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0日,AOAC中國區年會暨食品安全技術與標準國際研討會在青島隆重召開。本次大會報告主題是食品安全形勢、突發事件及對策與方法驗證、質量控制和實驗室認可,然后舉辦了四場專題報告,主題分別是天然毒素檢測技術,食品中污染物和殘留的檢測技術,微生物、基因檢測技術和食品添加劑、食品營養與過敏原檢測。
2011AOAC中國區年會暨食品安全技術與標準國際研討會大會報告現場
推薦閱讀:2011 AOAC中國區年會暨食品安全技術與標準國際研討會開幕
大會報告
報告題目:我國食品安全科技支撐體系建設
報告人:國家質檢總局科技司科研管理處副處長王甲正先生
國家質檢總局科技司科研管理處副處長 王甲正 先生
王副處長主要介紹了科技對保證食品安全的重要意義,國家政策法規對食品安全領域研究的支持,我國食品安全科技體系建設成效,食品安全科技體系建設特點質檢系統質檢食品安全科技面臨的形勢等五部分內容。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科技是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強大武器。2009年《食品安全法》、《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等政策法規,為食品安全領域研究提供了支持。
食品安全科技的科技立項和資源投入方面,“十一五”期間資金總投入超過4億,質檢公益項目150多項,質檢總局立項1000多項,部分實驗室的儀器裝備已超過發達國家官方實驗室。科技攻關成效明顯,完成全國污染物監測網、進出口食品安全監測與預警網等“十五”食品安全重大專項;實現同時檢測500多種農藥,300余種獸藥多殘留檢測;制(修)訂國家標準203項,制定國家標準7項;開發165項實驗室檢測方法和相關技術,研制出15種我國急需的標準物質和試劑;建設15個食品安全示范區和130余個示范基地;獲得國內專利328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5項。雖然食品安全科技體系實行技術機構的網絡布局,科研周期大大縮短,成果有效性大幅提升,協同創新能力切實增強;但是仍急需有效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急需體改有效服務食品產業健康發展能力,急需提高服務外貿的技術支撐能力。所以,要落實國家重大科技部署,落實好“科技質檢”的建設任務,落實好“食品安全科技工程”建設任務,落實好“食品安全創新能力建設”任務,積極推進食品安全檢驗技術成果轉化。
報告題目:中國進出口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
報告人:國家質檢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副局長林偉博士
國家質檢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副局長 林偉 博士
林副局長向大家介紹了中國食品安全法規體系和中國進出口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談到食品安全,中國有句古話“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我國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結合中國實際情況,逐步建立起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體系。2009年,中國出臺了《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這兩部法的出臺,建立了我國食品管理體制。該體制是四位一體,包括監管、生產、銷售和消費。其中,食品生產經營者是第一責任人,應按照法律法規和國家標準進行生產,同時要保障食品安全;政府部門應當承擔食品安全的監管責任,形成協調有序、分段管理的監管機制,衛生部承擔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標準制定、信息公布和資格認定等總體協調;行業協會應當承擔行業自律的責任;全社會要形成監督的氛圍。
