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闡明了Toll樣受體9(TLR9)結合病原體DNA,激活先天免疫系統的機制。這一研究發現對于設計出一些靶向TLR9的新型抗病毒、抗菌、抗過敏以及其他的藥物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該項研究發表在《自然》(Nature)雜志上。
先天免疫作為機體第一道屏障系統,對外來病原體的清除以及引導機體產生有效的適應性免疫應答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先天免疫通過通過模式設別受體(PRR)來識別病原體的保守結構即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PAMP)。常見的PAMP包括脂多糖(LPS)、肽聚糖(PGN)、鞭毛蛋白以及一些微生物的核酸分子。這些PAMP能夠被PRR識別進而激活下游信號通路,引起炎癥反應或抗菌應答。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三類 PRR: Toll樣受體(TLR)、RIG-I樣受體(RLR)以及NOD樣受體(NLR)。
1997年,科學家們在哺乳動物中發現第一個同源于果蠅Toll的蛋白受體,并命名為TLR4,以后Toll家族不斷壯大,至今已經確認12個哺乳動物的TLR。TLR1、TLR2、TLR4、TLR5、TLR6在細胞表面,識別細菌和病毒的外部成分。TLR3、TLR7、TLR8、TLR9則定位于細胞內的區室中,識別核酸成分。
細菌或病毒等入侵病原體會以DNA片段、蛋白質或其他生物分子等形式留下一些痕跡。膜結合蛋白TLR9是通過識別細菌和病毒特異性的模體——稱作為胞嘧啶-磷酸-鳥嘌呤(CpG)的DNA序列來檢測到這些痕跡,由此引發干擾素釋放及誘導炎癥。但直到最近人們對于TLR9的結構以及它發揮功能的機制仍不清楚。
東京大學藥物科學學院的Toshiyuki Shimizu教授研究小組,與東京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以及大阪大學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合作,以游離蛋白、與一種抑制DNA結合,以及與一種激動劑DNA 結合三種重要的形式確定了環形TLR9的結構。在前兩種情況下,TLR9以單環形式存在,而當與一種激動劑例如包含CpG模體的DNA片段結合時,它的兩個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享有兩個DNA分子的二聚體。研究人員利用日本光子工廠(Photon Factory)和同步輻射光科學研究中心SPring-8的光束線獲得晶體學數據生成了這一成果。
Shimizu教授說:“TLR9是治療病毒感染、癌癥、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一個有前景的藥物靶點,因此從十多年前發現它以來研究人員一直在設法闡明TLR9識別病原體DNA的結構機制。這項研究工作是朝著開發出靶向TLR9藥物邁出的一大步,并增進了我們對于TLR9感知核酸機制的認識。”
“由于在先天免疫系統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TLRs受到了極大的關注,我們的研究小組多年來將研究焦點放在了TLRs的結構研究上。我們認為,通過結構分析生成的影像才能讓我們確切地了解TLR的功能。實際上,我們對于這一研究的結果感到非常驚訝:兩種DNA分子——激動劑和抑制劑與TLR9上完全不同的位點結合,這些DNA分子呈現出我們無法預料到的、完全不同的結構。”
挪威生命科學大學的IngunLundwitso領導的一項新研究于2024年11月6日發表在開放獲取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該研究報告稱,污水處理無法殺死幾種隱藏在水中微塑料中的人類病原體。污水......
記者20日從西湖大學獲悉,該校未來產業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西湖實驗室盧培龍課題組首次實現跨膜熒光激活蛋白的從頭設計,這也是首個通過人工設計得到的、能夠精確結合特定小分子的跨膜蛋白。相關研究成果當天......
水稻是重要的主食來源。真菌Magnaporthe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的嚴重病害。有研究發現,抗病受體NLR類蛋白在植物免疫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并在分子抗病育種中得到廣泛使用。而NLRs介導的......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5日報道,世界衛生組織(以下簡稱“世衛組織”)公布了一份清單,列出了17種能致人患嚴重疾病甚至死亡的病原體。世衛組織強調,人類亟須新疫苗抗擊這些病原體。世衛組織稱,這是該機構首次根據疾......
《柳葉刀》最新發布的全球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研究顯示,2025年至2050年間,抗微生物藥物耐藥預計直接導致超過3900萬人死亡。抗微生物藥物耐藥已成為全球健康的重大威脅,由此導致的死亡人數將在未來幾十......
新加坡國立大學Morinaka,BrandonI.團隊報道了具有獨特的結構褶皺,并催化環烷形成和β-羥基化的融合自由基SAM和αKG-HExxH結構域蛋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2024年9月18日出版的......
美國斯坦福大學StevenM.Banik研究團隊發現通過蛋白運輸耦合的靶向蛋白重定位。相關論文于2024年9月18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研究人員識別了一組具有強效配體的轉運蛋白,這些配體適合于納......
南京醫科大學生殖醫學與子代健康全國重點實驗室鄭科教授和郭雪江教授與南京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神經生物學系林明焰副教授及中南大學譚躍球教授等團隊合作,在Science期刊發表了題為:TheLandscape......
日前,西湖大學、西湖實驗室特聘研究員閆湞團隊在《細胞》上連續發表了兩篇關聯論文,報道了在葉綠體蛋白轉運的動力機制上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揭示了葉綠體蛋白轉運的動力機制及其進化多樣性,為該領域的研究開辟......
8月15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范敏銳研究組聯合復旦大學張金儒團隊、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GwynA.Beattie團隊,在《科學進展》(ScienceAdvances)上發表了題為St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