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酶,一種自然存在于人體中的酶,是已知最接近“細胞長生不老藥”的物質。在最近的發表在NEJM上一項研究中,巴西和美國的研究人員證實性激素可以刺激這種酶的生成。
他們在罹患與端粒酶編碼基因突變相關的一些遺傳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和肺纖維化患者中測試了這一策略。作者們說,這些結果表明這種方法可以對抗端粒酶缺陷造成的機體損傷。
圣保羅大學Rodrigo Calado教授說:“端粒進行性縮短是與衰老相關的一個過程,這一位于染色體末端的DNA保護結構就像鞋帶上的塑料頭。細胞每分裂一次,它的端粒都會縮短。最終細胞無法再進行復制,就會死亡或衰老。然而,端粒酶可以維持端粒的長度不變,甚至在細胞分裂后。”
他補充說,事實上,端粒長度是細胞“年齡”的一個實驗室測量指標。一些細胞通過利用端粒酶添加DNA序列來延長端粒避免衰老,由此維持了它們增殖及“保持年輕”的能力。
在胚胎中,組織仍處于形成階段時,幾乎每一個細胞都表達端粒酶。在這一時期之后,只有不斷分裂,可以分化為各種特化細胞的細胞,如造血干細胞可以繼續產生端粒。
Calado說:“再生障礙性貧血是一種由端粒酶缺陷引起的疾病。骨髓干細胞過早衰老,無法生成足夠數量的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使得患者依賴于輸血,且更易于受到感染。”
在2009年,Calado和合作者在《Blood》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證實,在人體內雄激素被轉變為雌激素,結合端粒酶基因啟動子區域的雌激素受體,由此刺激了細胞中的端粒酶表達。
“我們剛剛發布的這項研究旨在弄清楚,我們在實驗室中觀察到的效應是否也發生于人體中,而研究結果表明確實如此,”Calado說。
他解釋說,沒有采用雌激素,研究人員用雄激素治療了患者,這因為長期以來雄激素都被用作為是先天性貧血的一種治療藥物,其刺激提高了血紅蛋白的量,而雌激素無法做到這一點。
在2年的時間里,研究人員用一種合成的雄激素:達那唑(danazol)治療了因端粒酶基因突變罹患再生障礙性貧血的27名患者。
Calado說:“在健康成人中,端粒的平均長度為7,000-9,000個堿基對。正常人每年會喪失50-60個堿基對,而端粒酶缺陷患者每年會喪失100-300個堿基對。在接受達那唑的患者中,兩年內端粒長度平均延長了386個堿基對。”
此外,血紅蛋白量平均從9 g/dL增加到11 g/dL。非貧血個體正常的血紅蛋白量為12-16 g/dL,在這些受試者中觀察到的血紅蛋白增高足以讓他們擺脫輸血依賴。
“在執行這一研究方案的過程,中斷藥物,我們觀察到了所有計數下降。幾位患者以較小的劑量繼續服用這一藥物,各自調整至將副作用最小化。”Calado說。
在當前圣保羅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方案中,研究人員正在采用一種可注射的雄激素nandrolone測試相同的方法。
盡管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可以采用一些藥物逆轉衰老的一個生物驅動因子,但目前尚不清楚治療的利益是否將超越在健康人中的風險,尤其是這種治療涉及使用性激素。
一些群體,例如接受化療或放療的患者,未來或許可以從刺激端粒酶的藥物中受益。
端粒酶能在包括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在內的大多數人類癌癥中實現永久復制,伊美司他(Imetelstat)是一種首創端粒酶抑制劑,其對骨髓纖維化和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均有一定的臨床療效。近日,一篇發表在......
端粒是真核細胞線性染色體的末端結構,在細胞復制過程中起保護作用,避免DNA受到損傷,并且像帽子一樣有效防止染色體間末端重組、融合和染色體退化。在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中,端粒會隨著分裂次數的增加逐漸縮短,......
端粒是由非編碼DNA組成的染色體末端。當正常細胞分裂時,它們的端粒會變短,直到細胞不能再分裂。然而,癌細胞可以保持其端粒的長度,通過激活兩種過程---端粒酶或端粒延伸替代(alternativelen......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端粒酶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分享給大家!圖片來源:Vimeo【1】PNAS:促進癌癥的端粒酶也能保護健康細胞doi:10.1073/pnas.190......
時光撥回2009年。2009年諾貝爾評審委員會獎當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給了端粒及端粒酶的發現者們。這項研究當時獲獎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其研究結果有助于人們理解衰老過程遺傳信息發生變化的機制。在9年后,......
今日,在《CancerCell》期刊上發表的研究中,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位于TERT基因啟動子上的基因突變如何賦予腫瘤細胞“長生不老”特性的秘密。這一......
端粒酶是一個RNA-蛋白復合物(RNP),負責使用其端粒酶逆轉錄酶(TERT)和包含模板的端粒酶RNA(TER)在染色體3’末端延長端粒DNA。它的活性是人類健康的關鍵決定因素,影響著衰老、癌癥以及干......
“我們現在不僅看到了時鐘的表面,而且也看到了內部機械運作,”UCLA化學和生物化學教授JuliFeigon說。“我們不斷放大端粒酶以觀察越來越多細節。如今,我們終于有能力開始推斷這種酶如何發揮作用了。......
據英國《自然》雜志25日發表的一篇論文,美國科學家團隊使用冷凍電鏡技術,以迄今最高的分辨率確定了端粒酶的結構。鑒于端粒酶與癌癥和老化關系密切,該發現代表著人類向開發端粒酶相關療法邁出了重要一步。時至今......
30多年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端粒酶(telomerase),這是一種可以延長染色體末端并防止它們磨損的酶,推測其在抗衰老和癌癥中可能有用,從此,全球掀起了一場激活或阻斷端粒酶活性的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