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質瘤是最常見的顱內惡性腫瘤,占腦腫瘤的40%~50%。它的異質性高,隨著疾病的進展,處于不斷演化中(圖1)【1】。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使得膠質瘤的分子標記物不斷被發現,這奠定了膠質瘤精準分型的基礎,例如彌漫性和間變性星形細胞瘤、膠質母細胞瘤突膠質細胞腫瘤及少突星形細胞腫瘤這些具有相似的分子遺傳學特征可歸為一大類【2】。我們知道膠質瘤預后不佳,治療反應低。因此結合基因檢測等技術不僅有助于膠質瘤的分型,也能幫助找出膠質瘤發生發展關鍵的靶點,進而開發出更合適的藥物和療法。
圖1 膠質瘤的演化模型
液體活檢(liquid biopsy)是一種快速、簡便、非介入性的癌癥檢測方法。在大多數實體瘤中,血漿可以用于液態活檢【3】。膠質瘤因為血腦屏障的作用導致釋放的DNA不容易在血漿中檢測到。早先報道使用腦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由脈絡叢產生,在腦室、蛛網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內循環)作為液態活檢標本可檢測出原發腦腫瘤和腦轉移瘤 【4,5】, 但腦脊液檢測出的腫瘤DNA能否真實地反應膠質瘤發生發展中基因組的演進還不清楚。
北京時間1月24日,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Ingo K. Mellinghoff 和Michael F. Berger團隊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Tracking tumour evolution in glioma through liquid biopsies of cerebrospinal fluid的研究論文,證明了腦脊液(CSF)中腫瘤DNA的序列可以重演出膠質瘤進展過程基因組的演進。這種液體活檢方法是可以反復、動態地監測膠質瘤的變化;因此有望替代腦組織的穿刺活檢,進而幫助膠質瘤患者制定更好的治療方案。
研究人員通過腰椎穿刺(lumbar puncture,神經科臨床常用的檢查方法)對85名膠質瘤患者的腦脊液進行了取樣。在近一半(42/85)的患者中檢測到了腫瘤來源DNA,有意思的是它們與腫瘤大小、進展和疾病預后相關;腦脊液中含有循環腫瘤DNA的患者的死亡風險是不含此類DNA的患者的4倍。
進一步研究發現,腦脊液中膠質瘤來源DNA序列(n=42)的測序結果與組織活檢(n=553)的非常類似,也包含大量突變。有意思的是,在所有檢出的樣品中均檢測到膠質瘤(膠質瘤的分子生物史演進模型:從啟動生長到最終引起臨床表現分為五個階段【6】)發生早期的突變,如IDH1、IDH2(第一階段:啟動生長期)及1p/19q的聯合缺失(第二階段:癌基因誘導性衰老期)。雖然并不是所有類型的膠質瘤都會將DNA排入到腦脊液,但根據檢測到的DNA仍然可以作為膠質瘤早期診斷的指標。
膠質瘤的基因組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會不斷演變,監測它的進展要求反復進行組織活檢;因此深入研究腦脊液中腫瘤源性物質(DNA、RNA、蛋白質和代謝物)將有助于膠質瘤的早期診斷和復發監測,從而實現腫瘤治療個體化精準治療。
參考文獻:
1.
Gliom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Molecular Evolution of Diffuse Gliomas and the Glioma Longitudinal Analysis Consortium. Neuro Oncol 2018, 20,873-884.
2.
Comprehensive 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Defines Human Glioblastoma Genes and Core Pathways. NATURE 2008, 455,1061-1068.
3.
Siravegna G, Marsoni S, Siena S, Bardelli A: Integrating Liquid Biopsies Into the Management of Cancer. NAT REV CLIN ONCOL 2017, 14,531-548.
4.
Pentsova EI, Shah RH, Tang J, Boire A, You D, Briggs S, Omuro A, Lin X, Fleisher M, Grommes C et al: Evaluating Cancer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hrough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of Cerebrospinal Fluid. J CLIN ONCOL 2016, 34,2404-2415.
5.
Wang Y, Springer S, Zhang M, McMahon KW, Kinde I, Dobbyn L, Ptak J, Brem H, Chaichana K, Gallia GL et al: Detection of Tumor-Derived DNA in Cerebrospinal Fluid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Tumors of the Brain and Spinal Cord.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5, 112,9704-9709.
6.
Barthel FP, Wesseling P, Verhaak R: Reconstructing the Molecular Life History of Gliomas. ACTA NEUROPATHOL 2018, 135,649-670.
2025年,科學領域將迎來一系列備受矚目的突破與挑戰,從新一代抗肥胖藥物的問世,到改變未來的太空探索任務,再到關乎全球氣候政策的關鍵會議,這些發展不僅影響著科學研究的前沿,也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近......
近日,國際頂級科學雜志《自然》在線發布了中國科學家領銜發起、十八位兩院院士和十八國科學家團隊聯合署名的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ProteomicNavigatoroftheHumanBody,......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樸海龍與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鞠懷強教授、徐瑞華教授團隊合作,建立了基于血清脂質組學的胃癌診斷與預后分型高性能機器學習模型,能夠根據病人的血清脂質組學數據對病人是......
冠狀病毒已經在本世紀引發了三次重大疾病爆發,包括COVID-19大流行,科學家們懷疑潛伏在自然界中的其他家族成員威脅著人類。但是,這些病原體中的許多都很難在實驗室中生長,這使得在它們襲擊之前研究它們并......
能夠在CNS(Cell、Nature和Science)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對于科研人員可以說是夢寐以求的,其實,早在140年前的清朝末期,中國人就在Nature上發表了第一篇論文——《考證律......
中國學者關于CAR-T細胞療法的研究登上Nature(自然)官網頭條。10月5日Nature官網首頁,頭條文章關注中國學者發表的國際首個通用CAR-T治療自身免疫病成果。網站截圖10月5日,澎湃新聞記......
近日,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呂昭平教授團隊一月內在《NatureCommunications》連續發表兩篇論文。呂昭平教授團隊研究成果介紹01高熵非晶合金中的連續多形性轉變非晶態多形性轉......
有人認為,腦脊液只存在于大腦和脊髓中。事實上,幾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和醫生基本都是這么認為的。但“腦脊液”這一名稱可能具有欺騙性。9月4日,研究人員在《科學進展》上報告說,這種清潔、滋養和保護周圍器官的......
從27歲成為臺積電的基層工程師,到32歲成為最年輕的項目主管經理,再到35歲出國做博士后,直至37歲出站后成為香港大學最年長的助理教授,沒有“人才帽子”的馮憲平如今已是香港城市大學工程學院的副院長。就......
近年來偽狂犬、猴痘等病毒從動物向人類外溢引發新發傳染病甚至全球大流行的頻率正在顯著增加如何精準預測和預報動物源新發傳染病是關系綠色健康養殖與公共衛生防控的重要科學問題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粟碩教授團隊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