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3-06-04 15:56 原文鏈接: Nature:神經退變和腦衰老過程中神經元DNA修復新機制

    近期,Nature 發表了題為:A NPAS4‐NuA4 Complex Couples Synaptic Activity to DNA Repair 的研究論文【1】,揭示了神經元在外部刺激下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的一種新機制,從而為開發改善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腦衰老的治療策略提供了新的選擇。基于此,Brain-X 對此問題進行了Commentary,以 Novel mechanism of DNA repair in neurons opens promising avenues for combatting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nd brain aging 為主題展開討論【2】。

    大腦的動態變化性和高度可塑性,主要體現于神經元能夠通過調控自身的基因表達來適應各種病理生理變化。而神經元對過度或長期外部刺激的應答可能會導致DNA損傷,破壞基因組穩定性。神經元基因組中DNA損傷的積累同時也是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腦衰老的標志,然而在響應外部刺激時神經元如何修復DNA并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的分子機制尚未充分闡明。

    NPAS4是一種神經活動誘導的轉錄因子,它受膜去極化及隨后的鈣信號激活,特異性表達于神經元。研究人員通過對小鼠進行一系列的生化和基因組實驗,確定了NPAS4存在于一個由21種蛋白質組成的復合物NPAS4-NuA4中。他們使用γH2AX ChIP-seq、sBLISS-seq、END-seq及SAR-seq等方法,對DNA損傷進行全面評估,發現NPAS4優先結合于神經元中的活性DNA斷裂誘導位點。這些先進的技術可以用于分析轉錄因子的結合位點、提供具有DNA雙鏈斷裂的全基因組圖、監測DNA末端切除以及在體內各種細胞類型中定位DNA修復合成,可以為未來神經科學和其他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做出重要貢獻。

    NPAS4-NuA4復合物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發展和大腦衰老過程中具有關鍵作用。它能夠響應由感官體驗驅動的神經元活動變化,與發生損傷的轉錄調控元件結合,并激活下游DNA修復機制,從而防止年齡依賴性的DNA突變積累。此外,受損的NPAS4-NuA4復合物會引起一系列細胞缺陷,包括神經元活動依賴性的轉錄失調、錐體神經元細胞抑制的喪失、DNA保護性修復機制的定位受損和基因組穩定性缺失,最終導致壽命的縮短。

    在神經發育過程中,防止NPAS4-NuA4復合體突變,是維持興奮性和抑制性神經元的適當比例是維持神經元存活的關鍵,也是調控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神經元活動依賴性調節元件與神經元功能障礙間聯系的關鍵靶點。這一發現使NPAS4-NuA4 復合物及其上下游通路,成為了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及帕金森病的藥物的潛在靶點。

    該研究也給我們帶來了一系列思考:在神經元之外,其它類型的細胞是否都能夠根據其所接收到的外界刺激來調節自身轉錄活性,進而保護易受傷的DNA位點并維護基因組穩定性。此外,上述神經元獨特修復機制的發現是基于小鼠模型的研究成果,其尚未在人類神經系統中得到驗證。未來如能開展相關實驗,NPAS4-NuA4復合物的各種蛋白組分的功能及上游調控機制將有望得到進一步闡明,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機制。

    綜上所述,NPAS4-NuA4復合物作為關鍵介質,是維持神經元基因組穩定性的重要分子機制。作為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改善腦衰老的潛在藥物靶點,我們期待在未來看到更多關于這一復合物的研究,以及相關治療策略的轉化應用。


    相關文章

    大小認知錯覺?與它有關

    俗話說,眼見不一定為實。兩個同樣大小的圓形,位于大圓中間時看上去會較小,而位于小圓中間時看上去則會較大。這就像“筷子里面拔旗桿”,是經典的“艾賓浩斯錯覺”。因此,人類的大小知覺并不總是對物理世界的客觀......

    Nature:2025年值得關注的9大事件

    2025年,科學領域將迎來一系列備受矚目的突破與挑戰,從新一代抗肥胖藥物的問世,到改變未來的太空探索任務,再到關乎全球氣候政策的關鍵會議,這些發展不僅影響著科學研究的前沿,也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近......

    Nature首發!πHuB計劃即將引領生命科學新變革

    近日,國際頂級科學雜志《自然》在線發布了中國科學家領銜發起、十八位兩院院士和十八國科學家團隊聯合署名的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ProteomicNavigatoroftheHumanBody,......

    一項研究揭示了狗抖濕毛的神經科學原理

    當一只狗抖掉毛上的水時,它的動作不是隨機的一陣亂舞,也不是故意把站在旁邊的人弄濕。事實上,許多毛茸茸的哺乳動物包括鼠、貓、獅、虎和熊等,都有這種本能反射,表現為頭部和上半身的快速振動。這一行為有助于動......

    Nature|科學家設計出一種培育冠狀病毒的新方法

    冠狀病毒已經在本世紀引發了三次重大疾病爆發,包括COVID-19大流行,科學家們懷疑潛伏在自然界中的其他家族成員威脅著人類。但是,這些病原體中的許多都很難在實驗室中生長,這使得在它們襲擊之前研究它們并......

    你知道中國人在Nature上發表的第一篇論文是什么嗎?

    能夠在CNS(Cell、Nature和Science)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對于科研人員可以說是夢寐以求的,其實,早在140年前的清朝末期,中國人就在Nature上發表了第一篇論文——《考證律......

    我國學者發表國際首個通用CART治療成果

    中國學者關于CAR-T細胞療法的研究登上Nature(自然)官網頭條。10月5日Nature官網首頁,頭條文章關注中國學者發表的國際首個通用CAR-T治療自身免疫病成果。網站截圖10月5日,澎湃新聞記......

    北科大這支團隊《Nature》子刊一月雙發!

    近日,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呂昭平教授團隊一月內在《NatureCommunications》連續發表兩篇論文。呂昭平教授團隊研究成果介紹01高熵非晶合金中的連續多形性轉變非晶態多形性轉......

    35歲轉行做科研,他把兩度被拒稿的成果送上Nature

    從27歲成為臺積電的基層工程師,到32歲成為最年輕的項目主管經理,再到35歲出國做博士后,直至37歲出站后成為香港大學最年長的助理教授,沒有“人才帽子”的馮憲平如今已是香港城市大學工程學院的副院長。就......

    宏基因組研究新突破,復旦最新研究發Nature

    近年來偽狂犬、猴痘等病毒從動物向人類外溢引發新發傳染病甚至全球大流行的頻率正在顯著增加如何精準預測和預報動物源新發傳染病是關系綠色健康養殖與公共衛生防控的重要科學問題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粟碩教授團隊與......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