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經濟困境、時間難題以及不確定的就業前景,不少研究生正在失去對學術生涯之路的信心。
近日,Nature開展了2022年全球研究生調查,這是自2011年以來的六次調查中第一次囊括碩士研究生。此次調查涉及世界各地3253名自愿參與的受訪者,其中僅62%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對目前的學習感到滿意,與2019年調查的博士生滿意度71%相比,下降了接近10%。
此次調查結果同樣凸顯了一些危及研究生培養的、廣泛存在的挑戰,如壓力過大、無法平衡生活與工作以及與焦慮或抑郁癥做斗爭。
引發研究生擔心的前四項為:無法平衡生活工作(68%)、畢業后的經濟壓力(65%)、就業前景的不確定(65%)以及因研究生學習引發的心理健康問題(57%)。圖源:Nature
“停止內卷!”
追求高學歷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7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每周花在科研學習上的時間超過40個小時。近一半的人則聲稱,他們的大學里有長時間工作的“文化”,時常徹夜不休。一位來自意大利的博士生說,他從來沒有真正的休息時間,導師周末給他打電話是家常便飯。
41%的人表示,維持工作與生活平衡非常困難。僅1/3的人稱他們所在的大學對維持這一平衡進行了支持。
大部分受訪者稱每周工作時間都超過了40小時,其中近20%的人每周工作60小時以上。圖源:Nature
一位來自比利時的博士生評論稱,學界應該停止“瘋狂內卷”,不再追求成為發表論文最多的人。他呼吁大家停止競爭,開始合作。
沉重的學業負擔有時也來自于糟糕的實驗室管理。一位美國研究生痛批道:“我待過的每個實驗室的管理都很糟糕。許多實驗室成員要么什么都不做,要么因為缺乏資深成員的指點而亂成一團。在目睹這一切后,我認為當下的學術研究是有缺陷的,需要進行重大改革。”
此外,許多人還提到持續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學業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比線上課程缺乏社會支持和同伴互動;社交機會和面對面活動的匱乏;疫情同時也阻礙了課程和研究的進展。
“幾乎每個人都有心理問題”
心理健康仍然是當今研究生學業中的一個關鍵問題。1/3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接受過心理幫助,以緩解因研究生學習而引起的焦慮或抑郁。另有21%的人表示,他們希望得到幫助,但目前求助無門。
除了照顧好自己,部分研究生們也到了需要承擔另一個人生活的年紀。1/5的學生報告稱需要照顧孩子或大人。這一額外的責任會大大增加研究生的情感和經濟壓力。
另一個造成心理問題的來自學術界的沉疴。許多受訪者認為霸凌依舊是學界的長期問題之一。18%的學生稱曾在求學時遭遇霸凌,與2019年的21%相比略有下降。但是,其中僅26%的人表示可以自在說出他們的處境,而不用擔心對個人或職業生涯產生影響。
受訪者遭遇的霸凌中,前三位分別為:性別歧視、種族歧視以及性騷擾。圖源:Nature
一名英國學生表達了對學術的失望情緒:“幾乎我認識的每個人都因學業產生了心理問題。沒有任何掌權者關心做真正的科學,他們只追求發表高影響因子論文。”
“導師扼殺了我對學術的興趣”
研究生和導師之間的關系是學術培養的關鍵組成部分。
65%的受訪者認為他們對自己與導師的關系大體上是滿意的。但依然有22%的受訪者聲稱,如果可以重新開始,他們會換導師。26%的人則表示,他們會換學校。
一位來自美國的博士生說,他希望各位早些知道“一個糟糕的導師會摧毀你的求學道路和發展前途”。
澳大利亞的一名博士生評論道:“無論你來自什么研究方向和領域,導師/實驗室小組就是一切。你的工作環境對獲得學位至關重要。”
“當我開始讀博士的時候,我被導師霸凌了一整年,”一位英國的生物科學研究生在調查的評論區寫道,“我身邊的同事都認為這是學術界一直以來心照不宣的‘文化’。我希望自己當時知道這是不合理的,那樣的話我會換一個課題組。”
在受訪者遭遇過的歧視和騷擾中,大部分來自導師(46%)和同學(40%)。圖源:Nature
導師對學生的影響會持續整個求學過程。一位來自比利時的博士生以身說法:“我一直對從事學術很感興趣,但我的導師扼殺了這一點。他對我的期望太高,去年把我逼得精疲力竭,當我選擇重新開始時也不支持我。”
總的來說,大多數學生認為走上科研道路是正確選擇。7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對自己攻讀研究生學位的決定感到滿意。超過一半的人(56%)認為他們的課程符合預期,10%的人說他們的課程超出了他們的期望。
一位日本博士生的回應可能代表了大多數研究生的心聲。TA表示能夠在現在的大學和實驗室完成博士學業還是令人高興的。因為學業壓力和大流行造成的困境,自己最終可能會產生心理問題,但也會擁有更多對自己專業的洞見。“我學會了,也學‘廢’了。”
參考資料:
2025年1月26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劉超團隊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孫偉團隊聯合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北京兒童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國家蛋白質科學中......
據新華社深圳2月18日報道,由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薛其坤院士領銜的南方科技大學、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團隊于2月18日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自然》)發表研究成果,發現常......
2025年,科學領域將迎來一系列備受矚目的突破與挑戰,從新一代抗肥胖藥物的問世,到改變未來的太空探索任務,再到關乎全球氣候政策的關鍵會議,這些發展不僅影響著科學研究的前沿,也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近......
近日,國際頂級科學雜志《自然》在線發布了中國科學家領銜發起、十八位兩院院士和十八國科學家團隊聯合署名的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ProteomicNavigatoroftheHumanBody,......
冠狀病毒已經在本世紀引發了三次重大疾病爆發,包括COVID-19大流行,科學家們懷疑潛伏在自然界中的其他家族成員威脅著人類。但是,這些病原體中的許多都很難在實驗室中生長,這使得在它們襲擊之前研究它們并......
能夠在CNS(Cell、Nature和Science)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對于科研人員可以說是夢寐以求的,其實,早在140年前的清朝末期,中國人就在Nature上發表了第一篇論文——《考證律......
省教育廳省科技廳關于公布2024年江蘇省研究生工作站和卓越研究生工作站名單的通知蘇教研函〔2024〕11號各設區市科技局,各有關高校:根據省教育廳、省科技廳印發的《關于做好2024年江蘇省研究生工作站......
中國學者關于CAR-T細胞療法的研究登上Nature(自然)官網頭條。10月5日Nature官網首頁,頭條文章關注中國學者發表的國際首個通用CAR-T治療自身免疫病成果。網站截圖10月5日,澎湃新聞記......
近日,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呂昭平教授團隊一月內在《NatureCommunications》連續發表兩篇論文。呂昭平教授團隊研究成果介紹01高熵非晶合金中的連續多形性轉變非晶態多形性轉......
彭湃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教授近日,部分大學研究生招生超過本科生的“研本倒掛”現象又一次引發了公眾的關注。部屬的蘭州大學、地方辦的廣東工業大學等都出現了此類現象。在筆者看來,“研本倒掛”在國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