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數據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2018年1月經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近日由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辦法》旨在進一步加強和規范科學數據管理,保障科學數據安全,提高開放共享水平,更好地為國家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提供支撐。 這是我國第一次在國家層面出臺科學數據管理辦法。當前,為什么要加強科學數據管理?對提升國家科技創新水平發揮什么作用?如何保障科學數據安全、提高開放共享水平?科技部有關負責人和專家作了解讀。 科技創新越來越依賴數據,但科學數據管理在我國屬于“短板中的短板” “科學數據是國家科技創新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性戰略資源,是信息時代傳播速度最快、影響面最寬、開發利用潛力最大的科技資源。”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司長葉玉江介紹。 大數據時代,科技創新越來越依賴于科學數據綜合分析。當代科學技術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大科學、定量化研究特點,科技創新越來越依賴于大量、系統、高可信度的科學數據,對科學數據的綜合......閱讀全文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科學數據管理辦法》,辦法規定了科學數據的管理職責、采集交會、共享利用等。詳情請見全文:科學數據管理辦法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進一步加強和規范科學數據管理,保障科學數據安全,提高開放共享水平,更好支撐國家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科學數據管理辦法》,辦法規定了科學數據的管理職責、采集交會、共享利用等。詳情請見全文: 科學數據管理辦法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進一步加強和規范科學數據管理,保障科學數據安全,提高開放共享水平,更好支撐國家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
近日,我國首次在國家層面出臺《科學數據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大力推進科學數據資源的開放共享,特別是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產生的數據,要求進行強制性匯交,否則項目不予驗收。 科學數據為什么要強制上交?科研工作者以后如何上交科學數據?記者采訪了科技部相關負責人和有關專家。 強制上交科學
《科學數據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2018年1月經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近日由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辦法》旨在進一步加強和規范科學數據管理,保障科學數據安全,提高開放共享水平,更好地為國家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提供支撐。 這是我國第一次在國家層面出臺科學數據管理辦法。當前,為
《科學數據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2018年1月經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近日由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辦法》旨在進一步加強和規范科學數據管理,保障科學數據安全,提高開放共享水平,更好地為國家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提供支撐。 這是我國第一次在國家層面出臺科學數據管理辦法。當前,為
大數據驅動的管理與決策研究重大研究計劃2016年度項目指南 移動互聯環境下的新興技術快速發展與應用(如物聯網、云計算、可穿戴設備、人工智能、增強/虛擬現實等)催生了新模式、新業態和新人群,為社會經濟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大數據應用創新領域,并為學術界、產業界以及政府
科學大數據引擎發布儀式。10月27日,2016年全國高性能計算學術年會(HPC China 2016)在西安舉行。剛剛斬獲《2016年中國高性能計算機TOP100排行榜》廠商份額8連冠的中科曙光,在大會期間發布了國內第一個科學大數據引擎”。用曙光公司董事總裁歷軍的話說,科學大數據
科學數據是國家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性戰略資源,在當今大數據時代,科技創新越來越依賴于對科學數據的分析挖掘和綜合利用。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科學數據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 《辦法》出臺有何重大意義?主要任務和工作部署是什么?記者4日采訪了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司長葉玉江和國家科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科學數據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進一步加強和規范科學數據管理,保障科學數據安全,提高開放共享水平,更好地為國家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提供支撐。 科學數據是國家科技創新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性戰略資源。近年來,隨著我國科技投入不斷增長,科技創新能力
5月27日至28日,由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主辦(以下簡稱“中心”),上海市數據科學重點實驗室(復旦大學)、悉尼科技大學數量計算與智能系統(UTS: QCIS)以及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聯合協辦的第一屆國際數據科學大會(ICDS2014)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國際會議中心召開。
“大數據的概念聽上去和云計算一樣,有些‘高大上’,但是大數據絕不是一個空泛的口號,事實上它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存面貌,更為科學研究帶來重大的機遇。”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所研究員郭華東說。 依托海量的數據狀態和云級別的數據處理能力,大數據以其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
以“科學大數據的前沿問題”為主題的第507次香山科學會議2014年10月22~24日在北京舉行。本次會議旨在明晰科學大數據發展趨勢,總結出對科學大數據前沿問題的共識和具有學科生長點意義的非共識問題,分析目前國內現狀,對未來科學大數據與數據科學的發展方向達成共識,為我國在科學大數據領域的發展及有關
今天,世界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如何適應這樣的時代、引領這樣的時代,是每一個科學領域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說,基礎科學的進展依賴于數據的獲取與分析。今天,數據量爆炸式增長、數據處理工具不斷改進,給基礎科學帶來了新機遇和新挑戰。 1 大數據賦予基礎研究新特征 面對大數據時代空前的數據爆
