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登陸上一顆外太空的小行星究竟有多復雜?不能看1998年的熱門影片《世界末日》,而應該看看NASA最新開展的試驗。據英國《每日郵報》在線版5月11日消息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個研究小組已開始了模擬登陸小行星的任務,令人驚異的是他們居然將地點選在水下,沉入巨石來“仿制”小行星。
電影《世界末日》中,一顆與德州一樣大小的隕石正向地球襲來,人類最終辦法就是派人登上隕石鉆孔放入核彈引爆。而據今年3月份消息,NASA計劃在2025年派宇航員登陸小行星,打造人類首個向“縱深宇宙”進軍的外太空載人任務。其目的包括:提取小行星樣品以分析太陽系的起源、為NASA的火星登陸做技術準備和測試、并有助于科學家提早防范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悲劇事故。
迄今,已知的地球周邊小行星數目為7000個左右,但預計在2025年左右技術能企及的小行星只有6個,一趟往返可能需要6個月的時間。而幾乎在同一時間,美國載人航天事業青黃不接的拯救者——“奧賴恩”(Orion)航天器的組裝工作已告完畢,該計劃中一個最大膽的設計,就是可以讓兩艘“奧賴恩”航天器連接起來,用于未來載人至小行星完成任務。
目前,NASA極限環境任務行動(NEEMO)的專家們將登陸小行星任務分為三個階段:在行星表面拋錨、進行移動以及達到最佳的數據收集效果。但NEEMO項目總管比爾·托德如是說:“即使是最專業人員也無法得知小行星表面究竟會是什么樣子。”甚至有可能對將要去“參觀”的小行星完全不了解,這種情況下,就要從現在開始盤算以得出最佳結果。
另一點,由于小行星的引力可能不同于地球或火星環境,NASA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首先選擇前往位于佛羅里達州基拉戈的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水下實驗室開始模擬訓練。
為防小行星引力小到無法牽引宇航員或者航天器,需用到錨。NEEMO工程師現就正在評估哪種錨固方法更合理,并探討、如何將數個錨連接在一起鋪成道路。其中有將錨按照直線連接或按照貨車車輪輻條狀連接兩種方式,而海底觀察員則將對以上做出答案。根據目前發布的模擬圖,演示了宇航員將會利用錨組成的網和系繩在小行星附近移動。
NASA小組將用5個月時間來分析這些概念性問題,并在10月前進行嚴格的測試。在初步測試階段,科學家不會僅滿足于水下實驗室,而是前往真實海底,并根據需要重整裝備。
據外媒19日報道,一顆名為“貝努”(Bennu)的小行星的巖石樣本將于24日被帶回地球并分析,預計其將攜帶250克2020年收集的巖石材料。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學家預測,貝努可能會在218......
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的可重復使用試驗航天器,在軌飛行276天后,于5月8日成功返回預定著陸場。此次試驗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可重復使用航天器技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后續可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
宇宙中又多了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編號為236845號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為“侯祥麟星”。4月4日,“侯祥麟星”命名儀式暨學術報告會在中國石油大廈舉辦,紀念侯......
當地時間3月23日上午9時40分,俄羅斯空天軍從阿爾漢格爾斯克州的普列謝茨克航天發射場發射了一枚攜帶代號為“宇宙-2567”的俄羅斯國防部航天器的中型聯盟-2.1a運載火箭。航天器已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根據英國《自然·通訊》雜志21日發表的一篇文章,在近地小行星“龍宮”樣本上發現了尿嘧啶,這是形成RNA和維生素B_3(陸地生命代謝的重要輔因子)的基本構件之一。這些發現強烈表明,核酸堿基如尿嘧啶等或由......
英國《自然》雜志2日連發5篇論文,報道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對“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項目的重要觀測結果。這些結果將為人類揭示應如何利用這種方法打造一個防御系統,從而防止天體對地球的潛在威脅。......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九州大學等日前聯合發布新聞公報說,通過分析“隼鳥2”號探測器從小行星“龍宮”帶回地球的樣本,他們發現其中含有約2萬種由碳、氫、氧、氮、硫等元素組成的有機物分子,其中一些是組成......
包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內的國際團隊,首次對日本“隼鳥2”號飛船采集到的小行星“龍宮”表面的樣本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樣本擁有豐富的有機分子。最新發現表明,來自太空的有機物質儲藏了地球生命所......
一顆小行星于英國當地時間13號凌晨在穿越地球大氣層時摩擦燃燒,并在英吉利海峽上空發生爆炸,火光照亮了夜空。這一罕見現象在法國、英國等地均可觀測,并被不少網友拍下。據報道,這顆小行星被命名為Sar266......
2月14日,由北京理工大學牽頭建設的“中國復眼”二期——大規模分布孔徑深空探測雷達項目開工活動在重慶市云陽縣舉行。此次開工建設的“大規模分布孔徑深空探測雷達項目”,作為“中國復眼”二期項目,將落地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