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杰院士談“曙光一號”研發收獲
中科院院士李國杰(右)在“曙光一號”誕生20周年活動上 12月23日上午消息,由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和曙光公司聯合舉辦的“曙光一號”高性能計算機誕生20周年紀念活動日前在北京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杰回顧了“曙光一號”的誕生過程,并談論了整個研發過程中的收獲。 中國第一臺高性能計算機“曙光一號”于20年前問世,它是在國家“863”計劃支持下,推動了中國高性能計算機正式產業化發展的第一步。曙光一號計算機,還打破了國外IT巨頭對中國信息技術的壟斷。曙光一號誕生第三天,西方國家便宣布解除10億次計算機對中國的禁運。 整個“曙光一號”的研制過程中,李國杰帶領幾個人在美國“插隊”,不到一年時間,就成功研發出“曙光一號”,而整個過程投入的經費只有200萬元。 李國杰說,“這么點錢、這么點人就能很快把這個事情做出來。所以‘曙光一號’的意義是它探索了一條在改革開放的環境下,怎么去做科研,怎么發展高科技,并實現產業化的一條道路。這個......閱讀全文
李國杰院士談“曙光一號”研發收獲
中科院院士李國杰(右)在“曙光一號”誕生20周年活動上 12月23日上午消息,由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和曙光公司聯合舉辦的“曙光一號”高性能計算機誕生20周年紀念活動日前在北京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杰回顧了“曙光一號”的誕生過程,并談論了整個研發過程中的收獲。 中國第一臺高性能計算機“曙光
李國杰:用教育傳遞科學DNA
李國杰院士接受專訪 69歲的李國杰院士曾長期擔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他的頭銜很多:中國工程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科院計算所首席科學家等。不過,在他的學生的描述里,他更像一位親切的長者——這是一個“總是對教育親力親為的院士”,一個“很像家長的老師”,一個
李國杰院士:算力網絡前景光明、挑戰巨大
信息社會進入智能化新階段,信息基礎設施的主要作用已不是解決連通問題,而是為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提供充分的分析、判斷和控制能力,因此,計算能力和大數據資源成了新的信息基礎設施的關鍵。算力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新生產力,必須實現基礎設施化。算力和GDP呈正相關的關系,未來“算力指數”可能是比“電力指數”更重要的
李國杰院士:科研工作為何效率低下
“我們是否應當反思一下,科研開發除了對個人評職稱和為本單位排名次起加分作用外,能否對整個社會進步真正產生較大的影響?”日前,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首席科學家李國杰院士在深圳舉行的“2011中國計算機大會”上,痛批低效研究開發,對于大量無用甚至無效的研究,他認為是群體性“糊涂”。 據介紹
李干杰會見聯合國訓研所總干事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李干杰6月25日在京會見了來訪的聯合國訓研所總干事洛普斯先生一行,雙方就進一步開展環境領域內合作事項充分交換了意見。 李干杰首先對洛普斯先生一行來訪表示熱烈歡迎,并簡要介紹了中國環境保護的總體情況。李干杰說,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并把它當作一項基本國策,采取
李國杰院士:要做有用的研究,不要只怪罪環境
“現在很多人做研究僅僅是從論文到論文,論文中脫離實際的假設越來越多,把權衡取舍當科研,搞一堆的符號嚇唬人……”在日前于中科院研究生院舉行的“院士大講堂”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杰發表演講,一再強調要做“有用的研究”,并告誡臺下眾多的中科院研究生,科研環境由每一個科研工作者構成,與其只會怪
李干杰會見聯合國環境署副執行主任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李干杰今日在京會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副執行主任穆罕默德一行。雙方就進一步加強中國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合作進行了交流。 李干杰首先對穆罕默德一行訪問環境保護部表示歡迎,他說,中國環境保護部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合作始于20世紀70年代,經過多年合作已逐步形成了長期、穩定的合作伙伴
李國杰院士:科學技術首先是生命的保障
在汶川特大地震的緊急救災中,我們感受到衛星電話、遙感遙測、生命探測儀等先進科學技術在危難時機的特殊作用,但幾萬同胞喪失生命、幾十萬鄉親失去家園的慘重損失刺痛了每一個科技人員的心。如果我們有能力提前一天作出地震預報,將挽救多少生命! 我們常說,科技是生產力,落后就要挨打。其實,科學技術首先是生命的保
李國杰院士談信息產業重點發展方向
對科技界來說,今年可謂是一個“規劃年”。 從今年年初開始,“十二五”規劃的起草工作就已全面啟動。與此同時,作為“十二五”規劃編制重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也一直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從國家發展改革委傳來的消息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已厘定為新興信息產業、生物產業、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
李國杰:2010年科研投入七千億 效率低下
李國杰院士:科研工作為何效率低下? 投入增多難掩精神“缺鈣” “我們是否應當反思一下,科研開發除了對個人評職稱和為本單位排名次起加分作用外,能否對整個社會進步真正產生較大的影響?”日前,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首席科學家李國杰院士在深圳舉行的“2011中國計算機大會”上,痛批低效研究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