在進出口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方面,中國政府也尤為重視,凝聚了幾代人的心血。對進口食品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建立進口食品管理體系,從食品入境前、口岸和進口后等三個環節全方位完善管理;二是對境外生產加工企業實施衛生注冊制度;三是對高危產品實施檢疫許可,入境前要進行逐批次的檢驗;四是境外食品出口商要到質檢總局備案,這項工作正在不斷推進。這樣,即從源頭到入境的檢驗和監管,全方位保障食品安全。在出口食品方面,也堅持了這樣的理念,預防為主、全過程監控的管理體系。它包括三個環節,原料生產商要備案,監控疫病疫情;生產加工商也要備案,并且要按照食品安全法,嚴格檢驗原料和成品;口岸查驗,加強監督抽查。在這樣的管理體制下,進一步保障進出口貿易的食品安全。
報告題目:確保食品安全的實用微生物檢測方法
報告人:AOAC 主席羅素·弗勞爾博士
AOAC 主席 羅素·弗勞爾 博士
弗勞爾博士向大家介紹了檢測食品中微生物的方法,首先要收集食物樣品,然后制備成勻漿并加以分析。微生物學測試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常常不能用于測試大量的樣品,采樣計劃的選擇可能導致結論的錯誤,所完成的樣品決定了結果,沒有原因和控制等。微生物學測試常用于建立基線數據、控制原料、確定高污染物、評定環境控制、驗證PO和FSO的依從性、驗證HACCP和GHP系統的控制性等。如果樣品計劃和測試在允許的實際應用范圍內,微生物學標準對大量驗證可接受性是有用的;對于食品安全系統或過程打算持續進行的驗證,采取Lot/Batch測試或許是有用的。
報告題目:檢驗檢疫行業標準與中國食品進出口
報告人:國家認監委科技與標準管理部主任 史小衛 女士
國家認監委科技與標準管理部主任 史小衛 女士
史主任向大家介紹了CNCA情況,檢驗檢疫行業標準總體概況和地位,檢驗檢疫行業標準與中國食品進出口的關系,及SN行業標準的制修訂流程等內容。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CNCA)成立于2001年8月29日,CNCA是國務院決定組建并授權的,履行行政管理職能,統一管理、監督和綜合協調全國認證認可工作的主管機構。CNCA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實驗室的資質認證和能力驗證,負責進出口食品和化妝品生產、加工單位衛生注冊登記,負責檢疫檢驗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工作,以及其他相關的標準化活動。根據《進出口商檢法》和相關的條例,法定目錄表中的商品檢測需遵循SN標準。SN標準主要包括2個部分,主要是分析測試方法(超過50%),一部分是出入境合格評定程序。SN標準是推薦性標準,并且通過引用法律法規強制實施。
中國的標準體系框架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進出口食品檢驗標準主要包括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和檢驗檢疫行業標準。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由衛生部主管頒布,標準的編號由國家標準委提供;農藥和獸藥最大殘留的國家標準由國家衛生部門會同農業部門發布。進出口食品應根據國家質檢總局確定的檢驗檢疫要求進行檢驗,國家質檢總局確定的檢驗檢疫要求即包括SN標準。食品專業行業標準的制修訂流程包括提交需求、確定標準項目和標準起草,以GB/T 1.1-2009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的標準結構與編寫,GB/T 20000.2-2009標準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的采用國際標準,SN/T 0001-1995出口商品中農藥、獸藥殘留量及生物毒素檢驗方法標準編寫的基本規定,SN/T 0005-1996出口商品中農藥和獸藥殘留量及生物毒素生物學檢驗方法標準編寫的基本規定為工作指南。方法驗證程序要有實驗室內驗證和實驗室間驗證,實驗室內要對特異性、線性、檢出限、定量限、重復精度、所有基質、和準確度和回收率進行驗證,實驗室間驗證要求至少有8家協同實驗室,至少有2~3種代表性基質,至少3個水平(包括LOQ)。
