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應與國情緊密結合。”這是中科院院士焦念志堅持海洋藍碳研究的動力之一。 大氣二氧化碳增加導致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成為當今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排放國,但作為發展中國家,“發展才是硬道理”,焦念志認為,中國不能以影響國民經濟命脈為代價來進行硬性減排。 “我們國家之所以有現在的政治地位,和經濟條件有直接關系。如果沒有經濟地位,根本沒有話語權,所以保障經濟發展還是第一位。”在近日于青島舉行的鰲山濕地論壇上,焦念志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 但有得必有失。進一步發展必然會有排放。對此,他認為,增加碳匯(即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儲藏),尤其是海洋碳匯,是一個兩全之策,有助于實現“不減產的減排”。 微型“碳泵” 實現領跑 在世界上每年通過光合作用捕獲的碳即“綠碳”中,由海洋生態系統捕獲的碳被稱為“藍碳”。“海洋占地球表面積71%,平均深度達4000米,其儲碳量相當于大陸的20倍和大氣的50倍。”......閱讀全文
藍碳儲存于濱海和海洋系統,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但與大氣碳庫相比,關于藍碳的研究一直相對滯后。如何加強對藍碳的認知,以更好地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當下,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影響日益顯現。而這一切,都源于人類活動釋放的以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的增加。 如何減少二氧化碳氣體的
日前,一場聚焦亞太地區藍碳發展的學術交流活動在山東威海舉辦,來自中國、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13個國家的百余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什么是“藍碳”?近年來為什么有這么多科學家研究藍碳?它和低碳經濟有何聯系?我國的藍碳研發現狀又如何?記者采訪了與會專家。海水中的“空氣凈化器”人類活動導致大氣中的氣體成分發
很多人都知道,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這也被稱為“綠碳”。 可你知道“藍碳”是什么嗎?圖片來自互聯網 地球被稱為藍色的星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蓋。國家海洋局大洋辦黨委書記胡學東說,藍碳就是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 藍
“‘中國藍碳計劃’對外服務于我國應對氣候問題國際談判,對內支撐海洋生態健康和沿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落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助推器。”近日,中科院院士焦念志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是陸地碳庫的20倍、大氣碳庫的50倍。“藍碳”概念最早來自聯合國20
光合生物制造技術是指以光合生物為平臺,將太陽能和二氧化碳直接轉化為生物燃料和生物基化學品的技術,可以在單一平臺、單一過程中同時取得固碳減排和綠色生產的效果。藍細菌是極具潛力的光合微生物平臺,相比較于高等植物和真核微藻,具有結構相對簡單、生長快速、光合效率高、遺傳操作便捷等優勢,易于進行光合細胞工
海洋中浮游植物的固碳能力在全球碳循環中起著關鍵作用,但卻未被科學家充分了解。最近英國科學家研究表明,真核浮游植物的固碳能力可和眾所周知的藍綠藻類原核生物相媲美,其固碳總量接近海洋浮游植物固碳總量的一半。 過去一直認為,在大部分海洋表面透光區都可見的藍綠藻主宰著海洋的固碳領域,其固碳能力在海洋浮
人類引發的大氣和海洋碳排放是造成全球氣候變化最主要的原因。抑制氣候變化意味著既要消除大氣和海洋的碳,又要避免產生新的碳排放。藍碳(Blue Carbon)是儲存于濱海和海洋系統的碳。與成熟的熱帶森林相比,紅樹林、海草和鹽沼等濱海生態系統能從海洋及大氣中儲存和轉移更多的碳。除南極洲外,濱海生態系統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并發出通知,要求有關地區和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要求以生態環境質量和資源利用效率居于世界領先水平為目標,著力在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優化國土空間布局、統籌陸海保護發展、提升生
