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IF)是一種促炎癥細胞因子,通過激活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通路,介導宿主對感染和脅迫的應答。MIF從免疫細胞和神經內分泌細胞中釋放,反向調控糖皮質激素的免疫抑制效應。最近發現,MIF已與大量自身免疫疾病相關,包括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硬化癥,以及炎性腸病。近日,來自美國耶魯大學、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等6 所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對巨噬細胞MIF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進行了系統研究*,研究成果發表在8月刊的Hepatology上。
在此項目中,研究人員對巨噬細胞MIF和其受體CD74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C)病人體內發揮的作用進行了全面評估。實驗發現,相比于AIH和對照組,CD74在PBC病人中顯著高表達。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循環的MIF和 MIF受體表達譜可以將PBC從具有更明顯炎癥表型的 AIH中區分出來,并有可能作為這些肝病的生物標志物。
CD74是II型跨膜受體,其通過招集CD44或與趨化因子受體形成復合物啟動MIF信號轉導。CD74在抗原出現的細胞,上皮細胞,以及不同的基質細胞表面持續表達。CD74胞外區(CD7473-232)以nM親和力與MIF結合。
為了評估這種相互作用的結構基礎,研究人員制備了一個重組CD7473-232-Fc融合蛋白,模擬循環的CD74,并測試其在MIF抗原表位上的活性。研究人員在μParaflo?定制芯片上原位合成了一系列重疊的6-10 mer MIF多肽(多肽芯片服務由聯川生物提供),然后將重組CD7473-232-Fc融合蛋白孵育在定制多肽芯片上。結合的CD7473-232-Fc可由熒光標記的anti-Fc IgG進行檢測。多肽芯片實驗高效發現了兩個得分最高的多肽,對應于MIF79-88 ,和MIF79-86。
近日,北京協和醫院肝臟外科副主任趙海濤主任醫師、楊曉波副主任醫師團隊采用回顧性隊列研究證實,對不可切除的肝細胞癌中晚期患者采取免疫聯合治療后,再實施手術,可顯著延長患者生存期,且治療的安全性良好。這一......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細胞生物學研究。從高分辨率成像到細胞行為動態分析,AI技術不僅提升了數據處理的精度與效率,同時隨著AI與生物學、醫學等學科的深度融合,其在細胞研究中的應用正不斷突破邊界,......
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了解到,該院研究員李漢杰團隊在人體外周神經系統內發現了小膠質細胞,刷新了過去科學界認為這種“免疫哨兵”只存在于大腦和脊髓的觀點,為進一步研究外周神經系統發育及相關......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關于發布2025年度關鍵技術研發計劃“細胞與基因治療”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滬科指南〔2025〕5號各有關單位: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根據《......
描述疾病相關細胞的空間分布對于理解疾病病理學至關重要。近日,西湖大學楊劍團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Spatiallyresolvedmappingofcellsassociatedwithhum......
灣區再添"國之重器"3月25日,總投資逾30億元的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在廣州國際生物島正式破土動工。作為國家"十四五"規劃布局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該項目將......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劉杰、研究員駱菲菲團隊,揭示了STING激動劑誘導單核細胞內源性PD-L1介導免疫抑制的全新機制,并提出通過STING信號重編程提升治療療效的新策略。3月10日,相關研究發表于......
日本大阪大學團隊發現,接頭蛋白復合物2α1亞基(AP2A1)能讓細胞在年輕和衰老這兩種狀態之間切換,這意味著在逆轉細胞衰老研究方面邁出了關鍵一步。相關論文發表于近期《細胞信號》雜志。隨著年齡增長,衰老......
當小鼠攝入足夠食物時,小鼠大腦中的神經元會告訴它們停止進食——人類可能也有同樣的細胞,所以我們有朝一日可能會操縱這些細胞來幫助治療肥胖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細胞》。“我們試圖解答的主要問題是大腦如何......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所食物營養與功能性食品創新團隊探究了不同干燥方法對富硒多肽結構及其消化特性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國際食品期刊《FoodChemistry》(JCR一區,IF=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