,
報告題目:AOAC SPIFAN(嬰兒配方奶粉及成人營養素國際標準)項目進展
報告人:AOAC理事、嬰幼兒配方奶粉及成人營養素國際標準項目主席戴爾·蘇利安博士
AOAC理事、嬰幼兒配方奶粉及成人營養素國際標準項目主席 戴爾·蘇利安 博士
嬰兒食品和成人營養品是世界上最嚴格管理的一些食物材料,因此,這些產品中正確的營養素含量水平很關鍵,而且行業內好的分析測試方法也很重要。對于成人營養素,大多數AOAC測試方法來自上世紀80年代,或者更早,自從那時已有許多新品,包括許多新的原料,致使在某些環境下舊方法的失敗。
AOAC國際聯手全球主要的成人營養素公司,開發出一套現代化的流程方法,參與的公司主要有Nestle、Abbott、Danone、Fonterra、Mead Johnson、Perrigo-PBM和Pfizer等,AOAC與這些公司合作,確定和區分了25種關鍵營養素,需要新的分析測試方法。蘇利安博士介紹了有關SPIFAN計劃的細節和用于現代方法的流程,該流程依賴于投資者、工作團隊、專家審核和研究主管。
報告題目:開發茶葉653種農藥多組分殘留檢測技術——建立AOAC官方方法研究進展
報告人: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龐國芳院士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 龐國芳 院士
世界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世界各國食品安全戰略地位的確立和國際貿易農藥殘留限量門檻的高筑,都呼喚高通量殘留分析技術。目前,世界17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制定了茶葉中800余項農藥殘留限量標準MRL,世界各國對茶葉中農藥殘留限量要求越來越多、越來越嚴,多組分殘留AOAC標準研究勢在必行。龐院士開發出653種農藥多組分殘留同時檢測技術,GC-MS&LC-MS/MS分析程序適用于綠茶、紅茶、普洱茶、烏龍茶中653種農藥和化學污染物殘留的定性和定量測量。該方法實現了多類別多品種同時檢測,方法靈敏度滿足國際貿易要求,擁有五大創新點:第一次實現了用乙腈從茶葉基質中提取653種以上的農藥殘留,而不使用含氯有機試劑;第一次研究開發了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leanet-TPT三元SPE柱,實現了對茶葉基質中653種農藥殘留的凈化;第一次設計了GC-MS和LC-MS/MS按時段分組檢測新程序,使多組分殘留分析像單殘留一樣簡單;第一次研究建立了茶葉農藥污染樣品ppb級殘留代謝動力學指數方程,可預測3個月內協同研究樣品殘留水平,預測值與實測值符合率達70%;第一次在2009年AOAC年會上介紹,2010年被AOAC確定為12項優先研究項目之一。總之,符合世界潮流,低碳環保,資源節省,環境友好,和諧發展的要求。
AOAC國際協同研究分為六個階段:第一階段研究460種農藥在混合標準溶液穩定性,查清460種農藥在混合標準溶液中三個月的降解規律,選出穩定性好的農藥;第二階段研究340種農藥在綠茶和烏龍茶中的穩定性,選擇出在茶葉中降解較慢的農藥;第三階段研究271種農藥在茶葉Youden pair樣品中穩定性,為設計國際協同研究方案做了理論基礎的準備;第四階段設計8種不同分析程序系統考察方法Ruggedness,不同人員用不同儀器、不同耗材,在不同污染水平考察方法的經久耐用性;底物階段用降解動力學指數方程對茶葉樣品中農藥含量的預測值與實際值的對比研究,建立兩種茶葉201種農藥ppb級殘留水平降解動力學指數方程3216個;第六階段驗證EU標準對這項AOAC協同研究中農藥識別的適用性,得到16128個離子豐度數據與EU標準負符合率在95.5%以上。向50個多家和地區的240個實驗室征召協同研究者,其中有15個國家和地區的47個實驗室注冊報名參加。為了深入考察協同研究方案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邀請了16個實驗室參加了這項模擬協同研究。這次模擬協同研究不僅發現了成功的經驗,也找到了避免出現離群值的辦法,模擬協同研究結果滿意程度超過了預期。