將CO2轉化為燃料或化學品,是實現CO2的資源化利用、緩解資源能源短缺和溫室效應的一種途徑。經遺傳改造的藍細菌或者藻類等光合自養微生物,可以將CO2轉化為包括乙醇、丁醇、丙酮、異丁醛、乳酸等在內的數十種化學品,但由于自養生物生長速度慢,CO2生物轉化為這些化學品的效率還比較低。 異養生物可以通
濱海濕地富含土壤有機碳,同時其土壤有機質分解率和甲烷生成率較低,并且能夠捕獲和掩埋大量有機碳。因此,濱海濕地被認為是全球重要的碳匯,也是全球“藍碳”資源的重要貢獻者。在全球變暖背景下,降雨分配導致的干旱或者季節性積水會通過改變土壤及大氣濕度環境,調控植被生理代謝過程,最終影響濱海濕地的藍碳功能。
“從去年5月到現在,我們的4個站累計獲得約7600萬組數據,總數據量超過30G,大部分數據可以實時在線觀測,初步掌握了氣候變化對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和生產力的影響情況。”9月23日,中國地調局濱海濕地生物地質重點實驗室主任葉思源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圖片來源于網絡 當日,“濱海濕地保護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曲松楠課題組首次研制出可見區全譜段熒光碳納米點,并提出一種新的方便快捷的復合方法制備出具有高熒光量子效率的全譜段熒光碳納米點及其復合熒光粉。該工作對于研究碳納米點的發光機理以及推動碳納米點在照明器件領域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該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Ad
氫在氯中蒼白焰, 磷在氯中煙霧漫。 甲烷氫氣氯相混, 強光照射太危險。 二氧碳中鎂條燃, 兩酸遇氨冒白煙。 氯化銨熱象升華,碘遇淀粉即變藍。 硫氫甲烷一氧碳,五者燃燒火焰藍。 銅絲伸入硫氣中, 硫鐵混熱黑物生。 熱銅熱鐵遇氯氣, 煙色相似皆為棕。 解釋: 1、氫在氯中蒼白焰:意思
二氧化碳(CO2)既是主要溫室氣體,又是寶貴的碳資源。創建新的生物合成途徑,實現利用太陽能將CO2高效生物轉化為石油基化學品,將為解決全球資源和能源問題開辟一條新路,對工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丙酮是重要的有機溶劑和工業原料,是具有代表性的低值、大宗石化產品之一。我國每年的丙
隨著全球環境問題和氣候問題的日益突出,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各國政府應對當前日益嚴重的氣候變化的戰略選擇,而發展低碳經濟的核心是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含量。就目前來說,主要有通過節能降耗等措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和通過工業手段或者生物固碳來固定并儲存大氣中的溫室
碳點(Carbon Dots)具有優異的發光特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毒性、強親水性和表面易功能化等特性,以碳點為熒光制劑結合其他官能團,可以賦予其更多的功能,這使其在生物相關方面的應用,具有廣泛地潛在應用價值。并為其在生物醫學等領域實際應用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然而碳點發光缺多限制在紫外光
前不久,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再成的研究小組、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謝志剛和景遐斌的課題組,與四川大學高會樂副教授課題組合作,通過熒光活體成像系統,觀察了碳點在荷瘤小鼠內的生物分布,為腦腫瘤的早期診斷和進一步構建智能化納米藥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利用檸檬酸和胺合成
由林光輝擔任首席科學家的“973”項目—“碳循環關鍵過程及其與氣候系統耦合的研究”即將驗收。談起項目特色,這位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一個耦合,一個連接。“耦合就是把碳循環和氣候系統的相互作用聯系在一起;連接就是建立陸—海之間動態的、多維的、時空上的碳交換。”他特別強調“
生物燃料電池是一種特殊的燃料電池,它使用酶或產電微生物作為生物催化劑,通過電化學途徑將生物質燃料中的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生物燃料電池反應條件溫和、原料來源廉價、生物相容性好,因此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生物傳感技術團隊研究人員在基于細菌表面展示酶的生物燃料電
