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18 日,《Nature》發布了 2024 年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
人工智能的進步
ChatGPT的興起對今年的科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的創建者,位于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的OpenAI,預計將在明年晚些時候發布GPT-5,這是支撐聊天機器人的下一代人工智能(AI)模型。GPT-5 可能會展示比其前身 GPT-4 更先進的功能。科學家們也在關注谷歌 GPT-4 競爭對手 Gemini 的推出。大型語言模型可以處理多種類型的輸入,包括文本、計算機代碼、圖像、音頻和視頻。
谷歌DeepMind的人工智能工具AlphaFold的新版本也將于明年發布,研究人員用它來高精度地預測蛋白質的3D形狀。人工智能將能夠以原子精度模擬蛋白質、核酸和其他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這可能為藥物設計和發現開辟新的可能性。
監管方面存在重大問題。聯合國人工智能高級別咨詢機構將于 2024 年年中發布其最終報告,為人工智能的國際監管制定指導方針。
瞄準星星
智利的Vera C. Rubin天文臺計劃在2024年底開始運行其部分儀器,在此之前計劃對整個南半球天空進行為期十年的調查。借助天文臺的8.4米望遠鏡和3,200百萬像素的巨型相機,科學家們希望發現許多新的瞬態現象和近地小行星。
同樣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的西蒙斯天文臺將于 2024 年年中完工。這項下一代宇宙學實驗將在宇宙微波背景中尋找原始引力波的特征——大爆炸的余輝。它的望遠鏡將配備多達50,000個光收集探測器,是目前正在進行的類似項目的十倍。
天文學家繼續擔心,由于越來越多的明亮衛星星座用光污染夜空,新的地面望遠鏡數據可能會變得無法使用。
武器化的蚊子
世界蚊子計劃將于明年開始在巴西的一家工廠生產抗病蚊子。蚊子被一種細菌菌株感染,這種細菌菌株可以防止它們傳播致病病毒,并且可以保護很多人免受登革熱和寨卡等疾病的侵害。
疫情過后
隨著世界進入 COVID-19 大流行的緊急階段,美國政府正在資助三種下一代疫苗的試驗,其中兩種是鼻內疫苗,旨在通過在氣道組織中產生免疫力來預防感染。第三種是 mRNA 疫苗,可增強抗體和 T 細胞反應,有望提供針對多種 SARS-CoV-2 變體的長期免疫力。
與此同時,世界衛生組織將在第194屆世界衛生大會上公布其大流行條約的最終草案。該協議旨在使世界各國政府更好地預防和管理未來的流行病。
月球任務
自 1970 年代以來,美國宇航局首次啟動載人登月任務。阿爾忒彌斯二號最早可能在明年6月發射升空,并將搭載四名宇航員(三男一女)登上獵戶座飛船,在月球周圍進行為期十天的飛越。阿爾忒彌斯二號將為隨后的阿爾忒彌斯三號任務奠定基礎,該任務將使第一位女性和下一位男性登上月球。中國還準備在2024年發射嫦娥六號月球采樣返回任務。如果成功,該任務將是第一個從月球背面收集樣本的任務。
探索外太陽系衛星的任務包括美國宇航局的快船飛船,其目的是確定月球的地下海洋是否可能孕育生命。此外,還有日本計劃的火星衛星探索(MMX)任務。
照亮暗物質
一項探測被稱為軸子的暗物質粒子的實驗結果將在2024年看到光明。軸子被認為是由太陽發射并轉化為光的,但這些微小的粒子尚未在實驗中被觀察到,因為它們需要靈敏的探測工具和極強的磁場。位于漢堡的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的實驗BabyIAXO正在使用由10米長的磁鐵和超靈敏的無噪聲X射線探測器制成的太陽望遠鏡每天跟蹤太陽中心12小時,以捕獲軸子轉化為光子的過程。
2024年可能是科學家確定中微子質量的一年,中微子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中最神秘的粒子。
意識辯論:第二輪
明年可能會為意識的神經基礎帶來新的見解。一個大型項目正在通過一系列對抗性實驗來測試兩種意識理論,預計將在2024年底之前發布其第二個實驗的結果。在第一輪中,這兩種理論都未能與觀察到的大腦成像數據完全一致,從而解決了25年的賭注,支持哲學而不是神經科學。第二輪可以使神經科學更接近于破譯主觀體驗的奧秘。
拯救地球