報告題目:應對食品安全事件,安捷倫全方位檢測方法和解決方案介紹
報告人:安捷倫全球食品應用首席專家PAUL ZAVITSANOS博士
安捷倫全球食品應用首席專家 PAUL ZAVITSANOS 博士
食品安全問題備受國內及全球的關注,食品中污染物要精確、靈敏、快速地進行溯源分析,如農藥、獸藥、霉菌毒素、海生毒素、食品添加劑和過敏原的殘留,及更多食品種類色素中存在的未知化合物的篩選和鑒定,這些都是實驗室化學家和儀器供應商的目標和挑戰。PAUL博士介紹和討論了GCQQQ、GCQTOF、LCQQQ等最新技術及其在食品部門高效分析的應用,并擴展到使用生物和質譜平臺來研究食品可靠性,報告中所提到的研究課題和分析方法與AOAC和實驗室管理標準符合。
報告題目:微生物食品安全的風險管理
報告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劉秀梅女士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 劉秀梅 女士
食品中的致病菌及其毒素、真菌與真菌毒素、病毒、寄生蟲等生物性危害,時刻在威脅著食品的安全,一旦爆發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后果就及其嚴重。在2003~2008年期間,共發生1157起細菌性食源性疾病,引發的因素主要有交叉污染、加工不當、存儲不當、原料變質、原料污染、加工人員污染、設備污染等,另外還有高達13%的情況,原因不明。所以,監測就顯得尤為重要,監測一般有疾病監測、病原監測和主動監測等類別,同時要進行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風險管理與風險評估不同,它是一個與各利益相關方磋商后,權衡政策方案,綜合考慮風險評估,和其它與保護消費者健康、促進公平貿易的相關因素,并在必要時選擇適當的預防和控制措施的過程。
接下來,劉研究員又介紹了即食食品中單增李斯特菌的微生物標準,配方粉中阪崎腸桿菌(克洛諾菌)的標準。另外,還有產品(質量)標準、加工(控制)標準和微生物(控制)標準,用于食品加工工藝及為了控制微生物危害而進行的特殊處理,以及食品加工過程中控制某特定環節病原菌檢出的頻次和濃度。新的(食品安全控制)措施對食品安全目標(FSO)、執行目標(PO)和執行標準(PC)有了更加明確的界定,微生物檢測也有了一般原則,進一步保障了食品的安全。
,
報告題目:AOAC國際標準的驗證
報告人:美國FDA科學家Mary W. Trucksess女士
美國FDA科學家 Mary W. Trucksess 女士
用于檢測污染物和目標分析物的分析方法,常常采用各種技術。從用于定量谷物中毒枝菌素的色譜分析方法,到用于確定食品中三聚氰胺的質譜分析方法,所使用的技術是多種多樣的。選擇一種方法,除了實現預定的應用,最重要的方面是,該方法所提供的數據是真實可靠的。每天都需要真實可靠的數據來確定用于交易的產品的價值,評估人們和動物消費的食品的安全,為食品中不需要的污染物強制執行法規限量。
采用分析方法獲得的數據的質量,可通過檢查分析方法的性能來評估。用來驗證方法性能的可執行的程序已得到科學組織的敘述說明,如AOAC國際。AOAC驗證流程包括單個實驗室驗證方法、同級已證實的方法、測試方法性能、官方方法和替代方法等五部分,討論標準方法需求(SMPR)。對于傳統的合作研究官方方法,將主要聚焦在需求選擇、擬定和測試樣品準備、數據分析、結論提交和方法驗證上。最后,Mary老師還介紹了已驗證方法的適當應用。
報告題目:新奇樣品的前處理技術進展
報告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張玉奎先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玉奎 先生
