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01-15 15:38 原文鏈接: NatComms:引起家族性老年癡呆癥的遺傳突變機制

      由美國倫斯勒理工學院的研究員王春雨(音譯,Chunyu Wang)帶領的一項最新研究,破解了家族性老年癡呆癥(Familial Alzheimer’s Disease,FAD)發展中的一個謎團,即這種影響一小部分老年癡呆癥人群的疾病的遺傳突變。在2014年1月6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的這項研究中,Wang及其團隊追蹤研究了已知能引起FAD的兩個遺傳突變——V44M和V44A,并指出這些突變是如何引起與疾病相關的生化變化的。

      FAD的標志是——β-類淀粉樣蛋白42肽(一個氨基酸短鏈)的積累,在大腦中以異乎尋常的高濃度存在。研究人員在健康大腦中發現,β-類淀粉樣蛋白42肽(Aβ42)和一個類似的肽——β-類淀粉蛋白40(Aβ40),兩者的比例是1:9。而在受 FAD影響的大腦中,這個比例更高。這兩種肽幾乎是完全相同的:Aβ40在長度上,是一連串的40個氨基酸;Aβ42在長度上是42個氨基酸。然而,Aβ42對神經元更加具有毒性,在記憶障礙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Wang是倫斯勒理工學院科學學院的生物學副教授、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研究生項目主任、倫斯勒生物技術和多學科研究中心成員,他說:“引起FAD的這些突變,能夠導致Aβ42的比例超過Aβ40。這是一個生物化學過程,并且已經被很多人觀察到。但是我們要問的問題是:這些突變如何引起這個比例的增加?”

      有數百個基因突變已知與FAD相關,但是它們都與一個大的蛋白——淀粉樣前體蛋白(APP)的加工過程有關,這個蛋白從部分嵌入腦細胞細胞膜中開始其一生,后來它被剪切成幾個片段,其中一個片段成為Aβ42或Aβ40。

      在一個多步驟的過程中,酶使幾個剪切片段成為APP,而這些剪切片段的位置,決定著APP的結果片段到底成為Aβ42還是Aβ40。如果一種酶—— γ-分泌酶(γ-secretase),從APP內的一個氨基酸(稱為蘇氨酸48,Threonine 48或T48)開始剪切,那么,剩余的剪切片段會產生Aβ42,而如果第一次剪切是從亮氨酸49上開始,則這個過程將產生Aβ40。

      Wang的團隊,利用核磁共振光譜學解決方案,研究受這兩種突變影響的APP跨膜部分的三維結構和動力學,他們發現,這兩種突變能夠引起T48氨基酸的重要變化。這種變化使得γ-分泌酶更有可能從T48蛋白上開始剪切,從而引起Aβ42的產生,和FAD患者大腦中發現的Aβ42的濃度增加。

      Wang說:“基本的想法是,在突變版本中,這個位點T-48,變得更加的開放,更加容易接近γ-分泌酶。我們的發現是,FAD突變基本上打開了T-48位點,這使γ-分泌酶更容易產生Aβ42肽。”

      這項研究成果,以“Familial Alzheimer’s mutations within APPTM increase Aβ42 production by enhancing accessibility of ?-cleavage site”為題,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剛剛在倫斯勒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的Wen Chen,是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

      本文的通訊作者是 Chunyu Wang,1991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獲醫學預科學士學位;1996年碩士畢業于北京協和醫學院;2000年博士畢業于康奈爾大學生物化學和分子遺傳學系;2001-2004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物理學系從事博士后工作。主要從事老年癡呆癥、Aβ、蛋白積聚、蛋白剪接的機制和應用、蛋白識別、蛋白動力學、膜蛋白和核磁共振。主要研究焦點在老年癡呆癥和蛋白剪接中的蛋白結構和動力學。

    相關文章

    新加坡國立大學報道一融合自由基SAM和αKGHExxH結構域蛋白

    新加坡國立大學Morinaka,BrandonI.團隊報道了具有獨特的結構褶皺,并催化環烷形成和β-羥基化的融合自由基SAM和αKG-HExxH結構域蛋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2024年9月18日出版的......

    斯坦福大學團隊發現對靶向蛋白重定位的方法

    美國斯坦福大學StevenM.Banik研究團隊發現通過蛋白運輸耦合的靶向蛋白重定位。相關論文于2024年9月18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研究人員識別了一組具有強效配體的轉運蛋白,這些配體適合于納......

    Science:鄭科/林明焰/郭雪江/譚躍球團隊系統繪制精子發生中的RNA結合蛋白景觀

    南京醫科大學生殖醫學與子代健康全國重點實驗室鄭科教授和郭雪江教授與南京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神經生物學系林明焰副教授及中南大學譚躍球教授等團隊合作,在Science期刊發表了題為:TheLandscape......

    科學家揭示葉綠體蛋白“馬達”轉運機制

    日前,西湖大學、西湖實驗室特聘研究員閆湞團隊在《細胞》上連續發表了兩篇關聯論文,報道了在葉綠體蛋白轉運的動力機制上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揭示了葉綠體蛋白轉運的動力機制及其進化多樣性,為該領域的研究開辟......

    研究解析滲透壓調控的膽堿轉運蛋白結構與機制

    8月15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范敏銳研究組聯合復旦大學張金儒團隊、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GwynA.Beattie團隊,在《科學進展》(ScienceAdvances)上發表了題為Stru......

    利用MS/MS研究燕麥中表達球蛋白儲存蛋白的基因組鑒定

    最近發表在《植物科學前沿》(1)上的一篇論文介紹了一整套表達的球蛋白基因,這些基因編碼燕麥中的主要儲存蛋白及其染色體位置。為了獲取這些信息,研究人員利用串聯質譜法(MS/MS)分析分離的球蛋白,以確認......

    中科院聯合團隊:揭示膽堿轉運蛋白,為植物改造提供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范敏銳研究組聯合復旦大學張金儒團隊、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GwynA.Beattie團隊,在《科學進展》(ScienceAdvances)上發表了題為Structu......

    用LCESIMS分析藍鯨蛋白

    借助于納米流體液相色譜電噴霧離子化(LC-ESI-MS)技術,研究者們能夠評估到須鯨的脂肪以及從其脂肪中提取的蛋白質。一項最近的研究評估了對自由游動的鯨脂生物組織樣本以及從該組織中提取的蛋白質使用噴槍......

    除了濁度去除法,還有哪些方法可以檢測微生物絮凝劑?

    除了濁度去除法,以下方法也可用于檢測微生物絮凝劑:絮體沉降速率測定:觀察加入微生物絮凝劑后形成的絮體在單位時間內的沉降速度,沉降速度越快,通常表明絮凝效果越好。比阻測定法:用于評估微生物絮凝劑對污泥過......

    哪些物質會對淀粉碘化鎘法檢測微生物絮凝劑的顯色反應產生干擾?

    以下物質可能會對淀粉-碘化鎘法檢測微生物絮凝劑的顯色反應產生干擾:強還原劑:如亞硫酸鹽、硫代硫酸鹽等,它們可能會消耗反應中的氧化劑,影響微生物絮凝劑官能團的氧化及后續的顯色反應。能與碘發生反應的物質:......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