過驗收,我國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夠制造實用化深紫外全固態激光器的國家。 ■本報記者 陸琦 “這是我國自主研發高精尖儀器的一個成功范例。”9月6日,由中科院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制項目——“深紫外固態激光源前沿裝備研制項目”通過驗收,
一對情侶乘坐飛機飛越高山大海前往遠方,溫馨而浪漫。當此情景出現在空氣動力學家眼前的那一刻,他們心中燃起的是另一種情懷,抑或是一種創造的激情。他們期待在2小時內把這對情侶從東半球送到西半球。這他們的夢,更一首創新的戰歌。中科院力學所高溫氣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正是熱情追逐個夢想的一支隊伍。 如
自行設計研制 科學出奇制勝——中科院科學儀器研制悄然潛行 中國儀器儀表問題系列報道(之七) 重大突破來自技術的創新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應邀在國際會議上作特邀報告或為專業核心刊物撰寫綜述文章。這樣的“殊遇”與“殊榮”雖然離諾貝爾獎還有某種程度的距離,但對于科學家而言,無疑已得
中科院力學所在網上聲明中發布的17日強拆照片 7月23日,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官網發表聲明稱,從7月17日到昨天,力學所懷柔試驗基地遭持續暴力拆毀。聲明中稱,該試驗基地是錢學森先生回國后親自選址和創建的,是我國第一個火箭研究與試驗基地,初步統計直接 損失高達1700余萬元。 但是目
中心各實驗室: 根據《中國科學院條件保障與財務局關于2017年度院級科研儀器設備研制組織工作的通知》(科發條財函字〔2017〕125號)要求,現將2017年度院級科研裝備研制項目申報工作通知如下: 一、請各實驗室組織相關科技人員認真學習《中國科學院科研裝備研制項目管理辦法》,按要求做好項目的
為推動我國科研裝備自主研制,探索國家財政對科研裝備自主創新的支持方式,“十一五”期間,財政部安排專項資金在中國科學院開展了“國家重大科研裝備自主研制試點”工作。在該專項資金支持下,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承擔的“高效能低成本多尺度離散模擬超級計算應用系統”于11月8日順利通過驗收。這標志著
5月22日,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與精密機械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對條紋相機的時間分辨特性進行標定。5月22日,國家重大科研裝備、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在西安宣布研制成功。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這是5月22日拍攝的由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與精密機械研究所研制的大動態范圍條紋相機
美國儀器儀表行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4%,拉動相關經濟產值卻達66%。與之形成的對比是,我國科研儀器市場長期以來為進口儀器占據,2014年,國產儀器與進口儀器之間的貿易逆差高達177億美元。 “孱弱的國產科研儀器裝備產業鏈,是導致市場競爭失利的根本原因。”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所長徐濤
大連化物所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制項目子項目順利通過驗收 5月17日,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制項目“深紫外固態激光源前沿裝備研制項目”子項目——“深紫外拉曼光譜儀研制”和“深紫外激光光發射電子顯微鏡(PEEM)的研制”項目順利通過中國科學院計劃財務局主持的項目驗收。驗收委員會由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質檢總局官網8月5日消息,為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部署和要求,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工信部聯合印發《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提出到2020年,工業基礎、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重點領域標準體系基本完善,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加快接軌,重點領域國際標準轉化率力爭達到90
中科院日前發布通知,開放中科院院屬科研單位的通用科研裝備,面向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免費提供一年的分析測試服務,為企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提供技術支撐。通知主要內容如下: 一、2009年3月31日至2010年3月31日,中科院院屬科研單位均有責任和義務開放通用科研
由中國科學院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項目“深紫外固態激光源前沿裝備研制”日前通過驗收。我國由此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能夠制造實用化、精密化深紫外全固態激光器的國家。驗收會上,專家一致認為該項目是我國自主研發高精尖儀器的成功范例,屬于源頭創新工作。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表示,該項目的實施打造了我國“晶體—光源
日前,全球首臺納秒深紫外固態激光源實用化樣機在中科院理化技術所研制成功。3月20日,項目總體部總經理詹文山,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祖彥,理化所所長劉新厚等共同見證了第一臺樣機出所。3月23日,樣機順利運抵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將完成深紫外激光拉曼光譜儀的整機組裝調試。
“如夢境一般”,周皓輕拍著胸口。 今天下午,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實驗室鉗工周皓,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發言,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自己在海南的工作。他也是唯一在會上發言的基層代表。 “得知要在慶祝大會上發言,既感到光榮,也感到意外。”會后,周皓在接受海南日報記者專訪時坦言
高水平的科研裝備和技術服務對開展高水平前沿研究的作用不言而喻。 ①中國科學院儀器設備共享管理平臺V3.0系統驗收會現場 ②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對核心團隊成員進行培訓 ③驗收專家實地考察 對于中科院的科研人員而言,使用科研裝備不僅限本研究所,他們還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打開“中國科學院儀器設備
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制項目“深部資源探測核心裝備研發”19日在北京通過驗收,標志著我國在深部資源探測裝備技術領域有了重大突破性進展,多項技術指標達到國際水平,部分裝備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為我國資源能源安全保障體系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獲悉,由該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制項目“深部資源探測核心裝備研發”6月19日順利通過驗收。這一項目的成功驗收,標志著我國在深部資源探測裝備技術領域有了重大突破性進展,多項技術指標達到國際水平,部分裝備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為我國資源能源安全保障體系提供了強有
青島集聚了堪稱“國字號”的海洋科技力量,在全國獨樹一幟,在世界上也為數不多。如何發揮這支海洋科技“國家隊”的作用,對進一步提高我國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海洋大國到海洋強國的新跨越,意義重大而深遠。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建設海洋強國”;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號召
只有加快發展深海裝備,實現自主創新、集成發展,以強大的裝備來支撐深海科研,才能早日取得突破性、引領性的海洋科考成果 前不久,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82歲的汪品先院士搭乘“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南海完成3次下潛。這位耄耋老人對于海洋事業和科學探索的熱愛,令人動容。 將汪院士順利送抵海底的“
“吃進”秸稈尾菜,“吐出”天然氣,并非天方夜譚,這是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所(以下簡稱“青島能源所”)與青島華通集團合作建設的秸稈基生物天然氣產業化示范工程(800萬立方米/年)的真實場景。近日,記者走進青島平度市南村鎮,探訪這個我國北方最大的利用自主技術建設的秸稈生物天然氣項目。 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