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細胞療法被認為是革命性癌癥療法,而根據英國《自然·醫學》雜志28日在線發表的兩項獨立小鼠研究,歐洲與美國的科學家證明,在加上白介素-1(IL-1)抑制劑后,CAR-T細胞免疫療法將可以更安全,應用范圍也更廣。
前景可觀的CAR-T療法,標志著腫瘤治療進入一個新時代。其本質是一種基因修飾自體T細胞的免疫治療,也是使用患者自己的T細胞進行的“定制化治療”。近期,有兩種類型的CAR-T細胞療法獲批用于治療極其難治的癌癥形式,另外還有更多類型在臨床試驗中顯示出治療效果。然而,這些治療存在嚴重的潛在副作用——可引起死亡的神經毒性和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CRS),這些仍是有待克服的主要挑戰。
由于缺乏動物模型,人們遲遲未能準確了解CAR-T細胞如何導致這些副作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意大利圣拉菲爾科學研究所科學家阿提里奧·博丹澤及其同事改造了小鼠,使它們擁有類似人體的免疫系統。他們發現,CRS和神經毒性都是由炎性分子IL-1引發的,在治療方案中加入抑制IL-1的阿那白滯素可以阻斷該分子。
而在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研究所內,科學家邁克爾·薩德蘭及其同事則使用了另一種小鼠模型,發現CRS是由IL-1和其他炎性分子引起的,并且可以用藥物抑制劑進行治療。除此之外,他們將IL-1抑制劑基因直接插入CAR-T細胞,以此預防而非治療CRS。
在隨附的新聞與觀點文章中,美國貝勒醫學院細胞及基因治療中心科學家認為,兩個獨立實驗室得出的互補性發現表明,通過阿那白滯素靶向IL-1或改進CAR-T細胞設計,可以消除CRS和神經毒性的風險。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小鼠模型只是近似人類疾病情況,因此這些發現還有待臨床試驗的驗證。
癌癥作為致死率較高的疾病之一,一直是人類亟待攻克的難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杜鵬教授和團隊,提出利用植物中的一種蛋白,抑制癌細胞的增殖,從而實現對惡性腫瘤的廣譜抗性。這種跨物種基因工程技術,為人類治療......
代謝重編程作為癌癥的一個顯著特征,體現在腫瘤對營養物質利用方式的改變上,這種變化有助于其無節制地生長和存活。過去幾十年,癌癥代謝研究主要聚焦于葡萄糖,特別是著名的Warburg效應,即癌細胞即便在有氧......
《分子細胞》雜志11日發布了一項研究,指出不同類型的癌癥擁有獨特的分子“指紋”,這些特征可以在疾病早期被檢測到。這項由巴塞羅那基因組調控中心進行的研究發現,利用小型便攜式掃描儀只需幾個小時,就能以極高......
科技的迅猛發展使癌癥診療方法日新月異。在近日舉行的柏林科學周活動中,馬克斯·德爾布呂克分子醫學中心(MDC)向公眾展示了一種基于人工智能(AI)的在線工具,可幫助醫生和患者找到最適合的診療方法。研究人......
約翰霍普金斯金梅爾癌癥中心的科學家們已經確定了16個基因,乳腺癌細胞在逃離腫瘤的低氧區后,利用這些基因在血液中存活。每一種都是阻止癌癥復發的潛在治療靶點,其中MUC1已經在臨床試驗中。這項研究于9月2......
近日,一項發表于《國際癌癥雜志》的研究,分析超25萬人的數據后發現,除了降低膽固醇、保持大腦健康和改善心理健康狀況外,不飽和脂肪酸歐米伽3和歐米伽6還有助于預防各種癌癥——它們的水平越高,患癌風險越低......
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團隊及其國際合作者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三篇研究論文,徹底改變了科學界對小DNA環(ecDNA)在人類癌癥中所起作用的理解。這些研究詳細闡述了ecDNA在近15000例癌癥患者中的......
哪些人更容易隨著年齡增長罹患退行性疾病?哪些人更容易罹患癌癥?“端粒長度的平衡在人類疾病中起了關鍵作用。長端粒更容易導致癌癥,短端粒則更容易患與年齡相關的退行性疾病。”在10月25日舉行的2024年世......
近年來,CAR-T細胞療法在腫瘤治療領域的應用取得了巨大成功,已成為抗擊多種惡性腫瘤的強大武器,僅在國內就有多達六款CAR-T產品獲批上市。而在腫瘤之外,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CAR-T細胞療法在自身免......
中國學者關于CAR-T細胞療法的研究登上Nature(自然)官網頭條。10月5日Nature官網首頁,頭條文章關注中國學者發表的國際首個通用CAR-T治療自身免疫病成果。網站截圖10月5日,澎湃新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