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它不僅孕育了亞洲幾大河流,被稱為“亞洲水塔”,也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放大器。因此,青藏高原科學數據的整理和共享,對于科學家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來說意義重大。 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建立的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下稱數據中心)就是這樣一個匯
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組學數據庫權威雜志《核酸研究》對前一年的全球基因組數據庫建設進行總結,鮮見地在美英兩個老牌的數據庫以外,提到了中國的GSA(組學原始數據歸檔庫)。 “美國國立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
近年來,山東省科技投入不斷加大,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在長期科學研究實踐中,產生積累了海量的具有科學價值和實用意義的科學數據,但由于缺乏規范管理,科學數據在開發利用、開放共享、安全保護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亟需在省政府層面制定出臺科學數據管理的政策制度。《科學數據管理辦法》(國辦發〔2018〕17號)
衛星上天、大科學裝置崛起、大科學項目啟動……近年來,我國受世界矚目的科技項目越來越多,除了挑戰高難度的工程技術、科學問題,它們更大的價值或許是普通人想不到的———源源不斷產生大量的科學數據。 大量一手科學數據是一種極其重要的戰略性資源。但雜亂無章堆放的數據很難被加以利用并產生價值。如何讓與日俱增
本文介紹了糧倉CO2濃度自動監測系統在糧食儲藏工程中的應用,用紅外線氣體分析器監測糧倉CO2濃度精度高,性能可靠,能夠長期連續在線測量,為氣調糧庫的CO2濃度控制提供了有效途徑。而其中CO2自動監測系統是采用先進的檢測和自控技術實現糧倉CO2濃度的全自動測量和數據處理的系統。該系統是實現氣調工藝、確
最近,在信息科技領域,繼云計算之后,“大數據”一詞成為媒體爭相追逐的焦點。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首席科學家李國杰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科技界應高度關注大數據研究這一新的發展方向,從大數據應用中發現挑戰性的科學問題,推動以大數據為基礎的第四科學范式,促進形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科學數據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受關注。7月24日至27日,第五屆(2018)中國科學數據大會在黑河市召開,通過主題演講、專題論壇、主題展覽等形式,進一步促進科學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與應用發展,并為相關領域的青年科學家提供成長舞臺。 本屆會議以“科學數據與人工智能”為主題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科學數據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受關注。7月24日至27日,第五屆(2018)中國科學數據大會在黑河市召開,通過主題演講、專題論壇、主題展覽等形式,進一步促進科學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與應用發展,并為相關領域的青年科學家提供成長舞臺。 本屆會議以“科學數據與人工智能”為主題
“要動員全國的科研力量,資源共享,把嫦娥一號獲取的科學探測數據毫無遺漏地分發給全國科學家研究與應用,進而實現繞月探測工程的最大化和最優化的科學產出。”中國科學院院士、繞月探測工程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繞月探測工程科學應用專家委員會主任歐陽自遠,不止一次對《科學時報》記者說這句話。在7月8日舉行的繞月探
“科學數據不僅有科研價值,它還有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只有在共享平臺上實現數據的共享和流動,數據才能不斷升值。”在9月17日召開的973計劃資源環境領域項目數據匯交工作會議上,數十位在研項目研究骨干、項目匯交聯絡人和主管部門領導共同研究科學數據的匯交與共享工作。中國工程院院士、數據匯交中
“科學數據不僅有科研價值,它還有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只有在共享平臺上實現數據的共享和流動,數據才能不斷升值。”在9月17日召開的973 計劃資源環境領域項目數據匯交工作會議上,數十位在研項目研究骨干、項目匯交聯絡人和主管部門領導共同研究科學數據的匯交與共享工作。中國工程院院士、數據
4月10日,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牽頭承擔的國家發改委促進大數據發展重大工程項目“科學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與創新應用示范”啟動會在京召開。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等項目參加單位20余人參加會議。 項目負責人、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主任廖方
二十一世紀是數字化和信息化時代,數字化電廠建設在我國經過多年的發展和應用研究,已經有了越來越豐富和完善的概念。近年來,電力企業在電廠數字化建設上有較大的投人和應用,實現電廠生產運行數字化、管理的信息化,建設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的數字化電廠,已經成為發電企業的建設目標。 目前,從電廠的設計
自科技部啟動第一批科學數據共享項目,到涉及地球系統科學、人口與健康科學等領域的6個科學數據共享平臺被納入首批認定的23個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我國在科學數據共享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上,實現了從項目建設到“以用為主、開放共享”的長期運行服務模式的轉變。 在這個過程中,我國重大科研項目產生的數據
生物醫學大數據廣泛涉及人類健康相關的各個領域:臨床醫療、公共衛生、醫藥研發、醫療市場與費用、個體行為與情緒、人類遺傳學與組學、社會人口學、環境、健康網絡與媒體數據。 大數據(big data)是指由于容量太大和過于復雜,無法在一定時間內用常規軟件對其內容進行抓取、管理、存儲、檢索、共享、傳輸和
近年來,隨著人類步入信息化時代,“大數據”這個概念越來越被人們所熟知。根據國際數據公司的預測,到2025年,全球大數據規模將達到2016年的10倍。郭華東 “數據不但正在加速改變著人類的生活,作為人類的新型戰略資源,大數據已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戰略高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認為,
10月28日至11月2日,第23屆國際科技數據委員會(CODATA)大會暨第28屆CODATA全會在臺北市召開。第23屆CODATA大會由CODATA主辦,中國臺北中央研究院承辦,會議以“開放數據與信息:變化中的地球(Open Data and Information for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