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31127901,31730054,31661143041,31700743)等資助下,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濤院士和紀偉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在提高光學顯微鏡分辨率技術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Molecular Resolution Imaging by Repetitive Optical Selective Exposure”( 基于重復光學選擇曝光的分子分辨率成像技術)為題,于2019年9月9日在Nature Methods(《自然方法學》)雜志在線發表。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2-019-0544-2。
該工作提出了一種基于激光干涉條紋定位成像的新技術,并據此研制出新型單分子干涉定位顯微鏡(Repetitive Optical Selective Exposure, ROSE),將熒光顯微鏡分辨率提升至3 nm以內的分子尺度,單分子定位精度接近1 nm,可以分辨點距為5 nm的DNA origami(DNA 折紙)結構。為降低單分子發光時的閃爍和漂白對亮度和定位精度產生的不良影響,研發團隊對顯微鏡光路進行了創造性地設計,分別為:基于電光調制器的干涉條紋快速切換激發光路,基于諧振振鏡掃描的6組共軛成像光路,兩種光路的同步實現了高達8 kHz的分時成像,確保在相機的單次曝光時間里把每個單分子發光狀態均勻分配給6個干涉條紋,有效避免了熒光分子發光能力波動對定位精度的干擾。
研發團隊利用該技術對不同熒光位點間距的DNA origami陣列進行驗證測試,證明干涉成像分辨率達到了3 nm的分子水平。后續的細胞實驗結果顯示,該技術在免疫標記的微管、CCP(clathrin coated pits,網格蛋白有被小窩)以及較致密的細胞骨架成像時展現出良好性能,該工作使得超高分辨光學顯微鏡家族再添新成員,光學顯微鏡分辨率被進一步突破,將為進一步解析精細亞細胞的組分和生物大分子的納米結構提供有力工具。
圖. ROSE干涉定位與傳統質心定位的原理示意,以及用于DNA origami和細胞微絲成像效果比較
冠狀病毒已經在本世紀引發了三次重大疾病爆發,包括COVID-19大流行,科學家們懷疑潛伏在自然界中的其他家族成員威脅著人類。但是,這些病原體中的許多都很難在實驗室中生長,這使得在它們襲擊之前研究它們并......
能夠在CNS(Cell、Nature和Science)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對于科研人員可以說是夢寐以求的,其實,早在140年前的清朝末期,中國人就在Nature上發表了第一篇論文——《考證律......
中國學者關于CAR-T細胞療法的研究登上Nature(自然)官網頭條。10月5日Nature官網首頁,頭條文章關注中國學者發表的國際首個通用CAR-T治療自身免疫病成果。網站截圖10月5日,澎湃新聞記......
近日,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呂昭平教授團隊一月內在《NatureCommunications》連續發表兩篇論文。呂昭平教授團隊研究成果介紹01高熵非晶合金中的連續多形性轉變非晶態多形性轉......
從27歲成為臺積電的基層工程師,到32歲成為最年輕的項目主管經理,再到35歲出國做博士后,直至37歲出站后成為香港大學最年長的助理教授,沒有“人才帽子”的馮憲平如今已是香港城市大學工程學院的副院長。就......
近年來偽狂犬、猴痘等病毒從動物向人類外溢引發新發傳染病甚至全球大流行的頻率正在顯著增加如何精準預測和預報動物源新發傳染病是關系綠色健康養殖與公共衛生防控的重要科學問題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粟碩教授團隊與......
乙酰膽堿通過廣泛的膽堿能神經支配調節多種認知功能。然而,特定的膽堿能亞群、回路和識別記憶的分子機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2024年8月26日,清華大學魯白及首都醫科大學YangFeng共同通訊在Nat......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張晴丹當平常夫妻都在討論柴米油鹽時,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李聽昕和劉曉雪這對科研眷侶的畫風卻是這樣的:“實驗為什么會出現這個現象呢?我們一起研究一下。”學術圈里的“夫妻檔”很常見,但......
95后天才少年曹原此前因連續在國際頂刊發文,被稱為“石墨烯駕馭者”,備受國內外學術圈關注。澎湃新聞記者查詢發現,曹原及合作者今年8月21日在《Nature》發文《On-chipmulti-degree......
你或許對多巴胺有所耳聞,它被譽為“快樂激素”,是大腦中一種重要的化學信使,負責傳遞愉悅感。通常,大腦依靠一種名為多巴胺轉運蛋白(DAT)的蛋白質來管理多巴胺的濃度,確保我們不會對每一次體驗都產生過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