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06-13 14:27 原文鏈接: JCVI科學家破譯“生命的暗物質”

      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因無法在實驗室中培養,而幾乎不為人所知,也因此被稱為“生命的暗物質”。盡管基因組學技術能夠從單細胞中擴增DNA,提供關于遺傳變異的有趣信息,但通常無法捕獲罕見細菌的整個基因組。

      如今,J. Craig Venter研究所(JCVI)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新穎的微型宏基因組學方法,成功獲得了“候選TM6門”(Candidate phylum TM6)約90%的基因組。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6月10日的《PNAS》雜志上。

      JCVI的科學家、文章的第一作者Jeffrey McLean談道:“我們本來以為我們能夠富集20或100個細胞,這樣我們就能獲得單個物種的3-4個細胞,重建一個更完整的基因組。這是微生物學的圣杯——我們試圖找到方法來分離并測序這些罕見細菌的基因組。”

      這種被稱為TM6的群體在1996年被首次發現,它是微生物界的一個普通成員,豐富程度低,但是存在于許多水環境中,包括家庭飲用水。McLean及其同事從醫院休息室水槽下水管的生物膜上收集了細胞,并利用一種自動化的單細胞基因組平臺對細胞分類。研究小組從分類后的細胞中擴增了DNA,并創建出微型宏基因組(mini-metagenome)。

      McLean表示:“一旦我們擴增,我們就能了解反應孔中有什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能夠擊中TM6的一些序列。一旦我們做到了這一點,我們就很有可能獲得基因組的一部分,從而開展深度測序。”

      研究小組重建了這種罕見微生物約 90%的基因組,表明這種技術可用于了解生命中暗物質的更多情況。作者報告稱,這個TM6基因組表明這種生物很可能是革蘭氏陰性的,而且能夠在水槽下水管上發現的生物膜或變形蟲內部生活。他們計劃在其他環境中檢驗這種技術,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有望解決如何培養TM6及其他罕見物種的問題,以便更好地開展研究。

      “這一技術是連接單細胞基因組學和宏基因組學的完美橋梁。我們希望捕捉到更多低豐度的物種,并以前所未有的能力重建它們,”McLean表示。

      作者認為,通過這項工作,他們能夠鑒定并更好地了解潛在的新興病原體。

    相關文章

    大規模食品微生物目錄揭示為何“人如其食”

    作者:李惠鈺來源:中國科學報發布時間:2024/9/115:34:26選擇字號:小中大大規模食品微生物目錄揭示為何“人如其食”“人如其食”——至少對微生物群來說是這樣,例如最受歡迎的泡菜等發酵食品中的......

    大規模調查揭示萬余種食物相關微生物

    微生物是人類食物的組成部分,可以影響人類自己的微生物群,但人們對食物中的微生物組成知之甚少。現在,科學家在一項新研究中通過對2533種不同食物樣本的宏基因組測序,建立了一個“食物微生物組”數據庫,為人......

    2024年微生物與鹽堿地治理學術研討會在蘭召開

    8月23日至25日,由甘肅省科學院、中國微生物學會微生物資源專業委員會、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聯合主辦的“2024年微生物資源與鹽堿地治理及綜合利用學術研討會”在蘭州召開。本次會議吸引......

    沈陽生態所在一氧化碳支持微生物厭氧還原脫氯研究方面獲進展

    一氧化碳(CO)是大氣的組成成分之一。原始大氣中高濃度的CO作為早期生命活動的重要電子供體之一,促進了生命的演化。此前的研究發現,CO對微生物的生長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而宏基因組學分析及熱力學模型分析......

    研究發現:一氧化碳成為微生物還原脫氯的關鍵因素

    一氧化碳(CO)是大氣的組成成分之一。原始大氣中高濃度的CO作為早期生命活動的重要電子供體之一,促進了生命的演化。此前的研究發現,CO對微生物的生長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而宏基因組學分析及熱力學模型分析......

    微生物耐藥性:一場無硝煙的戰爭

    “我家孩子從沒使用過阿奇霉素,咋也耐藥了?”今年8月初,在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蓮前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長李華向醫生表達了自己的疑惑。在兒科門診,患兒家長頻繁向醫生提出這個問題。事實上,不僅是兒童,很......

    微生物耐藥性:人類健康的重大威脅

    “我家孩子從沒使用過阿奇霉素,咋也耐藥了?”今年8月初,在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蓮前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長李華向醫生表達了自己的疑惑。在兒科門診,患兒家長頻繁向醫生提出這個問題。事實上,不僅是兒童,很......

    科學家發現植物—微生物交互作用調控濕地胞外酶對排水的響應

    8月15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馮曉娟、特別研究助理趙云鵬等在《自然·氣候變化》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解析了胞外酶活性對濕地排水的差異化響應規律和調控機制。濕地儲存了全球約三分之一的土壤碳,淹水厭......

    土壤微生物碳利用與溫度變化的響應關系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區域發展與循環農業團隊在土壤碳循環領域取得新進展,首次在大尺度上證明土壤微生物CUE(碳利用效率)對溫度變化的線性響應,該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通訊》上。CUE是土壤微生物......

    重慶大學劉漢龍院士團隊:用微生物修復巖土文物

    當微生物遇上石刻文物會如何?自然環境中,細菌、真菌、藻類及地衣等微生物會對石刻文物造成腐蝕和侵害;在科研人員的手中,微生物卻成為修復石刻文物的“小能手”。近日,記者從重慶大學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