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闡明了Toll樣受體9(TLR9)結合病原體DNA,激活先天免疫系統的機制。這一研究發現對于設計出一些靶向TLR9的新型抗病毒、抗菌、抗過敏以及其他的藥物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該項研究發表在《自然》(Nature)雜志上。 先天免疫作為機體第一道屏障系統,對外來病原體的清除以及引導機體產生有效的適應性免疫應答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先天免疫通過通過模式設別受體(PRR)來識別病原體的保守結構即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PAMP)。常見的PAMP包括脂多糖(LPS)、肽聚糖(PGN)、鞭毛蛋白以及一些微生物的核酸分子。這些PAMP能夠被PRR識別進而激活下游信號通路,引起炎癥反應或抗菌應答。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三類 PRR: Toll樣受體(TLR)、RIG-I樣受體(RLR)以及NOD樣受體(NLR)。 1997年,科學家們在哺乳動物中發現第一個同源于果蠅Toll的蛋白受體,并命名為TLR4,以后Toll家......閱讀全文
降低氯離子可恢復轉換功能 據一則新的報告顯示,一種藥物可防止自閉癥模型的懷孕小鼠的后代出現自閉癥行為,雖然無法在產前將該藥物給予人類孕婦(因為沒有辦法篩檢人類胎兒的自閉癥),但在之后的發育過程中給予該藥物,即將這種藥物給予已經出現自閉癥癥狀的幼童,這樣臨床試驗正在取得進展。自閉癥譜系障礙或
自2019年12月8日以來,中國湖北省武漢市報告了幾例病因不明的肺炎。大多數患者在當地的華南海鮮批發市場工作或附近居住。在這種肺炎的早期階段,嚴重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癥狀出現了,一些患者迅速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蛋白M(天藍)結構。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通過與其遭遇的抗體結合并迷惑其中的大多數,一種新發現的蛋白可阻止抗體行使其職能。這種被稱作蛋白M的蛋白質的活性代表了細菌躲避免疫系統的一種新方式。蛋白M的可與無數抗體結合的能力還使它成為一種重要的用于工業規模抗體純化的可能的工具。抗體是由免疫系統用來
自21世紀初以來,三種冠狀病毒已越過物種壁壘,導致人類致命的肺炎: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冠狀病毒(SARS-CoV)、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冠狀病毒(MERS-CoV)和SARS-CoV-2(之前稱為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 2019-nCoV)。 SARS-CoV于2002年在中
過去100年發生的多起事件讓世人密切關注未來發生傳染病大流行的風險。2018年是1918年流感流行的100周年,估計有數千萬人死于100年前那次流感。現在擁有比一個世紀前更好的干預措施,季節性流感疫苗,但不一定完全有效預防。每年需要接種或選擇接種的人所占比例較小。世界上還有抗生素可以幫助治療細菌
本期為大家帶來關于病毒感染的最新研究進展,和大家一起學習了解病毒如何感染機體。 【1】Nat Microbiol:首次發現流感病毒和呼吸道細菌能互相協作促進宿主感染 DOI:10.1038/s41564-019-0447-0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 Microbiology上
中國農歷新年臨近,正在準備過新年的人們也越來越擔心新出現的病毒的感染。近日,Science、Nature雜志相繼在線發表評論,再次高度關注中國武漢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圖1(圖片來源:nature)圖2 工作人員正在監視到達香港國際機場乘客的跡象。(圖片來源:nature) 2019年1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5年9月9日-12日,第五屆金屬組學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西郊賓館召開,會議由中國科學院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清華大學共同主辦,來自世界各地的近200位金屬組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探討金屬組學的最新進展及未來展望。 9月10日下午,大會報告精彩依舊,馬薩
-新出現和重新出現的病毒是對全球公共衛生的重大威脅。自2019年底以來,中國政府已在中國武漢市報告了一系列人類肺炎病例,這種疾病被命名為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這些病例表現出諸如發燒和呼吸困難之類的癥狀,并被診斷為病毒性肺炎。全基因組測序結果顯示病原體是一種新型冠狀病毒,最初被
1. Cell: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艷麗/章新政課題組從結構上揭示Cas13a切割RNA機制 doi:10.1016/j.cell.2017.06.050 CRISPR/Cas系統是目前發現存在于大多數細菌與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種免疫系統,被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在CR
由美國東北大學的教授帶領的一個合作團隊,通過揭示一種人類蛋白APOBEC3G (A3G)的一些不尋常特性,可能改變我們研究HIV藥物發展的途徑。在11月24日Nature Chemistry雜志上發表的這項研究中,Mark Williams教授和他的研究生Kathy Chaurasiya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5年9月9日-12日,第五屆金屬組學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西郊賓館召開,會議由中國科學院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清華大學共同主辦,來自世界各地的近200位金屬組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探討金屬組學的最新進展及未來展望。 9月11日上午,香港大學孫紅
12月23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新泉教授與醫學院向燁研究員合作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期刊在線發表題為《SARS冠狀病毒刺突糖蛋白冷凍電鏡結構揭示其受體結合的必需構象狀態》(Cryo-electron microscopy structures of the SARS-CoV
