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Antpedia LOGO WIKI資訊

    中國版諾獎頒發:施一公潘建偉等3人獲未來科學大獎

    9月9日下午,有“中國版諾貝爾獎”之稱的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清華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北京大學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教授許晨陽分別獲得“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獎金各為100萬美元。 百度的李彥宏、騰訊的馬化騰和網易的丁磊都來了。為表正式,他們還穿了西裝,打著領帶。在任何一個互聯網峰會,這樣的嘉賓陣容,都算“高配”。 但他們只是活動的主角之一。坐在他們的旁邊的,是北京大學教授饒毅、哈佛大學講席教授謝曉亮,美國工程院院士李凱…… 這里是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布會。 9月9日,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名單在北京揭曉。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和北京大學教授許晨陽各自捧走了100萬美元獎金。 每人的100萬美金,都由四位企業家捐贈人共同捐贈。 對標諾貝爾,民......閱讀全文

    中國版諾獎頒發:施一公潘建偉等3人獲未來科學大獎

      9月9日下午,有“中國版諾貝爾獎”之稱的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清華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北京大學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教授許晨陽分別獲得“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獎金各為100萬美元。  百

    2021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即將揭曉!

    2021年9月12日(星期日)10:00,中國首個由科學家、企業家共同發起的民間公益組織頒發的科學大獎——未來科學大獎,將正式揭曉2021年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名單!歷屆獲獎人 2016年至今,未來科學大獎共評選出20位獲獎者,獲得了科學和社會領域的廣泛認可。他們

    未來科學大獎: 用國際化“玩法”做“中國諾獎”

       11月18日,是科學界的“大日子”。當天下午,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在京舉行頒獎典禮。  著黑西裝,打領結,左側口袋裝著口袋巾——盛裝出席的科學家,是今天的絕對主角。  他們是生命科學獎得主李家洋、張啟發,物質科學獎得主馬大為、馮曉明、周其林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得主林本堅。生命科學獎另一位得主

    張亭棟、王振義獲“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 2020年9月6日上午10時30分許,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亭棟、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王振義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生命科學獎”。獎金為100萬美元獎金,使用方式不受限制。 獲獎評語:表彰他們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獲2020年度蔡司研究獎

    ?近日,德國蔡司公司正式公布,授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2020年度蔡司研究獎,以表彰他在光量子信息領域,特別是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方面的杰出貢獻。  蔡司公司發布的新聞通稿指出,潘建偉作為國際量子信息技術研究的引領者之一,在量子通信方面的先驅性研究使得安全實用的遠距離量子密碼技術成為可能;同時

    “中國版諾貝爾獎”未來科學大獎公布!四院士獲獎

      未來科學大獎(Future Science Prize)是由華裔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設置“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大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元,于2016年首次頒發。旨在獎勵在大中華地區(包含中國大陸地區、香港、澳門及臺灣)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

    對標諾獎,2022未來科學大獎即將揭曉!

      2022年8月21日(星期日)上午10:00,由科學家、企業家共同發起的民間公益組織頒發的世界級科學大獎——未來科學大獎,將正式揭曉2022年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名單。歷屆獲獎人  2016年至今,未來科學大獎共評選出20余位獲獎者,獲得了科學和社會領域的廣泛認可。他們

    施一公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

      一項“有望拿下諾貝爾獎”的科研發現  身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學系建系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施一公的歸國被看作是中國新一代海歸科學家的杰出典范。回國后,他為改善中國學術風氣與科研環境做出了巨大努力,同時在科學探索之路上繼續碩果累累,2015年,他率領團隊解析了超高分辨率的剪接體三維結構,被業界稱

    2020陳嘉庚科學獎公布 施一公等人獲獎

    ? 8月28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獲獎項目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獎人。 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于2019年1月1日啟動,經過推薦、有效候選項目評審、國內外同行專家通信評審、正式候選項目評審和理事會終審等幾個階段,最終產生5項陳嘉庚科學

    潘建偉:“量子夢”托起中國夢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中國夢,都在自己的位置上為之努力,我選擇的方式是研究量子物理。”潘建偉說。  對這位44歲的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來說,“量子夢”始于二十多年前。1992年,中科大近代物理系本科生潘建偉在畢業論文中,不乏莽撞地向量子力學理論提出質疑。  從普通人的眼光來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