1、為了記住元素周期表的結構,有這樣一個順口溜: 十八縱行七橫行,一一四種表中裝,七主七副零與八,三短三長一不全 2、在元素周期律中,元素主要化合價的奇偶性與其序數的奇偶性的關系:" 價奇序奇,價偶序偶"可記其諧音:“嫁(價)雞(奇)隨雞,嫁狗(偶)隨狗”。 3、同分異構體的書寫方法——碳
01 為了記住元素周期表的結構,有這樣一個順口溜: 十八縱行七橫行 一一四種表中裝 七主七副零與八 三短三長一不全 02 在元素周期律中,元素主要化合價的奇偶性與其序數的奇偶性的關系: "價奇序奇,價偶序偶"
世界各國航空飛行產生的溫室氣體占人類溫室氣體排放的3%,航空業承受著油價上漲和降低碳排放的雙重壓力。因此,許多專家認為,開發生物燃料替代目前使用的航空燃油是航空業減排和降低燃油成本的一大出路。 航空業是耗能大戶 在北美,接近一半的燃油用于包括航空在內的運輸行業。在加拿大
加拿大科學家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本世紀保持全球變暖總量不超過兩攝氏度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首輪會議于4月8日在泰國曼谷閉幕,在會上,來自各國的談判代表再三強調了在本世紀保持全球變暖總量不超過兩攝氏度的目標。然而上個月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的一項由加
電化學發光(ECL)分析法由于其可控性好、靈敏度高、選擇性好、儀器簡單等優點已成功應用于環境科學、生命科學和材料科學等領域。魯米諾是常用的發光試劑,它具備很好的發光性能,尤其是對活性氧有良好的響應,可作為酶催化反應的信號輸出,以研制ECL生物傳感器〔1~3〕。諸多酶催化反應的產物為H2O2,可以
隨著全球低碳經濟的不斷發展,國際貿易中的碳足跡將越來越大,低碳貿易壁壘也將會越來越多,甚至會愈演愈烈,低碳貿易壁壘將在未來很長的時期內影響我國的出口貿易。我國只有順應低碳經濟發展模式這一國際潮流,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積極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推進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搶先一步實現低碳化,努力改進產
藍細菌,又稱藍藻或藍綠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微生物之一。它們通過植物型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固定并轉化為各類碳水化合物。研究發現,很多藍細菌在高鹽環境下在細胞內合成并積累蔗糖來抵抗逆境。利用這一生理特點,發展藍細菌細胞工廠進行糖類分子的合成和分泌,將二氧化碳和太陽能直接轉化為蔗糖產品,是具有潛力的新
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近日聯合下發《排污權出讓收入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規范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地區(以下簡稱“試點地區”)的排污權出讓收入征收、使用和管理。 《辦法》旨在規范排污權出讓收入管理,建立健全環境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促進污染物減排。
由于全球分布廣泛的鈉資源以及價格低廉的鈉鹽成本,鈉離子電池有望應用于未來大規模儲能領域。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尋找能可逆脫嵌鈉離子的正極材料上進行了系統探索。前期研究中,開發了具有零應變特性(J. Mater. Chem. A 2015, 3,
一項最新研究結果稱,每平方公里沿海海草可以比森林存儲更多的碳,這意味著這些海岸植物可能成為氣候變化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據路透社報道,一個全球聯合研究小組在《自然地球科學》雜志上報告說,盡管海草占據了全世界不到0.2%的海洋,每平方公里卻可容納多達83000噸碳。一個典型的陸地森林每平方公里
多色熒光材料,特別是單一波長可激發的三原色(紅、綠、藍)熒光材料在諸如生物成像、化學傳感、全色顯示及LED等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目前市場上多色熒光材料主要以半導體/稀土/過渡金屬基熒光粉、有機熒光染料及半導體量子點為主,但這些材料均具有制備過程繁雜、成本高、光穩定性差或較高的毒性等缺點。