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5-04-27 11:55 原文鏈接: Nature:抗體藥物偶聯劑助力毒蘑菇”靶向治療癌癥

      科學家們一直認為來源于死帽蕈(death cap mushroom)這種有毒蘑菇的α-鵝膏蕈堿(α-amanitin)是一種可能的癌癥治療方法。然而由于它有引起肝毒性的傾向,其作為有效療法的潛力受到限制。

      來自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癥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基于α-amanitin的抗體藥物偶聯劑(antibody drug conjugates,ADCs)來作為解決方案。他們在小鼠研究中證實以POLR2A基因作為靶向目標的ADCs可以高效地治療大腸癌。這種藥物可以讓腫瘤完全消退,且毒性大大減小。ADCs提高了對癌細胞的靶向作用,且對健康細胞的影響很小。

      盧雄斌(Xiongbin Lu)教授發現,當常見抑癌基因TP53被刪除導致癌癥生長時,附近的另一個基因POLR2A也會被刪除。正常細胞有兩個拷貝的POLR2A和TP53基因。研究靶向的是只有一個POLR2A和TP53基因拷貝的癌癥,這代表了53%的大腸癌,62%的乳腺癌和75%的卵巢癌。

      盧雄斌說:“POLR2A是細胞存活必需的一個基因,包括癌細胞。由于只有一個拷貝,癌細胞對抑制這一基因更加敏感。”

      盧雄斌的研究發布在4月22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發現POLR2A與TP53同時被刪除意味著,一些療法可以更精確地靶向使得癌細胞旺盛生長的遺傳過程。認識到一個拷貝的POLR2A可以使得癌癥生長,為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新的打擊靶點。結果證實一種基于蘑菇毒素的ADC可以抑制它。由于有人認為α-amanitin可以特異性地抑制POLR2A,盧雄斌研究小組測試了這一藥物。

      盧雄斌說:“研究人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癌癥研究中恢復TP53的活性。然而由于TP53信號的復雜性,還沒有任何一種基于TP53的療法被成功轉化為臨床癌癥治療。α-amanitin可以抑制POLR2A編碼的一種酶。我們發現用低劑量的α-amanitin來抑制POLR2A可以阻止癌細胞生長并降低毒性。”

      “我們預計,抑制POLR2A將會成為具有這種常見遺傳改變的人類癌癥的一種新型的治療方法,”盧雄斌說。

      補充知識:

      死帽蕈,又稱毒鵝膏,對人類有巨大毒性。只需30克就可致死,而且很難及時診斷出來。這種真菌正迅速蔓延至全球,而且它無論是外觀還是氣味都跟很多可食用的蘑菇很像。在食用死帽蕈后的6到24個小時內,你都不會感到任何不適。等過了那段時間,你就會開始惡心、嘔吐并出現其他腸胃方面的問題。這段延遲使得醫生很難將這些癥狀與食用蘑菇聯系起來。大多數時候,醫生都會以為病人只是腸胃不適,然后只進行輸液治療,最后證明這也只是徒勞。食用死帽蕈后,一種叫α-鵝膏蕈堿的物質會來到肝臟和腎臟,最后導致器官衰竭。

    相關文章

    美公共衛生局局長:飲酒增加至少7種癌癥風險

    美國公共衛生局局長維韋克·穆爾蒂3日警告說,飲酒與癌癥之間有直接關聯,會增加至少7種癌癥發生風險,應提高人們對飲酒危害的認識。穆爾蒂當天發布關于酒精與患癌風險的建議,包括在含酒精飲品的標簽上標注致癌風......

    北大教授團隊研究用植物攻克

    癌癥作為致死率較高的疾病之一,一直是人類亟待攻克的難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杜鵬教授和團隊,提出利用植物中的一種蛋白,抑制癌細胞的增殖,從而實現對惡性腫瘤的廣譜抗性。這種跨物種基因工程技術,為人類治療......

    線上講座:腫瘤代謝流強勢出擊–深度剖析果糖代謝如何影響癌癥進程

    代謝重編程作為癌癥的一個顯著特征,體現在腫瘤對營養物質利用方式的改變上,這種變化有助于其無節制地生長和存活。過去幾十年,癌癥代謝研究主要聚焦于葡萄糖,特別是著名的Warburg效應,即癌細胞即便在有氧......

    檢測癌癥分子“指紋”可改進早期診斷

    《分子細胞》雜志11日發布了一項研究,指出不同類型的癌癥擁有獨特的分子“指紋”,這些特征可以在疾病早期被檢測到。這項由巴塞羅那基因組調控中心進行的研究發現,利用小型便攜式掃描儀只需幾個小時,就能以極高......

    AI助力探索癌癥最佳診療方法

    科技的迅猛發展使癌癥診療方法日新月異。在近日舉行的柏林科學周活動中,馬克斯·德爾布呂克分子醫學中心(MDC)向公眾展示了一種基于人工智能(AI)的在線工具,可幫助醫生和患者找到最適合的診療方法。研究人......

    研究表明蟲草素能阻斷癌細胞生長信號

    英國諾丁漢大學藥學院的科學家在研究一種由毛蟲真菌產生的化學物質方面取得了新進展。這一成果已發表在《FEBS快報》上。研究表明,這種化學物質能夠與基因相互作用,從而阻斷癌細胞的生長信號,為開發新的抗癌藥......

    研究結果表明細胞暴露在缺氧條件下可能存在某種記憶

    約翰霍普金斯金梅爾癌癥中心的科學家們已經確定了16個基因,乳腺癌細胞在逃離腫瘤的低氧區后,利用這些基因在血液中存活。每一種都是阻止癌癥復發的潛在治療靶點,其中MUC1已經在臨床試驗中。這項研究于9月2......

    研究表明這兩種不飽和脂肪酸能防癌

    近日,一項發表于《國際癌癥雜志》的研究,分析超25萬人的數據后發現,除了降低膽固醇、保持大腦健康和改善心理健康狀況外,不飽和脂肪酸歐米伽3和歐米伽6還有助于預防各種癌癥——它們的水平越高,患癌風險越低......

    癌癥DNA環“密碼”被科學家破解

    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團隊及其國際合作者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三篇研究論文,徹底改變了科學界對小DNA環(ecDNA)在人類癌癥中所起作用的理解。這些研究詳細闡述了ecDNA在近15000例癌癥患者中的......

    諾獎得主卡羅爾·格雷德:長端粒更易患癌癥,短端粒則易患年齡退行性疾病

    哪些人更容易隨著年齡增長罹患退行性疾病?哪些人更容易罹患癌癥?“端粒長度的平衡在人類疾病中起了關鍵作用。長端粒更容易導致癌癥,短端粒則更容易患與年齡相關的退行性疾病。”在10月25日舉行的2024年世......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