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0-09-02 18:23 原文鏈接: ProteinCell:病毒感染時翻譯后修飾乙酰化的動態調控

       天然免疫應答是機體應對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線,在殺傷病原微生物、清除感染細胞和維持體內穩態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蛋白質翻譯后修飾(protein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PTMs)廣泛參與調控各種通路中信號分子的激活。非組蛋白乙酰化修飾(non-histone acetylation)對調控蛋白穩定性、酶活性、亞細胞定位和蛋白與蛋白/DNA間相互作用十分重要。

      近年來,非組蛋白乙酰化修飾在天然免疫應答中發揮的功能也逐漸被關注。但乙酰化協同其它翻譯后修飾對天然免疫應答中信號分子活性的調控仍需探索。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安全大科學研究中心陳繼征、陳新文團隊發現HDAC3在體內外水平都可正調天然免疫應答,作用于信號通路中TBK1,并促進Ⅰ型干擾素產生。

    1.jpg

      該研究首次發現病毒感染時相中TBK1活化伴隨著翻譯后修飾乙酰化的動態調控,呈現先增強再減弱的趨勢。HDAC3可直接去乙酰化TBK1 Lys241、Lys692位點增強TBK1激酶活性,其中TBK1 Lys241位點的乙酰化修飾水平在病毒早期刺激時相中明顯增強,隨后伴隨著天然免疫信號通路活化而減少。

      進一步機制研究發現,TBK1 Lys241位點的乙酰化可增強TBK1與IRF3的相互作用,而Lys241位點的去乙酰化增強了TBK1磷酸化IRF3的能力。

      研究還發現,TBK1 Lys692位點的乙酰化修飾水平也呈先增強再減弱的調控趨勢,TBK1 Lys692位點乙酰化修飾會抑制TBK1二聚體的活化及自身激酶活性。HDAC3通過去乙酰化TBK1增強TBK1激酶活性,TBK1作為激酶也可以磷酸化HDAC3 Ser424位點增強其去乙酰化酶活性。

      相關成果以Histone deacetylase 3 promotes innate antiviral immunity through deacetylation of TBK1(組蛋白去乙酰化酶3通過去乙酰化TBK1促進抗病毒天然免疫)為題,發表在《蛋白細胞》(Protein Cell)上,博士生唐婕琳為第一作者。研究得到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支持。


    相關文章

    每年主刀800臺手術,“大師姐”抽空發頂刊刷新歷史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李思輝實習生何睿她是一位知名三甲醫院的科室主任:不僅負責科室的管理工作,而且每周4個半天坐診,每年主刀800多臺手術;她是院士師門的“大師姐”:繁忙的臨床工作之余,做研究、帶學生......

    2024年張鋒團隊迎來首篇Cell

    Fanzor(Fz)是一種廣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結構域的ωRNA引導內切酶,具有獨特的基因編輯潛力。2024年8月28日,麻省理工學院/博德研究所張鋒團隊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ins......

    創造新的記錄!西湖大學1天2篇Cell

    葉綠體蛋白在ATP酶馬達的驅動下,通過葉綠體外膜(TOC)轉座子和葉綠體內膜(TIC)超復合體的轉座子導入。Ycf2-FtsHi復合體已被確定為葉綠體進口馬達。然而,其在前蛋白轉運過程中與TIC復合物......

    半夜靈機一動,武大教授獲得一個神奇的“工具”

    文| 《中國科學報》記者李思輝實習生畢若雪“2021年暑假的一個凌晨,我突然靈機一動,思考了很久的一個模型突然清晰起來。我立即從床上蹦起來,花了5分鐘,在紙上把它清楚地畫了出來!”說起最近發......

    Cell和Wiley開放“一稿多投”系統涉及這些期刊

    “一稿多投”一直被認為是不端的行為,但這個“規矩”是在紙質時代信息溝通不暢的情況下制定的,近年來廣大作者呼吁取消這一觀念的聲音已振聾發聵!讓人欣喜的是,截止目前,已經有兩大國際知名出版社響應了這一呼吁......

    北京理工大學,Cell+1

    2024年4月23日,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肖振宇副教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紅梅、于樂謙、郭靖濤研究員、中國農業大學魏育蕾教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何南南助理研究員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發表文章《3......

    Cell論文遭曝20幅圖作假,引發學術界震動

    2019年10月3日,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BrendaL.Bloodgood團隊(G.StefanoBrigidi為第一作者)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GenomicDecodingofNeuronal......

    研究揭示血腦屏障控制螞蟻行為的生物學機制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科研人員發現,螞蟻的血腦屏障在控制其行為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血腦屏障可以調節螞蟻大腦中的激素水平,從而影響他們在蟻群中的行為。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Cell》雜志上。研究......

    2023年張鋒團隊發表4篇Nature,Science及Cell

    RNA引導系統利用引導RNA和靶核酸序列之間的互補性來識別遺傳元件,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生物過程中都起著核心作用。例如,原核CRISPR-Cas系統為細菌和古細菌提供了對外來遺傳因子的適應性免疫。C......

    Cell:新研究有助于確定使我們成為人類的基因變化

    大約700萬年前,人類從我們最接近的動物親戚黑猩猩那里分離出來,在進化樹上形成了我們自己的分支。在此后的時間里---從進化的角度看是短暫的---我們的祖先進化出了使我們成為人類的性狀,包括比黑猩猩大得......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