張院士向大家介紹了目標蛋白的選擇富集,磷酸肽選擇富集,及整套樣品制備裝置等內容。分子印跡混合物顯示了對目標蛋白的選擇性,而且可能在特定蛋白的消耗和富集中成為抗體的任一選擇。帶有優化配合基的固定合金關系色譜分析材料,如ATP,能夠改善磷酸肽的富集選擇。整套樣品制備裝置不僅改善了蛋白質組樣品的分析通量,而且降低了樣品丟失和污染的可能性。
報告題目:NMKL的方法驗證和質量保證
報告人:NMKL/Nordval(北歐食品分析委員會)秘書長Hilde Sk?r Norli女士
NMKL/Nordval(北歐食品分析委員會)秘書長 Hilde Sk?r Norli 女士
如果食品質量被錯誤地評估為合格,或者好的食品被毫無原因地拋棄,實驗室的錯誤結果有可能導致嚴重的相關的健康和環境問題。因此,為了獲得可靠的分析結果,并且避免錯誤的結論,實驗室必須繼續控制和改善他們的分析工作。在歐洲,實驗室需要根據ISO 17025“測試和校準實驗室能力的一般要求”的質量系統來評估,該系統包括影響分析工作結果的每件事情,如組織、人員、分析方法、條件、儀器設備、管理和內部質量控制等。
北歐食品分析委員會(NMKL),是北歐的一家組織,開發并合作驗證用于食物的化學、微生物學和感官分析的方法。另外,NMKL制作不同的指南,并在質量保證方面提供課程/研討班,即包括取樣、儀器校準、方法驗證、方法確認、使用控制圖表、評估測量不確定性、估計回收率和使用參考文獻等。NMKL實施驗證主要依據ISO 5725和IUPAC/AOAC,需要來自至少8家不同水平的相關食品基質的實驗室的有效數據。另外,NMKL有一些準入標準,即合作研究必須提供滿意結果,NMKL也要通過NordVal驗證專有方法。對于這些驗證,包含的專家相互獨立很重要,即他們在測試裝備、特殊試劑和儀器等產品/分配上不能有任何特殊的偏好,因為那可能引起對他們獨立性的懷疑。當實驗室采用合作驗證方法時,他們不需要驗證方法本身,然而對于實驗室哪種付出有效,他們需要核查方法。因此,使用合作驗證的方法是有效的,而且在分析中提供可靠的結果。
報告題目:真菌毒素的方法驗證——是質量控制中的最后還是第一個環節
報告人:歐盟生物毒素標準實驗室,歐盟標準物質與測量研究院Joerg Atroka女士
歐盟生物毒素標準實驗室,歐盟標準物質與測量研究院 Joerg Atroka 博士
在分析團體中,合作分析研究(CMVS)是關鍵過程,目標是塑造方法統計學,統計學可以預測該方法在分析團體中是否能總體上達到目的。CMVS總是強調,不需要一個特別的方法,該方法只能應用在一個特別的實驗室,然而它允許重要的預測,去擴展在不同實驗室得到的結果的95%會同意,這就叫做“重現性限”。
當在一個特別實驗室里使用合作驗證方法時,必須如CMVS那樣核查該方法性能,除非它已參加CMVS。一旦已驗證的方法在一個實驗室被核查,更多重要的結果來保證該方法允許生成有效數據。對于這個最重要的工具是有規律地參與適當的專家測試(PTs)。Joerg博士還簡要介紹了CMVS情況,有意義的性能數據、PTs和相關信息。
報告題目:檢驗檢疫行業標準的驗證技術和程序
報告人: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彭濤博士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 彭濤 博士
中國檢驗檢疫行業標準方法主要用于進出口執法檢測,具有準確性、可靠性、先進性和權威性。方法驗證主要依據SN/T 0001-1995出口商品中農藥、獸藥殘留量及生物毒素、生物學檢驗方法標準編寫的基本規定和SN/T 0001-2012進出口食品中化學污染物及添加劑測定方法標準起草的基本規定(待發布),并堅持滿足進出口食品檢驗需求的原則和適度(性能、成本、效應相平衡)原則。驗證實驗室要通過基于ISO/IEC 17025標準或等同標準的實驗室認可,具有相同或同類檢測項目認可資質,具有驗證活動所需要的人員。設備、設施等;驗證實驗室要選擇具有代表性和公信力,數量不少于8家(8~15家),參加驗證實驗的實驗室應可代表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并適當考慮地區分布,符合隨機原則,不能僅選擇在相關檢測領域能力特別強或經驗特別豐富的實驗室。
