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豆的發現歷史
在1850年代(19世紀50年代),漢斯(H. F. Hance)于 香港島發現香港巴豆,經鑒定為香港首次發現的物種。之后 植物學家喬治·班遜姆( George Bentham)于1861年在他的《香港植物志》( Flora Hongkongensis)記下了這個新的物種,但此后再無縱影。 1997年2月21日, 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 植物標本室的職員在三支香的最高峰,南邊的山坡附近,一個林地找到一種在香港從未見過的大戟科灌木,是一種巴豆屬的植物。最后經 華南植物研究所的專家鑒定證實,確認它是百多年來未再有發現的香港巴豆。 現在香港巴豆的發現地點,即那一個1.05公頃的山坡,劃為香港 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可以保護這個罕有的物種。 漁農自然護理署自然護理署亦在嘗試為香港巴豆進行就地保育、遷地保育及試驗人工繁植。......閱讀全文
香港巴豆的概述
香港巴豆(學名:Croton hancei),大戟科植物,是中國境內的極危物種,是香港本土獨有的一種巴豆。在消失多年后,于1997年,香港巴豆在青衣島再被發現,現在受香港法例保例第96A章的保護。
香港巴豆的特征
香港巴豆成長于山地林中,6月開花,由于其花果較為細小,因此不容易被發覺到,漁農自然護理署自然護理主任葉國梁指,“香港巴豆的果實只有手指頭大小,屬于有毒性植物,絕對不能吃。”。香港巴豆是香港本地獨有的物種,現時僅見于香港青衣島,屬于灌木或小喬木;嫩枝和花序均被貼伏的星狀毛。花瓣狹小;雄蕊約16枚
香港巴豆的發現歷史
在1850年代(19世紀50年代),漢斯(H. F. Hance)于 香港島發現香港巴豆,經鑒定為香港首次發現的物種。之后 植物學家喬治·班遜姆( George Bentham)于1861年在他的《香港植物志》( Flora Hongkongensis)記下了這個新的物種,但此后再無縱影。 1
巴豆的介紹
巴豆(學名:Croton tiglium L.),大戟科巴豆屬植物巴豆樹的干燥成熟果實,分布于中國四川、湖南、湖北、云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臺灣、浙江等地。 巴豆(原變種)灌木或小喬木,高3~6米;嫩枝被稀疏星狀柔毛,枝條無毛;葉紙質,卵形,稀橢圓形,干后淡黃色至淡褐色;總狀花序,頂生,
巴豆的成分
種子含巴豆油(Crotonoil)34%~57%,其中含巴豆油酸(Crotonicacid),巴豆酸(Tiglicacid)以及由棕櫚酸(Palmiticacid)、硬脂酸(Stearicacid)、油酸(Oleicacid)、巴豆油酸(Crotonicacid)、巴豆酸(Tiglicacid)
石山巴豆的特征
石山巴豆特征,灌木,高3-5米;嫩枝、葉和花序均被很快脫落的星狀柔毛,枝條淡黃褐色。葉紙質,近圓形至闊卵形,長6.5-8.5厘米,寬6-8厘米,頂端短尖或鈍,有時尾狀,基部心形,稀闊楔形,邊緣具粗鈍鋸齒,齒間有時有具柄腺體。
海南巴豆的簡介
海南巴豆海南巴豆,漸危種。落葉或半落葉灌木,高3至5米。僅分布于海南部分地區海拔600米以下低山丘陵的荒坡及疏林中。耐旱耐貧瘠,喜陽光。天然更新好,花期3、4月,果期6、7月。該種分布僅局限于海南西部干熱地帶的落葉及半落葉季雨林區,常綠季雨林中少見,對研究這一地區的植物區系有一定價值。種子富含油
海南巴豆的特性
分布區處于海南的背風區,氣候干熱,全年皆夏,只分干濕二季,年平均溫24一25℃,年降水量1200一1400毫米,屬半干燥的氣候型。土壤為磚紅壤和赤紅壤。為陽性樹種,幼苗期稍耐陰,長成后需要充足的陽光,能耐干旱貧瘠的生境。海南巴豆為季雨林成分,在密林中生長較慢;在疏林和灌叢中,長勢旺盛,結實較多,
巴豆葉的介紹
