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對多巴胺有所耳聞,它被譽為“快樂激素”,是大腦中一種重要的化學信使,負責傳遞愉悅感。通常,大腦依靠一種名為多巴胺轉運蛋白(DAT)的蛋白質來管理多巴胺的濃度,確保我們不會對每一次體驗都產生過度的快樂反應。然而,像可卡因這樣的物質能擾亂這個平衡,導致多巴胺水平異常升高。直到最近,科學家們對于可卡因具體如何影響大腦中的這些關鍵蛋白質仍不清楚。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Nature上題為“Structure of the human dopamine transporter in complex with cocaine”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哥本哈根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揭示了可卡因與人類多巴胺轉運蛋白相互作用的精細結構。這項發現有望助力更進一步地理解藥物成癮背后的分子機理。
研究的領導者,Jeppe Cederholm Nielsen教授解釋說,他們已經解析了可卡因如何鎖定并結合到多巴胺轉運蛋白上,而這種蛋白正是控制大腦中多巴胺水平的關鍵。通過確定多巴胺轉運蛋白的三維結構,研究團隊得以在分子層面理解可卡因如何阻止該蛋白的功能。
科學家利用對可卡因的研究有望開發治療藥物濫用的新型療法
圖片來源:Nature (2024). DOI:10.1038/s41586-024-07804-3
研究者表示,當可卡因阻礙了多巴胺轉運蛋白的工作,大腦就失去了調節多巴胺的能力,于是我們對幾乎所有事情都感到異常興奮。值得注意的是,可卡因并非促使大腦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而是阻止了多巴胺的正常回收。當我們遇到愉快的事件時,大腦釋放的多巴胺會激活獎勵系統,而多巴胺轉運蛋白的任務就是適時地清除多余的多巴胺,避免快樂感受過頭。簡而言之,可卡因像是對大腦進行了一場化學式的洗腦,令其陷入一種被誤導的歡愉狀態。
為了探究可卡因如何操縱大腦,科學家們聚焦于多巴胺轉運蛋白這一微小卻至關重要的分子。由于這種蛋白質體積過小,普通顯微鏡無法捕捉其細節,研究人員不得不借助地球上最尖端的顯微技術,以揭示其原子級別的構造。現在,他們已經掌握了可卡因如何與多巴胺轉運蛋白結合,下一步他們計劃揭開抑制其功能的奧秘,這一步驟對于阻斷可卡因對大腦的影響至關重要。
研究團隊希望找到一種治療可卡因成癮的藥物,鑒于如今,可卡因成癮者數量正在不斷攀升。此外研究人員表示,未來,他們可能不僅僅局限于治療可卡因成癮,也可能擴展至賭博或其他物質成癮,因為這些行為都與大腦中的多巴胺釋放相關。倘若能開發出一種廣泛適用于各種成癮的藥物,那將惠及眾多患者。
綜上所述,通過解密可卡因作用于大腦的分子機制,研究者有望促進新型靶向藥物的研發,以應對人類的成癮問題,為成癮癥治療領域帶來曙光。
你或許對多巴胺有所耳聞,它被譽為“快樂激素”,是大腦中一種重要的化學信使,負責傳遞愉悅感。通常,大腦依靠一種名為多巴胺轉運蛋白(DAT)的蛋白質來管理多巴胺的濃度,確保我們不會對每一次體驗都產生過度的......
你或許對多巴胺有所耳聞,它被譽為“快樂激素”,是大腦中一種重要的化學信使,負責傳遞愉悅感。通常,大腦依靠一種名為多巴胺轉運蛋白(DAT)的蛋白質來管理多巴胺的濃度,確保我們不會對每一次體驗都產生過度的......
竇賢康成為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掌門人”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已經推出了支持青年科研人員和職業早期科學家——尤其是女性研究人員——改革舉措,包括拓展“杰出青年科學基金”(DYS)項目,該......
2024年8月2日,國際高水平期刊《NatureWater》刊發了北京工業大學彭永臻院士團隊最新研究成果《Elementalsulfur-sideritecompositefillerempowers......
歷時8年,歷經100多次實驗失敗后,孟穎團隊終于成功研發出全球首個無負極鈉固態電池。在此之前,鈉電池、固態電池和無負極電池都已經出現,但沒有人能夠成功地將這三種想法結合起來。這種新型電池結構穩定、安全......
中新網7月23日電據英國天空新聞網當地時間7月22日報道,科學家在一項研究中發現,巴西海岸附近海域的鯊魚可卡因檢測呈陽性。在測試的13條鯊魚中,均發現了這種情況。圖片來源:英國天空新聞網報道截圖報道稱......
超導體因巨大應用潛力備受關注尋找新型高溫超導體是科學界孜孜以求的目標Nature剛剛發布復旦最新成果又一新型高溫超導體被發現!復旦大學物理學系趙俊教授團隊利用高壓光學浮區技術成功生長了三層鎳氧化物La......
“如果我當時粗心一些,可能就會錯過這個重要的發現。”4年前,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博士后王美香正在實驗室用不同的高分子聚合物進行測試,試圖通過原位相分離機理制備高強度離子液體凝膠。偶然間,一個極其堅硬......
“如果我當時粗心一些,可能就會錯過這個重要的發現。”4年前,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博士后王美香正在實驗室用不同的高分子聚合物進行測試,試圖通過原位相分離機理制備高強度離子液體凝膠。偶然間,一個極其堅硬......
文|張晴丹兩年前,Science發表了歷時6個月的調查報告,猶如一記驚雷炸響了整個學術界:一篇被引2300多次、發在Nature上的重磅論文涉嫌造假。后來,作者同意撤回該論文,其一度被認為將是被引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