方法的預期用途決定了對方法性能的具體要求,驗證參數的選擇應根據方法的預期用途加以確定,依次進行單實驗室驗證和協同驗證。在選擇樣品基質時,應注意樣品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對于樣品基質差異會導致方法的技術參數發生顯著變化時,應分別進行驗證。方法驗證應包括特異性、檢出限、定量限、測定范圍、正確度、再現性、重復性和穩健性等技術參數。SN方法驗證指南的特色之處在于明確了對參與驗證實驗室的資質要求;對于驗證參數的選擇,充分考慮了實用性和可行性,檢出限和定量限必須經過實際樣品驗證;對于典型樣品基質的選擇做出明確規定,并強調適度原則;明確規定了方法的相對回收率和絕對回收率參數;明確了SN方法的測定范圍不僅需要覆蓋中國的容許限量(PL),而且還要覆蓋主要貿易國家和地區的容許限量(PL)。
,
專題報告
專題一:天然毒素檢測技術
天然毒素檢測檢測技術專題報告現場
報告題目:大米中霉菌毒素
報告人:美國FDA真菌毒素專家Mary W. Trucksess博士
美國FDA真菌毒素專家Mary W. Trucksess博士
真菌、霉菌是普遍存在的,它們中的一些能夠生成中等毒性的代謝物,如霉菌毒素等。霉菌素素是小分子生物,是許多重要谷物和油籽的普通污染物,即便是低濃度,對人類和動物也是有毒的。雖然報告說大米中的霉菌毒素是個嚴重的問題,但是在雨季,通過太陽曬米粒,并不能減少谷物的含水量達到足夠的低,阻止在儲存前菌類的生長。隨后,如曲霉屬真菌、鐮刀菌素、青霉菌等霉菌毒素都可在大米中生長,一些主要的霉菌毒素都已在大米中發現。
霉菌毒素(AFT,包括霉菌毒素B1、B2、G1和G2)是某種黃曲霉菌和A.華南毛蕨產生的一組霉菌毒素,廣泛存在于農產品中,如玉米、高粱、大米、棉籽、花生、堅果、椰子核、可可粉、豆類、無花果、姜、肉豆蔻等。AFT被認為是最容易導致肝癌的化合物,而且能夠造成很多不利的生理影響。
報告題目:AOAC國際標準室內驗證和協同研究:植物油中黃曲霉毒素的檢測技術
報告人:山東檢驗檢疫局生物毒素實驗室主任、國家質檢總局生物毒素基準實驗室技術領銜人鮑蕾博士
山東檢驗檢疫局生物毒素實驗室主任、國家質檢總局生物毒素基準實驗室技術領銜人 鮑蕾 博士
全球消費的食用油可能被黃曲霉毒素污染,對公眾健康造成了危害。雖然食用油中黃曲霉素限量法規在許多國家已經建立,但當前還沒有可以確定食用油被黃曲霉素污染的AOAC已驗證的方法,用來提供可靠的結果去確保消費者和食品安全。
為了確定橄欖油、花生油和芝麻油中的黃曲霉素(黃曲霉素B1、B2、G1、G2和這四種毒素的總和),已開發出和被驗證的方法使用液相色譜免疫親和柱(IAC)。鮑博士的報告聚焦在單實驗室驗證(SLV)和方法的協同研究,該方法的單實驗室驗證(SLV)已在AOAC國際的Journal完成,并達到了AOAC方法性能標準。研究結果顯示,該法具有很好的精確度和重現性,協同研究協議得到方法委員會的允許和同意,來自中國、美國、歐盟、英國、巴西和阿根廷等國家的15個實驗室參與到該協同研究中。
報告題目:歐盟國家基準實驗室霉菌毒素實用方法驗證透視
報告人:歐盟生物毒素標準實驗室,歐盟標準物質與測量研究院Joerg Stroka博士
歐盟生物毒素標準實驗室,歐盟標準物質與測量研究院 Joerg Stroka 博士
在分析霉菌毒素的團體中,必須組織兩種不同類型的方法驗證研究,傳統的合作實驗建立在方法驗證上,而單實驗室驗證(SLV)也作為內部驗證。建立在驗證研究基礎上的協同實驗是一個大趨勢,能達到AOAC/IUPAC協議的要求是相對很長的項目,同時要返回合理、穩定和有意義的數據。另一方面,SLV允許快速響應并需要對那些情況采取快速行動,而且它允許特別實驗室去獲得方法性能數據來支持他們的結果,這是在食品危機中最需要的情況,然而,SLV性能數據允許該方法在其它實驗室可能沒有結果。
AOAC、IUPAC、CEN和ISO等幾個組織,為方法驗證程序出版了指南,這些指南涉及到協同實驗研究協議(AOAC/IUPAC協議)或單實驗室驗證(IUPAC、AOAC、CEN)。Joerg博士比較了不同的驗證程序并介紹如何計劃驗證研究,及該領域中不同協議的概況。
本專題報告情況見下表:
時間 | 報告題目 | 報告人 |
08:30 | 大米中的霉菌毒素 | 美國FDA、真菌毒素專家 Mary W. Trucksess博士 |
09:00 | 國際標準協作研究:植物油中黃曲霉毒素B1,B2,G1和G2的檢測 | 山東檢驗檢疫局生物毒素實驗室主任 AOAC中國區主席 鮑蕾博士 |
09:30 | 歐盟國家基準實驗室霉菌毒素實用方法驗證透視 | 歐盟生物毒素標準實驗室, 歐盟標準物質與測量研究院 Joerg Stroka博士 |