巴豆葉,中藥名。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葉。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四川、云南等地。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活血,殺蟲解毒之功效。常用于瘧疾,痹證,跌打損傷,纏腰火丹,瘡癬,蛇傷。
巴豆藤的介紹
巴豆藤為巴豆藤屬植物,攀援灌木,長約3米。莖具髓,初時被黃色平伏細毛,老枝漸禿凈,暗褐色,具縱棱,密生褐色皮孔。產四川、貴州、云南。生于土壤濕潤的疏林下和路旁灌木林中,海拔2000米以下。
巴豆的形態特征
幼枝綠色,被稀疏星狀柔毛或幾無毛;二年生枝灰綠色,有不明顯黃色細縱裂紋。葉互生;葉柄長2~6厘米;葉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5~13厘米,寬2.5~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近葉柄處有2腺體,葉緣有疏淺鋸齒,兩面均有稀疏星狀毛,主脈3出;托葉早落。花單性,雌雄同株;總狀花序頂生,上部著生
寬昭巴豆的介紹
寬昭巴豆,學名CrotonhowiiMerr.etChunexY.T.Chang,是大戟科,巴豆屬 下的一個種,灌木,嫩枝、花序和果均散生疏展星狀毛;枝條無毛。葉紙質,葉柄幾無毛。總狀花序,頂生,萼片卵狀長圓形,花瓣披針形,萼片長圓狀橢圓形,子房被星狀毛,蒴果近球形,花期幾全年。生于海拔500-
毛果巴豆的形態特征
灌木,高1-2 (-3)米;一年生枝條、幼葉、花序和果均密被星狀柔毛;老枝近無毛。葉紙質,長圓形、長圓狀橢圓形至橢圓狀卵形,稀長圓狀披針形,長4-10 (-13)厘米,寬1.5-4 (-5)厘米,頂端鈍、短尖至漸尖,基部近圓形至微心形,邊緣有不明顯細鋸齒,齒間彎缺處常有1枚細小有柄杯狀腺體,成長
疏齒巴豆的介紹
疏齒巴豆,學名Croton limitincola Croiz. ,大戟科,巴豆屬,灌木,嫩枝、葉下面、葉柄和花序均被貼伏臘質星狀毛,枝條無毛。葉薄革質,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雄花萼片卵形,雄蕊花絲具綿毛;雌花萼片披針形,蒴果近球形,被蠟質貼伏星狀毛。花期9-11月。生于密林中,少見。
延輝巴豆的介紹
延輝巴豆,學名:Croton yanhui Y. T. Chang,為大戟科,巴豆屬灌木或小喬木,一年生枝條、葉柄、花序軸及果均密被蠟黃色糠秕狀粉,老枝無毛。葉薄革質,花未見。果序總狀,宿存萼片三角形,兩面被星狀毛,蒴果橢圓狀,果梗短,種子橢圓狀,光滑,有褐色斑紋。果期9月。生于山地密林中。
海南巴豆的形態特征
落葉或半落葉灌木,高3一5米;幼枝及嫩葉兩面被星狀柔毛。葉紙質,倒卵形、長圓狀倒卵形或倒披針形,稀橢圓形,長4一12厘米,寬1.5-4.5厘米,頂端圓鈍或急尖,基部漸狹,邊緣有不規則疏細齒和腺體,側脈5-8對,通常葉背最下的1對側脈上著生無柄的杯形腺體;葉柄長5一10毫米,被星狀毛;托葉鉆形,
卵葉巴豆的介紹
卵葉巴豆,學名Croton caudatus Geisel. Croton.,大戟科,巴豆屬,攀緣灌木,嫩枝、葉柄、花序和果均密被星狀糙硬毛;枝條近無毛葉紙質,卵圓形,花瓣長圓形,雌花萼片卵形,子房密被星狀糙硬毛,果近圓球狀,密被黃棕色星狀糙硬毛。花期5月。生于海拔500-600米疏林中。
巴豆葉的生理特性
灌木或小喬木,高3-6米;嫩枝被稀疏星狀柔毛,枝條無毛。葉紙質,卵形,稀橢圓形,長7-12厘米,寬3-7厘米,頂端短尖,稀漸尖,有時長漸尖,基部闊楔形至近圓形,稀微心形,邊緣有細鋸齒,有時近全緣,成長葉無毛或近無毛,干后淡黃色至淡褐色;基出脈3(-5)條,側脈3-4對;基部兩側葉緣上各有1枚盤狀
銀葉巴豆的介紹
銀葉巴豆(Crotoncascarilloides),又名里白巴豆,為大戟科巴豆屬下的一個種。 莖圓柱形,新生枝、葉、葉柄、花序均被銀白色鱗腺,鱗腺圓形,枝條具粗皺紋。葉互生;薄革質,披針形、倒披針形或橢圓形,花萼、花瓣均具白色緣毛;雄蕊多數,,花絲下部被白色長柔毛;雌花子房和花柱密被鱗腺。蒴果
巴豆屬的描述介紹
喬木或灌木,稀亞灌木,通常被星狀毛或鱗腺,稀近無毛。葉互生,稀對生或近輪生;羽狀脈或具掌狀脈;葉柄頂端或葉片近基部常有2枚腺體,有時葉緣齒端或齒間有腺體;托葉早落。 花雌雄同株(或異株),花序頂生或腋生,總狀或穗狀;雄花:花萼通常具5裂片,覆瓦狀或近鑷合狀排列;花瓣與萼片同數,較小或近等大;腺