2024年下半年,海牙國際法院可以就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義務發表意見,并就那些被認為破壞氣候的人的法律后果作出裁決。盡管該裁決不具有法律約束力,但法院的影響力可以推動各國加強其氣候目標,并且可以在國內法律案件中引用。
聯合國塑料條約的談判將于明年結束,該條約旨在建立一項具有約束力的國際協議,以消除塑料污染。自 1950 年代以來,全球已經生產了 10 億噸塑料,其中超過 7 億噸現在是廢物——其中大部分正在污染海洋和傷害野生動物。但研究人員越來越擔心,去年開始的聯合國談判進展太慢,無法實現預期目標。
超高速超級計算機
明年年初,研究人員將啟用歐洲第一臺百萬兆次級超級計算機Jupiter。研究人員將使用這臺機器創建用于醫療目的的人類心臟和大腦的“數字孿生”模型,并對地球氣候進行高分辨率模擬。
美國的研究人員將在 2024 年安裝兩臺機器:伊利諾伊州萊蒙特阿貢國家實驗室的 Aurora 和加利福尼亞州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 El Capitan。科學家們將使用Aurora來創建大腦神經回路的地圖,并使用El Capitan來模擬核武器爆炸的影響。
2025年1月26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劉超團隊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孫偉團隊聯合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北京兒童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國家蛋白質科學中......
據新華社深圳2月18日報道,由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薛其坤院士領銜的南方科技大學、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團隊于2月18日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自然》)發表研究成果,發現常......
2025年,科學領域將迎來一系列備受矚目的突破與挑戰,從新一代抗肥胖藥物的問世,到改變未來的太空探索任務,再到關乎全球氣候政策的關鍵會議,這些發展不僅影響著科學研究的前沿,也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近......
近日,國際頂級科學雜志《自然》在線發布了中國科學家領銜發起、十八位兩院院士和十八國科學家團隊聯合署名的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ProteomicNavigatoroftheHumanBody,......
冠狀病毒已經在本世紀引發了三次重大疾病爆發,包括COVID-19大流行,科學家們懷疑潛伏在自然界中的其他家族成員威脅著人類。但是,這些病原體中的許多都很難在實驗室中生長,這使得在它們襲擊之前研究它們并......
能夠在CNS(Cell、Nature和Science)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對于科研人員可以說是夢寐以求的,其實,早在140年前的清朝末期,中國人就在Nature上發表了第一篇論文——《考證律......
中國學者關于CAR-T細胞療法的研究登上Nature(自然)官網頭條。10月5日Nature官網首頁,頭條文章關注中國學者發表的國際首個通用CAR-T治療自身免疫病成果。網站截圖10月5日,澎湃新聞記......
近日,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呂昭平教授團隊一月內在《NatureCommunications》連續發表兩篇論文。呂昭平教授團隊研究成果介紹01高熵非晶合金中的連續多形性轉變非晶態多形性轉......
從27歲成為臺積電的基層工程師,到32歲成為最年輕的項目主管經理,再到35歲出國做博士后,直至37歲出站后成為香港大學最年長的助理教授,沒有“人才帽子”的馮憲平如今已是香港城市大學工程學院的副院長。就......
近年來偽狂犬、猴痘等病毒從動物向人類外溢引發新發傳染病甚至全球大流行的頻率正在顯著增加如何精準預測和預報動物源新發傳染病是關系綠色健康養殖與公共衛生防控的重要科學問題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粟碩教授團隊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