10:00 | 天然毒素檢測技術的'質'的飛躍 | 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市場發展部經理 蔡麒 |
10:50 | 同位素內標在真菌毒素液-質/質聯用檢測技術中的應用 | ROMER國際貿易(北京)有限公司 技術與市場部經理 張喆 |
11:20 | 中藥產品中的真菌毒素檢測 | 上海食藥所 胡青 |
11:50 | 麻痹性和腹瀉性貝毒毒素的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檢測方法研究 | 山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食品農產品檢測中心 生物毒素試驗室副主任 吳振興 工程師 |
專題二:食品中污染物質和殘留的檢測技術
食品中污染物質和殘留的檢測技術專題報告現場
報告題目:安捷倫食品安全篩查全新解決方案
報告人:安捷倫科技(中國)食品項目經理張偉國博士
安捷倫科技(中國)食品項目經理 張偉國 博士
食品安全檢測時全球關注的話題。安捷倫是業內唯一一家在食品安全檢測領域同時擁有化學分析和生物檢測技術的公司,同時安捷倫公司擁有全球的頂級科學家組成的食品團隊,在全球范圍與從事食品安全檢測的專家展開合作,共同應對當前和未來食品安全危機的挑戰。2010年5月14日,安捷倫宣布成功并購瓦里安公司,安捷倫和瓦里安兩家硅谷先鋒雙劍合璧,給行業帶來更加全面的解決方案。食品安全檢測的一個重要的挑戰是復雜機制下的痕量化合物的檢測,如蔬菜中農藥殘留和動物源食品中的獸藥殘留等,安捷倫三重四極桿的質譜技術可有效消除背景基質的干擾,得到復雜基質下痕量化合物的檢測 結果。
隨著食品安全的受關注程度不斷提高,食品安全檢測的難度也在日益加大。最直接的挑戰是待檢測化合物的數目已達到上千種,且隨著新法規的不斷頒布,檢測限量也在逐漸降低,于此同時樣品基質卻越加復雜,這給分析工作者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更為困難的是,當遭遇突發事件時,分析人員有時需對完全未知的化合物進行最終確證分析,這樣的終極挑戰給分析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經驗和知識要求。Agilent 6500系列QTOF質譜儀正是迎接這一挑戰,對未知化合物的鑒別和目標化合物的結果確認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分析手段。6500系列QTOF將靈敏度、質量精確度、掃描間動態范圍完美結合,并且操作簡單,可靠性高。其配有專業的應用軟件供用戶使用,其1600種農藥數據庫及7500種毒物分析庫為相關領域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與效率。
本專題報告情況見下表:
時間 | 報告題目 | 報告人 |
08:30 | T201 "食品和農產品中多種農藥殘留分析的進展與挑戰" | 美國FDA資深科學家Jon Wong 博士 |
09:00 | T202 "安捷倫食品安全篩查全新解決方案" | 安捷倫科技(中國)食品項目經理 張偉國 博士 |
09:30 | T203 "復雜化合物分離分析的解決方案" | 島津公司產品經理 靳松 |
10:00 | T204 "借助液相色譜與質譜(LC / MS)實現對食品安全的高通量分析" | 美國FDA資深科學家王功明 博士 |
10:50 | T205 "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研究與應用" | 北京勤邦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萬宇平 |
11:20 | T206 "在高流通量食品檢測實驗室中高質量標準的農藥檢測" | 歐陸分析技術服務(蘇州)有限公司技術總監Helmut Rost博士 |
11:50 | T207 "借助液相色譜與質譜(LC / MS)實現對食品安全的高通量分析" | 美國FDA資深科學家王功明 博士 |
專題三:微生物、基因檢測技術
本專題報告情況見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