巴豆藤的形態特征
攀援灌木,長約3米。莖具髓,初時被黃色平伏細毛,老枝漸禿凈,暗褐色,具縱棱,密生褐色皮孔。羽狀三出復葉,長12-18厘米;葉柄長占4-7厘米,葉軸上面具狹溝;托葉三角形,脫落;小葉倒闊卵形至寬橢圓形,長5-9厘米,寬3-6厘米,先端鈍圓或短尖,基部闊楔形至鈍圓,頂生小葉較大或近等大,具長小葉柄,
巴豆的功能主治
瀉寒積,通關竅,逐痰,行水,殺蟲。治冷積凝滯,胸腹脹滿急痛,血瘕,痰癖,瀉痢,水腫,外用治喉風,喉痹,惡瘡疥癬。治冷積凝滯,胸腹脹滿急痛,血瘕,痰癖,瀉痢,水腫,喉風,喉痹,惡瘡疥癬。 ⒈峻下冷結:適用于冷結便秘,腹滿刺痛;或小兒乳食積滯,痰多驚悸。 ⒉攻痰逐水:可治水腫脹滿,二便不通之癥;
巴豆的藥理作用
⒈對消化系統的作用口服巴豆油半滴至一滴,即能產生口腔、咽部及胃部的灼熱感,并有催吐作用.巴豆油至腸內遇堿性腸液,水解后釋放出巴豆酸,刺激腸黏膜,使之發炎,增加分泌,促進蠕動,于0.5~3個小時內產生劇烈腹瀉,伴有劇烈腹痛和里急后重.巴豆油能直接作用于腸肌,低濃度巴豆油乳劑使在位或離體兔小腸興奮;
巴豆霜的介紹
巴豆霜,中藥名。為巴豆的炮制加工品。分布于西南及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具有峻下冷積,逐水退腫,豁痰利咽;外用蝕瘡之功效。常用于寒積便秘,乳食停滯,腹水臌脹,二便不通,喉風,喉痹;外治癰腫膿成不潰,疥癬惡瘡,疣痣。
巴豆酰輔酶A水合酶CDYL調控組蛋白巴豆酰化影響精子發生
組蛋白修飾是表觀遺傳學研究的重要方向,其影響了基因的表達調控,和眾多生理、病理過程有密切的聯系。除了研究較充分的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外,景杰生物的科學顧問,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課題組近年來鑒定了八種新型修飾,極大地增加人們對組蛋白修飾的認識,開辟了表觀遺傳調控的新領域。之后的一系列后續研究表明,
巴豆霜的生理特性
灌木或小喬木,高2~10m。幼枝綠色,被稀疏星狀毛,老枝無毛。單葉互生;葉柄長2~6cm;托葉線形,長2~4mm,早落;葉膜質卵形至長圓狀卵形,長5~15cm,寬2.5~8cm,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近葉柄處有2枚無柄的杯狀腺體,葉緣有疏淺鋸齒,齒尖常具小腺體,幼時兩面均有稀疏星狀
巴豆霜的生長環境
生于山野、丘陵地,房屋附近常見栽培,分布于西南及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光葉巴豆的功效介紹
瀉寒積,通關竅,逐痰,行水,殺蟲。 治冷積凝滯,胸腹脹滿急痛,血瘕,痰癖,瀉痢,水腫,外用治喉風,喉痹,惡瘡疥癬。 ①《本經》:主傷寒溫瘧寒熱,破癥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腫。蕩練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谷道。去惡肉。 ②《別錄》:療女子月閉,爛胎,金瘡膿血不利,丈夫陰頹,殺斑螫毒。
光葉巴豆的臨床應用
①防治白喉對白喉密切接觸者,病人家屬、白喉恢復期患者、健康帶菌者,以及輕癥白喉病例,均可采用光葉巴豆泥局部貼敷的方法加以防治。方法:將除去內外殼的生光葉巴豆仁0.5克在消毒乳缽中研成泥狀(或加朱砂0.5克共研),挑取綠豆大的膏點,置于約1.5厘米平方的膠布上。貼于兩眉間印堂穴,或頸部扶突穴,經6
寬昭巴豆的形態特征
灌木,高1-4米;嫩枝、 花序和果均散生疏展星狀毛;枝條無毛。 葉紙質,形狀大小變化大,卵狀披針形、披針形、橢圓形至倒卵狀橢圓形,長3-7厘米,寬1-2.5厘米,頂端短尖至漸尖,尖頭鈍,基部闊楔形,全緣,嫩葉干后常欖綠色,成長葉無毛;側脈(2-)3-5對,纖細;下面基部中脈兩側通常各有1枚具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