2019年12月以來,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傳播迅速,疫情緊急,基礎研究也一直在推進中。中科院巴斯德所郝沛等學者及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研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的受體蛋白為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在這項研究基礎上,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連日利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分析技術,研究了共
2019年12月以來,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傳播迅速,疫情緊急,基礎研究也一直在推進中。中科院巴斯德所郝沛等學者及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研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的受體蛋白為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在這項研究基礎上,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連日利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分析技術,研究了共計四
實驗方法原理紅景天苷不僅具有抗衰老、抗抑郁、抗癌、抗缺氧、保護肝臟、改善心腦血管功能和提高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等多種藥理作用,還可以起到抗疲勞、抗缺氧、抗腫瘤、抗病毒和增強免疫功能的藥理作用。巨噬細胞是機體免疫系統的重要遞呈細胞,在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過程中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實驗材料小鼠試劑、試劑盒S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艾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HIV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HIV通過
2019年,曹雪濤團隊在Science,Nature Immunology,PNAS 等雜志上發表了13篇重要研究成果,在免疫學領域取得重大進展,iNature系統盤點一下曹雪濤團隊的研究成果: 【1】干擾素-γ(IFN-γ)對于細胞內細菌固有的免疫反應至關重要。 非編碼RNA和RNA結合蛋白
2020年3月份即將結束了,3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我國科學家從結構和功能角度揭示SARS-CoV-2利用人ACE2進入細胞機制 doi:10.1016/j.cell.2020.03.045 病毒感染始于病毒顆粒與宿主表
自上世紀60年代科學家發現細胞自噬現象以來,人們獲知衰老、癌癥可能與我們身體的最小組成單位——細胞受損有關,但其詳細機制如何,一直未有定論。這一生命之謎陷入長久僵局。2016年,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因發現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為這一領域打開新的大門。本文將從細胞自噬的發現、發
截止2020月7月27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 及Science 發表了共計102項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其中新冠肺炎領域占了近一半(共43篇)。iNature系統總結了這些研究成果: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0篇,Nature 發表了45篇,
新冠病毒感染大流行,多地交通斷絕,社會生活中斷。普羅大眾惶惶不可終日。全國人民恨不得冬眠兩星期,希圖畢其功于一役,把“新”病毒像當年的SARS一樣徹底從人間消滅。但是,剛剛,從電視里看到李蘭娟院士告知,已經發現了無癥狀的帶毒、傳播者。那么,從病原微生物學的基本原理看,上述美好愿望已經無法實現。將
生物醫學研究中重現性的核心在于,能使用和已發表論文中所描述的完全相同的試劑。但令人擔憂的是,應用最廣泛的蛋白結合試劑——抗體的可靠性存在嚴重缺陷。 在生物體內,抗體能幫助對抗病原體。而在實驗室中,生物學家長期利用它們追蹤感興趣的蛋白質,因為抗體可以結合特定靶標。但在2008年的一項研究中,約
4. 采用免疫熒光微球法檢測(1)實驗設對照組、LPS+IFN-γ組、不同濃度的Sal組和Sal+LPS+IFN-γ組,每組設3個復孔。(2)將密度為2×109個細胞/L的腹腔巨噬細胞接種到24孔培養板中,每孔加500 μL RPMI1640基礎培養基,并加入10 μL 不同濃度的Sal
膠體金標記技術是以膠體金作為示蹤標志物或顯色劑,應用于抗原抗體反應的一種新型免疫標記技術。由于它不存在內源酶干擾及放射性同位素污染等問題,且利用不同顆粒大小的膠體金還可以作雙重甚至多重標記,使定位更加精確。因此已成為繼熒光素、酶、同位素及乳膠標記技術之后的一種新型標記技術。現已廣泛應用于電鏡、流式細
7月份即將結束了,7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艷麗/章新政課題組從結構上揭示Cas13a切割RNA機制 doi:10.1016/j.cell.2017.06.050 作為一種VI-A型CRISPR-Cas系
WSSV病毒受體對蝦類白斑綜合癥起決定作用造成感染的過程分析研究背景病毒感染過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相互作用,包括多個步驟。它從病毒體附著到宿主細胞膜開始,然后與受體特異性結合。病毒受體的結合使病毒可以將其基因組直接在質膜上釋放到細胞中,或者通過內吞作用進入細胞。內吞作用是高度復雜和動態的,并且涉及內吞
1 植物群體遺傳蛋白質組學 1.l 遺傳多樣性蛋白質研究基于基因組學的一些遺傳標記,如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SR(Simple Sequen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保羅謝勒研究所和制藥巨頭羅氏公司的研究人員在開發阻止某些癌癥轉移的藥用試劑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通過使用瑞士光源(Swiss Light Source),他們解析出一種在癌細胞遷移中起關鍵作用的受體的結構。這使得鑒定出可以通過身體的淋巴系統阻止某些癌細胞擴散的藥用試劑成
傳感器(MP-SPR)生物傳感器、氣體傳感器、食品安全、環境監測、免疫響應、實驗開發◆ 應用MP-SPR技術測量氣體導致的表面變化MP-SPR儀器用于表征由不同氣體導致的聚合物薄膜變化。不同的濕度顯示了與聚合物相互作用的濃度依賴性,并且乙醇蒸氣看起來滲入了聚合物層。◆ 應用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